语文阅读要注重实效

2010-02-16 18:10张文来江苏省丹阳市横塘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8期
关键词:藤萝幽径乡愁

张文来(江苏省丹阳市横塘中学)

语文阅读要注重实效

张文来(江苏省丹阳市横塘中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体现学生主体,让阅读真正成为心与心的碰撞,从而使阅读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通过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字构筑的天地的绚丽多彩,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提高鉴赏和品味语言的能力,丰富内心的情感世界。注重实效,唤醒心灵,展现活力,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达到精彩纷呈的境界。

那么,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展现阅读教学的活力?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智力活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阅读教学就要充分运用文本,发挥好文本作为教学资源的效益,同时要调动学生和教师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认为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挖掘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唤醒心灵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文本:挖掘、利用它的语言资源,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和语言训练,深入体会和品味,训练语感;挖掘、利用其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熏陶和情感陶冶;挖掘、利用它的文学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挖掘、利用它的表达和篇章的资源,训练学生传达思想、表现情感。苏教版八年级上的《幽径悲剧》是一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充满着忧患意识的散文。文章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幽径的独特魅力,藤萝盛开时的美丽,被毁后的惨状,内心的悲愤。其描写让人身临其境,藤萝之美如历历在目。议论直入人心,揭示主题,触动心灵。衬托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一大特色,文章开头极尽笔力描写幽径之美,层层烘托出藤萝之美,从而有力表现出藤萝被毁的悲剧性。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第一个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点读,配乐朗诵多种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充分利用文本的语言资源,训练学生的朗读,培养语感,让学生初步体会情感,进入情境。第二个环节通过设置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文章烘托手法的作用,把握文章主题。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文中的幽径有什么特点?2.悲剧的主角是一株藤萝,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幽径写起?3.找出描写藤萝之美的句子,说一说藤萝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4.描写藤萝被毁后是一副怎样的惨状?如果你从那儿经过,你会为它而哭泣吗?5.为一株小小的藤萝而悲愤伤心,你觉得小题大作吗?第三个环节,品味语言,再次深入体会感情。这一环节,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了解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明白多种修辞手法对文章语言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所包含的感情。第四个环节是拓展部分:让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悲剧还在继续。我向学生展示了藏羚羊被杀,鲨鱼被残忍割去双鳍的图片,让学生明白愚氓还在,悲剧依旧继续。通过这四个环节,文本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整堂课也充满了活力。

二、采用多种阅读方式,激发兴趣,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效率

阅读方式单一,势必造成课堂上的心理疲劳,使得学生不愿读下去,乃至恹恹欲睡,这样的阅读教学,效率不高;只有根据教学需求采用多种阅读方式,激起阅读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阅读方式多种多样,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别,如从声音可以分为有声和无声,比如朗读和默读;从速度可以分为速读和慢读;从精细可以分为精读和浏览;从感官分为听读和视读;从辅助手段可以分为配音朗读和清读;从个体与群体分为个读和齐读;从解读文本可以对话阅读、探究阅读和体验阅读……阅读方式时机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的需要、文本解读的具体实际而确定,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有效阅读,不能盲目地想当然地胡乱选择。我在教授《乡愁》时就运用了多种阅读方式,教学效果非常好。首先是听读,让学生听录音,看画面,让学生初步了解乡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接着教师范读,学生点评,学生试读,师生共同归纳出朗诵这首诗的具体要求,然后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文本。学生阅读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朗读的兴致很高。再接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走入情境,要求他们进行探究阅读,了解作者如何将抽象的乡愁化为具体的意象,理解作者的乡愁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如何加深变化的,并在学生充分把握了诗歌主题的基础上,进行配乐朗诵。学生理解了主题,把握了情感,配乐朗诵水到渠成,很有感染力。最后,进行对比阅读。要求学生比较席慕蓉的《乡愁》与余光中的《乡愁》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适时插入类似的文本,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阅读的效果很好。多种阅读方式的运用,使整堂课充满琅琅读书声,充满活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深刻、独特,达到了有效阅读的目的。

三、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把握全局,提高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整体观念,在课堂教学的环节处理上应始终抓住整体,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文章过于琐碎的分析,肢解文章,这不仅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而且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使他们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的阅读教学,既费时,又没有多大效果。语文教师应摒弃这种教法,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文本的开头是“龙头”,起导向作用。一篇新课文学生总有一种新异感,要充分利用这种新异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整体感知,不要一开头就从课文第一自然段入手,一下子沉入对局部文字的分析之中。比如教学巴金的《繁星》一文,我就抓住开头能概括全文中心的语句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设问: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我对繁星的热爱?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前后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学生整体把握了以后,很快就找出来。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明确:一、“我”从小到大都爱看繁星。文章写了 “小时候”“三年前”“如今在海上”“有一夜”四个片段。二、每一次看繁星都有美的情感体验。小时候,感觉在母亲怀里,长大后感觉像朋友,远渡重洋时,又感觉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只要学生能认真阅读一下教材,便会流利地答出,既把握了部分(段落)又顾及了整体(全篇)。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觉得很轻松,阅读的主动性很强,很快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阅读的效率自然也高。教学中我们唯有从全局出发,把每个知识点放在“全盘”中去分析考查,着眼整体精讲巧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抓联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的效果体现在教师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的解读上,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字构筑的彩色天地,注重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让课堂充满活力。阅读教学注重实效,语文课堂展现活力,让学生爱上语文,让他们在积极的合作、探究基础上体验阅读的快乐,提高语文素养,接受思想和情感的熏陶。

猜你喜欢
藤萝幽径乡愁
永远的乡愁
乡愁
网师园的岛屿、深山与幽径
藤萝之歌
前行
藤萝架下的童年
九月的乡愁
一不留意(二)
登翠微峰
公家之藤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