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诱导,情境探究——谈中学语文课堂情感教学

2010-02-16 09:43:50吕栋权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田莘耕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课文情感

吕栋权(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田莘耕中学)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人生教育中占据着很关键的位置。而语文,作为基础的工具课,对青少年的知识增长、智能开发,尤其是在思想陶冶方面均起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们的语文课堂接触的是我们天天听、天天用的母语——汉语,照理说学生应该喜欢学,教师应该容易教,成绩当然也应该好,可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目前面对的现状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呈锐减趋势。也就是说近十年时间,上千节语文课,我们居然使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语文。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叫苦,教师叫累。这一切显然是极不正常的,那么原因何在呢?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我们教师。现在很多老师还是习惯于采取一贯的讲解分析方法,以“讲得透”“嚼得烂”为讲课标准,把一篇篇精彩的课文,肢解成一段段、一块块,灌输给学生,一堂课成了字、词、句、语法、修辞的大杂烩。而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呢,其思维就被局限在教师圈定的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内,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根本得不到发展,他们的活力也不可能得以展露。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压抑的课堂气氛,进而制约和束缚学生在语文课上的新鲜感、好奇心和开拓创新意识。这种课堂教学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老师在台上自我陶醉般地讲课,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地听课,老师认为学生完全应该理解、应该掌握的知识,学生却茫然不知所措。这种死板、枯燥、毫无感情的讲课方式,吞噬了学生火热的激情与好奇的心。这样的课堂似乎就成了一个单一重复生产的大印刷厂!这样的课堂学生能忍受十多年已经实属不易,要让他们喜欢、愿意,那真是难上加难,根本无从谈起。

我们说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有语文课的味道,有“味道”是对课的赞赏和认可。那么,到底这味道指什么?这里我个人认为语文课的独特味道就是:美的氛围,即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氛围。而要改变学生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这一状况,关键就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情感氛围,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加里宁说过:“教育是一种最困难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既动之以情,让艺术赏心悦怀,又晓之以理,让科学养性陶情。”动之以情,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情感教学是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最佳契合点。那么接下来我就想谈谈如何诱导学生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

第一步是激情激趣。所谓激情就是激发学生的热情,所谓激趣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对语文教师来说,以充满情趣的语言营造和谐的文学氛围,正是激情激趣的最佳手段。言为心声,情感交流的手段就是语言。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情感氛围的营造,靠的都是语言。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设计重点应该抓好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第一节课“师生一见面”的教学艺术。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左右了人们对某一件事以后的好恶,以后的喜欢不喜欢,大多跟着第一印象走。为此我觉得应谨慎对待第一节语文课。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初中生也毕竟是孩子,有孩子的弱点。我们常听他们说:“这老师,从一见面我就不喜欢他,以后一上他的课就烦。”所以这“一见面”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见面只有喜欢你这个人,才会喜欢你的课,才会乐意接受你传授的知识。我觉得学习好比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第一节课必须煞费苦心。我每次接手一个班级,第一节课从不讲新课,而是与学生“侃大山”。在 “侃”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感染学生,与学生作贴心的情感交流,展现自身的魅力,展现语文课的学科魅力,先入为主,先声夺人,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醉于个人魅力和学科魅力之中,在沉醉中期盼第二节语文课的到来。

第二个环节是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

精心设计艺术化的导语,是做好营造氛围的第一步。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我们设计导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每一个情感细胞,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课文中来。教师激情洋溢的导语往往会奠定整节课的感情基调,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去。

第三个环节是每一篇课文抽象凝练部分的点评引导。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师、生、文发生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但有时会因为文章语言的障碍影响情感教学的效果,这时就需要教师借助精美的语言来剖析文句,感染学生。以诗歌教学为例,我们都知道,诗歌的感情炽热,想象丰富,诗人创作时浮想联翩,诗歌的语言和形象都是集中而凝练的,这对学生来说就不容易把握。这时,教师就需要借助学生所熟悉的古今中外的诗歌名句辅以精美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的陌生的诗句。比如,陶渊明《饮酒》一诗,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个意境非常深远的句子,如果单纯地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就会失去听的兴趣,而且会把这个句子所创设的情境肢解得支离破碎。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剖析的:古有李白“独坐敬亭山”的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隐逸,晏殊“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的超脱,孤独的诗人往往最具个性,面对苍翠的山,伏身鲜艳的菊花,此时的陶渊明又是身处怎样一种境界之中,此刻的他又在思考着什么……学生通过自觉不自觉地两相对照,可以体味出诗人当时的情感,理解隐藏在诗句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中的深广的思想意义,把他们对诗句直觉、朦胧的认识升华为理性的思考,从而也就达到了诗歌教学的目的。

激发兴趣,以情入文,接下来教师要做的第二步工作就是引领学生创设情境,体会真情,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践。

首先是课前教师要端正意识,融入自我。我觉得我们教师在上课之前自己必须认清语文课和学生个体,转变传统观念,为学生兴趣的培养、热情的激发、氛围的营造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粗略地一翻高中语文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现行教材所选的文章无不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无不是作者情郁其中,不吐不快的情感力作。所以,我在上课之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识教材。首先想办法让自己融入到课文当中,充分感受文章中宣泄奔腾的感情激流,把握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然后,试着让自己走进学生,认识学生,扮演学生。我觉得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情感个体,相互之间肯定有着明显的潜能及性格的差异。因此,我在设计课堂教学的问题时尽量考虑两个问题,第一,学生能不能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达到对文章情感境界的把握;第二,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试着回答出这个问题。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这个问题,我能回答吗,我会怎么回答,通过回答我能对文章加深哪方面的印象?只有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创设语文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鼓励和启发,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其次是根据课文可“读”性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读”让学生进入角色。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的好处。这里说的“读”,指朗读。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它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调动自己的情感,与作者发生共鸣。我在教学中比较推崇自读。我觉得齐读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固然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如果齐读太多,就不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很难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的真情。相对而言,自由朗读不但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技巧,而且更容易让学生自然地贴近作者的情感,发挥各自的想象,感受作品中开阔的意境、鲜明的爱憎。我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就是请几个语文基本功比较扎实的学生,融入作者的心境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出作品中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时,其他的同学在朗读者的情感影响下也就纷纷进入角色,仿佛自己正置身于幽静、凄清的小石潭边。通过读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自觉地穿透了文字的表面。

今天,我们都已经深切感受到语文教学已绝不仅仅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事情,它更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去捕捉,用感情去灌溉、去融合。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不仅仅是看书写字,它更应关注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事物审美鉴赏能力的塑造。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追求一种智情结合、文质兼美的艺术境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每一个教师都要努力成为一名巧匠,使语文课既有情又有趣,营造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语文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氛围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26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