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华东(江苏省泰州市高港中学)
作文出现虚假现象由来已久,它在一定程度上顽固地存在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作文,而且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遏止,必然给学生的语文素质,甚至思想品德素质及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带来愈来愈严重的影响。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历,发现学生作文中的虚假现象有以下几种表现:(1)编造事实、无中生有;(2)造虚假抄、拿来主义;(3)套话成篇、云里雾里;(4)虚情假意、矫情做作;(5)刻意拔高、言过其辞。
那如何让虚假远离学生作文,让学生言之有物呢?我认为把真情实感的表达体现在作文内容上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只有畅所欲言、想说敢说,才能真情流露,享受作文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让学生敢于创造、想象,乐于说真话、写真情。对于作文目标、作文题材、作文形式的要求都尽量生活化。
作文教学的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语言,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写作能力,同时学习做人,开发智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按叶圣陶先生的话说,使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作文教学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掌握生活中必需的书面表达的本领”,培养学生用文字自由快乐地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非应试的要求。
以适应生活为目标的作文,其训练内容也应该体现生活化的特点。也就是说,命题能诱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能使他们利用熟悉的题材去抒写。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概括了五类命题范围:(1)社会共同关注同时又是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2)成长过程中困惑的问题;(3)学生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4)与各科教学内容有关系的问题;(5)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比如:最感兴趣的事,最苦恼的事,最高兴的事,理想中的好老师,成长的烦恼,等等。写这类作文,会使学生感到作文时有事实要记载,有思想要陈述,有问题要讨论,有苦恼要倾吐,有欢乐要同享。总之,是生活的需要才动笔作文,这种思想和情感化语言的过程,是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也是文思喷涌的过程。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些生活化的命题并不一定如每位学生所愿,让每一个学生言之有物。因此,生活化题材选取的前提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表明,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学生通过观察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作文材料。学生脑中储存的材料越多,其思维就越活跃,这样当他提起笔来作文的时候就会觉得“有东西可写”了。那如何培养呢?我想,采取“素描作文”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此外,将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应用,指导学生以日记的形式及时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等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要达到生活的目标,在训练形式上也要设计生活化的教法。生活化的教法是指创设或利用一定的写作情境,使学生能自由表达心中的体验。
课堂命题作文,要尽量创造一种接近生活实际的表达情景,如在写作《我的家》时,用摄像机事先将某一位学生家庭情况进行拍摄,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播放,或预先让学生在家里留心常见到哪些情形。这样,学生就从创设的课堂情境中获取了感性认识,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
教师组织学生课外习作,不可放任自流,也需要创设情境。比如,当前整个社会比较关注环保问题,可列出若干题目,如《我家门前哭泣的小河》,让学生在节假日开展调查访问,互相交流,最后写成文章。
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练习写作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机会。如某雨天放学时,看到校门口接孩子的家长撑着的雨伞缤纷多彩,于是引导学生欣赏这美丽的风景,在如此优美的意境中学生自然“文思泉涌”了。
心有所感,如鲠在喉,非倾吐不可,于是写一篇日记;读一本好书,深受感动,情不能自已,于是写一篇读书笔记。这种自觉的写作练习是真情的流露,张扬着个性,表现出创见。
长期以来,作文让不少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作文教学生活化解决了“没有东西可以写”的问题,但还需要考虑的是,当“有东西可以写”的时候,对作文长期畏惧的学生是否能快乐、自愿地作文呢?因此,我们还需要充分发挥学生情感因素的调节功能。
其途径是:
第一,通过启发谈话,树立学生作文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所写内容的内在兴趣。
第二,通过民主式的交流、评议,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产生积极健康的情绪感染和情感体验。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如板报、广播、编优秀作文集、投稿等)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发表的机会,让他们在习作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使这种成功的喜悦成为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从而让学生真正体味到作文是他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四,改进作文评分的方法。我觉得作文评分宜粗不宜细、宜高不宜低。凡是达到习作要求又书写工整的,怎么不可以给高分呢?
让虚假远离作文,让学生在作文这一天空中自由、快乐地翱翔,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心愿,期待作文教学之花在素质教育的大花园中越绽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