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流通渠道 扩大农村消费

2010-02-16 06:33:39尹世杰
中国流通经济 2010年1期
关键词:流通渠道流通消费

尹世杰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一、疏通流通渠道对于扩大农村消费的作用

目前,我国还有7.2亿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4%以上。但农民消费水平一直偏低,需要逐步提高。当前扩大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而扩大消费需求,重点在于农村,农村是最有潜力、最广阔的消费市场。

长期以来,农民消费水平偏低的原因除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等问题外,农村流通渠道不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长期以来“大工业、小农业”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必须疏通流通渠道,才能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十多年前,本人就在一篇短文中提出,在农村,“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必须找到农民与市场的结合点,也就是要找到联结农民与市场的一条纽带……按不同产品分别建立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服务组织,把触角伸向国内外市场,龙尾伸向千家万户”。“必须形成多渠道、多环节、开放式、高效率的商品流通网络,排除一切人为障碍,使货畅其流”。[1]我们就是要完善流通渠道,促使货畅其流,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扩大农村消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疏通流通渠道,对于扩大农村消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用很大。

第一,流通渠道疏通了,农民就能买到自己所需要的、价廉物美的消费品和服务,逐步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直接体现社会生产的目的。特别是随着占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它的作用、它的影响就更大了。这正是具体落实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表现,非常有利于促进消费和谐、社会和谐。

第二,流通渠道疏通了,农民消费扩大了,有利于促进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十年前,本人曾在一篇短文中提出,家用电器将成为农村的消费热点,作用很大,“不仅能带动家电工业的发展,而且能带动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条,能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2]近年来,我国开展的“家电下乡”工作已经初见成效。2009年上半年,下乡家电销售量已达1280万台,销售额已达208亿元,农村家电总销量已经超过国内家电总销量的1/3。[3]可以预计,家电将成为农村消费的热点,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流通渠道完善了,还有利于促进其他方面的消费(这一点下面还会谈到,这里从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流通渠道疏通了,同时也会促进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流通产业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条,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不仅有利于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有利于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不仅如此,物流业是连接各大产业的纽带,流通渠道疏通了,也有利于促进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消费力、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流通渠道疏通了,农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提高了,有利于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新型农民的培养。例如,当前我国流通渠道畅通就大大有利于“家电下乡”工作的开展。农民有了家电,就能获得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实现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的目标。这就大大有利于优化社会机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

上面这些,都说明了疏通流通渠道的作用。正如有些同志所说的那样,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我们要落实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大政方针,就必须发展物流业,疏通流通渠道,由此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二、当前我国流通不畅的情况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关怀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逐步建立了农产品流通体系,如在农村建立了一些集贸市场,逐步建立了一些市场网络,初见成效,但当前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影响流通,影响农民消费。有的农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有的农村,还未通公路,未通电。甚至不少农户还没有自来水,至于信息网络等新型消费,就更谈不上了。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31%的农民认为,购买生活资料不方便;37.2%的农民认为,购买生产资料不方便。

二是农村物流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很多还是传统的流通方式,底子薄,规模小,实力弱。有些农村商业网点,仍然是“夫妻店”的家庭经营模式,品种单一,质量也难以保证。耐用消费品没有维修网点,消费者难以为继。有些农村还出现了“有市无场”的情况。不少农民需要的消费品和服务,还很难及时得到满足。有的买到了耐用消费品,但售后服务难以保证。有的甚至连乡镇一级都没有出现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没有超市和连锁经营店。

据有关人士统计,目前农村市场连锁经营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还不到10%。农产品超市销售比例,在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70%以上,而我国平均仅为6%。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采用传统对手交易方式的占73.2%,只有9.2%的农村批发市场采用了电子商务交易技术。[4]正是因为流通技术落后,有些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甚至产品本身就出现了腐烂等不良现象,如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购、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失率高达25%~3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5%的水平。另外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途中腐烂,[5]可见问题之严重。

三是农村市场环境仍然较差,甚至经常出现伪劣假冒商品和服务。有些不法商贩经常搞伪劣假冒商品“上山下乡”,甚至把农村作为“销废市场”。有的服务质量低,甚至有些商店采取非法手段搞伪劣服务。据商务部调查,全国70%以上的伪劣商品消费发生在农村,74.8%的农民曾经买到过伪劣假冒商品。

四是农村的商品价格,有些仍然偏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有些商品由城市运往农村,运输成本高,甚至有些商贩借商品下乡的名义牟取暴利,故意抬高价格,这些都导致农村家电价格偏高。中国家电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电产品价格普遍比城市高5%~10%,有些地区甚至更高,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家电价格越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流通渠道不畅,流通成本过高。[6]商品价格偏高,使农民望而生畏,想买却不敢买,严重影响农民消费需求。

以上情况表明,目前我国农村流通渠道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必须着力疏通流通渠道,以更好地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如何完善农村流通渠道,扩大农村消费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这里所讲的“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就直接关系到农村流通渠道问题。完善农村流通渠道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落实“首要任务”的问题,可见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来发展物流产业,扩大产业链条,调整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联系各类产业,促进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十多年前,本人在谈到产业经济时曾经提出:“所谓产业经济,就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开发一种或系列产品……形成一个产、供、销有机结合的生产经营体系,形成一种产业环流。”“流通是再生产总过程一个极重要的阶段,是再生产最终实现的重要条件”。[7]我们发展物流产业,完善流通渠道,不能急功近利,必须高瞻远瞩,“形成一种产业环流”,实现产、供、销的有机结合,联系各地市场,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完善农村流通渠道,牵涉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本文认为,需要着重搞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不仅要满足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还要解决农民的生活用水问题,使农民能够饮用上清洁流水,有条件的地方还应搞自来水,尽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要加强交通建设,特别是公路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应争取村村通公路,能行驶汽车,降低流通成本,方便农民生活。要努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要改造农村电网和广播电视网,逐步实现村村通电网。

近年来,党中央非常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投入7161亿元,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自2007年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业务以来,到2009年5月末,已累计发放该项贷款2918亿元,共支持农村基础建设项目2268个,主要支持农村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农村能源和环境设施建设。[8]这些举措非常必要、及时。

第二,扩大产业链条,拓宽流通渠道。众所周知,生产是为了消费,但必须经过流通,必须发展流通产业,逐步建立现代化流通体系。前面已经提到,要扩大产业链条,形成产、供、销有机结合的“产业环流”,特别要疏通、拓宽流通这个中间环节,使产品在市场运行中畅通无阻。疏通渠道也是促进“家电下乡”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必须运用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改善农村流通网络,解决农村商业网点小而散的问题。最近,全国15个省市开展“农超对接”试点,有的还在产地搞订单农业模式。这些举措都是可取的。我们还可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形成连锁经营网络,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第三,建立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例如,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还十分短缺,农产品物流信息不畅,信息传递面窄,信息质量低。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还没有普及,已有的网络有些还需要改造。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也很不完善,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在农村还很少,有些农村有文化站,但存在有的文化站里无文化的现象。必须认真落实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的:“坚持把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很值得研究。发展农村文化,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当地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和文化产品,展示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提高消费的文化含量。例如,四川省遂宁市近两年在交通、水电气三通、信息网络畅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疏通流通渠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现已发展等级“农家乐”2000多家,直接带动3万多农民从事相关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此外,他们还充分发挥当地文化特色,挖掘田园乐趣、民俗乐趣,展示独具匠心的根雕及书画大家的名作,通过提高文化内涵将一个个山村“农家乐”装扮得富有特色,富有生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每年实现旅游收入近4亿元。[9]这些举措可在各地农村广泛推广。

第四,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打假惩劣。前面已经提到,当前农村消费市场还很不干净,如伪劣家电下乡等问题还很多,必须严加整治。前不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深入开展“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查处打着“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旗号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销售不合格商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违法行为,以及利用“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名义实施垄断、商业贿赂、虚伪表示、虚假宣传、虚假广告、不正当有奖销售、强行搭售、假冒注册商标等违法行为。[10]这些做法很正确,也很有必要。

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需要我们抓源头,抓农村食品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最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的过程中,已经开展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切实保障食品市场消费安全,并建立健全八项制度,努力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长效机制,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这些举措很重要,也很及时。

第五,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消费的水平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素质。我国农村消费水平和质量偏低,与不少农民和在农村工作的一些商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有关。马克思很早以前就曾经指出,一个人“要多方面享受,他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11]在谈到扩展商品流通的条件时,马克思指出,这“取决于交往所及地区内由相应的文明程度所决定的需求的发展程度”。[12]因此,我们必须加速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和新型工商人员,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

在农村,除了要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之外,还要发展消费教育,经常给农民和有关工商人员灌输消费知识、市场知识,提高农民消费能力。例如,在当前的“家电下乡”工作中,就需要对农民加强家电方面的知识教育,以更好地扩大家电流通和消费。

四、疏通流通渠道,培育农村消费热点

如前所述,农村是我国最广阔、最具潜力的市场,是扩内需、保增长最重要的基地,必须着力扩大流通渠道,在逐步提高农村生产力、消费力,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消费质量的同时,培育农村消费热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近,党中央及有关部门正在大力推动“家电下乡”工作,培育家电消费需求,以使之成为农村的消费热点。这些举措非常及时,此外还需要我们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促使农村家电消费不断升温。

十年前,本人曾在一篇短文中谈到,家用电器将逐步成为消费热点,但“农村基础设施差,水电、交通等条件限制了家用电器在农村的普及,不少家用电器在农村不适用。因此,今后要逐步在农村普及家用电器,除了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外,还要生产那些功能简单、耗电量低、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产品,适应农村居民的需要”。[13]我们要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情况前面已有论述),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生产、营销适应农村需要的家电产品,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质量。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前不久发布的《2009年中国家电下乡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农村消费者选购家电产品时,在性能、规格、配置等方面有着不同于城市消费者的独特要求。例如,电视机以阴极射线管(CRT)为主体,对平板电视还不熟悉,1800~2000元的彩电在农村最受欢迎,黑色外壳的电视机仍是农村消费者的首选;冰箱以中等容积的双门冰箱最受农村消费者欢迎,容积为150升~200升的冰箱使用家庭最多,约占60.9%;洗衣机是双缸、全自动波轮洗衣机市场需求量较大,价位500~1000元的洗衣机最受欢迎,白色外壳的产品是首选。[14]我们要根据当前农村居民的具体情况,生产、供应他们所需要的家电产品,以更好地扩大消费需求,使家电成为农村的消费热点。

此外,还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培育其他的农村消费热点。如文化教育也将成为农村的消费热点。文化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提高消费力和生产力的基础。恩格斯很早以前就曾经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5]“教育可以使年轻人很快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能够全面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16]这充分说明了文化教育的巨大作用。本人曾在十多年前提出过文化是第一消费力的论点,认为“文化教育不仅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也是提高消费者素质、发展消费力的极重要的条件……马克思把‘人类能力的发展’作为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开始。要从根本上促进‘人类能力的发展’,就必须从发展文化教育开始,必须发挥第一消费力的作用”。[17]我国农村文化教育一直滞后,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消费力和生产力,必须加速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使文化教育逐步成为农村消费热点,充分发挥第一消费力的作用。这些情况是可以预期的。

农村消费热点不断出现,农村消费不断升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有利于农民实现“五有”目标(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全体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利于促进消费和谐、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正是我们研究农村流通问题、消费问题的最终目的。

[1]尹世杰.关于发展农村市场的几个问题[J].经济评论,1995(2):30-35.

[2]尹世杰.积极开拓农村消费热点[N].人民日报,1999-04-08(9).

[3]王峰.家电下乡道路宽广[N].中国消费者报,2009-07-22(B2).

[4]程国强.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J].农业经济问题,2007(4):59-62.

[5]汪旭辉.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与优化路径选择[J].改革,2008(2):83-88.

[6]王峰.疏浚流通渠道,降低农村家电价格[N].中国消费者报,2009-01-16(A1).

[7]尹世杰.消费需要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217、235.

[8]朱隽.农村基建如何“不差钱”[N].人民日报,2009-7-19(6).

[9]刘裕国.农家乐如何做成了大产业[N].人民日报,2009-08-16(5).

[10]贾君.加大消费维权工作力度 维护农村商品市场秩序 [N].中国消费者报,2009-07-10(A1).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0.

[13]尹世杰.试论消费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求索,1999(1):20-23.

[14]王峰.农村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家电[N].中国消费者报,2009-07-22(B2).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4.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3.

[17]尹世杰.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J].消费经济,1992(5-6):13-19、27.

猜你喜欢
流通渠道流通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我国超市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成本的实例分析
城乡统筹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创新
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
新消费ABC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1
对加强药品在流通渠道中质量管理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