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丽(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
《红楼梦》是写作艺术的大观园。曹雪芹呕心沥血,历经十年的增删修改,把《红楼梦》推上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小说中每一处着笔都是匠心独具,值得反复玩味,深思追问。
《红楼梦》开篇,曹雪芹就自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哭,可以说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哭是人生来到世间所表达的第一种情感,是最贴近生命的一种表情达意方式。哭比笑更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所谓“喜极而泣”,就是人们高兴到极限贴近生命的本原才用哭的方式表达。基于此,本文就《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哭”的艺术作深入的探讨。
林黛玉远道投亲,千里颠簸,那颗心大概从始至终都是七上八下的。外祖母家的豪华奢侈,繁文缛节,估计林黛玉的母亲是常提及的,林黛玉是耳熟能详的。带着一种新奇、忐忑、恐惧的心理,从踏上千里投亲的第一步开始,林黛玉就没有消闲过。阔门深院,群奴簇拥,声势浩大,大概一一证实了幼时母亲所言。当林黛玉被贾母“一把搂入于怀中”,这“一搂”,让林黛玉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有了着落。整个矛盾的内心,复杂的情感,在找到突破口之后,所有的感情奔涌而出,所以“哭个不停”。想想自己,幼年丧母,孤苦伶仃,家道中衰;现在,千里投亲,颠沛流离,担惊受怕,即将寄人篱下……又怎能不泪如泉涌?她的哭也就暗示她后来悲苦的命运。
贾母一见林黛玉“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作者用“心肝儿肉叫着”来形容贾母的伤痛,可谓贴切。“叫着”说明哭声很大,“心肝儿肉”则说明伤心的程度和哭的对象。贾母为什么这样伤心?贾母的哭有三层内涵:(1)贾母年入高龄,看见外孙女想起自己的女儿。白发人送黑发人,自古是人生大恸。(2)女儿的夫家的家境和自家相比自是不如,女儿嫁过去自然受了不少的苦。同是自己的儿女,有的享福,有的遭罪呀!想到这一层,老人无限伤感。(3)外孙女千里寻亲,自是吃了不少的苦,如果女儿在世大概也会无限伤感吧!
王熙凤在文中的哭,严格意义上不能算作哭。“‘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文章的绝妙之处正在于此,作者并没有正面写王熙凤的哭,只写到“用帕拭泪”,王熙凤到底有没有流泪,没有人看见,只是看见她拭泪。当贾母笑道“快再休提前话”时,“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忙”写出了她根本没有哭。她这样做只是为了迎合贾母,和贾母同欢共悲,博取贾母的欢心。从王熙凤的“哭”中,我们看见了她的虚伪狡诈,她不是哭黛玉,而是“哭”贾母。同样是哭贾母的众“侍立之人”,比起王熙凤,多多少少多了一些同情之泪。
贾宝玉满面泪痕,他哭得最率性,也哭得最真挚。他“满面泪痕”,哭的原因却是妹妹没有“通灵宝玉”。他凭直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他和黛玉一见如故,更是一见钟情。妹妹叫“黛玉”,他叫“宝玉”,冥冥中有姻缘,妹妹没有的他也不想要。他不喜欢自己的特殊,这种特殊是来自这个封建大家庭给它的束缚。这样的抗争初现了他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这样的性情是没有被封建的礼教思想污染过的真性情,也正是这样的宝玉才会摔玉,才会因为这样的原因哭。
小说中的人物同样都是哭,但每个人哭的原因不一样,方式不一样,情感不一样。透过哭,我们看到的是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内心。在这样一个复杂、险恶、封建的大家庭,林黛玉进贾府以后的日子恐怕也就不好过了,这也印证了癞头和尚的话:“既舍不得他(出家),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