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菜籽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

2010-08-10 08:50:26中,王
中国流通经济 2010年1期
关键词:菜油油菜籽菜籽

张 立 中,王 若 军

(1.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北京市 101149;2.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市 100091)

一、引言

油菜籽的主要用途是榨油食用。另外,菜籽油(俗称菜油)在机械、橡胶、化工、塑料、油漆、纺织、制皂和医药等方面也有广泛的用途,而近几年兴起的生物柴油工程使菜油转化为生物柴油的比例逐年增加,成为石油柴油理想替代品。菜粕蛋白质含量高达36%~38%,其营养价值与豆粕相近,是良好的精饲料,广泛运用于养殖业。

菜油是世界上第三大植物油。目前,虽然全球经济明显放缓,但全球植物油的消费仍持续上升,根据美国农业部报告,2008~2009年度,世界植物油需求量可能达到1.31亿吨,同比增长7.11%,其中,菜油需求量可能达到1959万吨,同比增长4.55%。我国是世界菜籽、菜油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油菜籽和菜油产量均占世界产量的21%以上,菜油消费量占世界菜油消费总量的1/4。

我国菜籽油年产450万吨左右,占国产植物油总量的40%以上;菜油消费量占我国植物油消费量的19%左右,仅次于豆油和棕榈油,是我国第三大植物油品种,在国内食用油市场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国豆油与棕榈油国外市场依存度极高,国内豆油80%依靠进口豆油和进口大豆压榨,棕榈油更是完全依靠进口。与豆油和棕榈油大部分甚至完全依赖进口不同,国内菜油的自给率达到了90%以上。可见,加强油菜籽生产成本核算,探索降低成本的路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不仅关系到我国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农民的增收,也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善以及国家食物安全,甚至还关系到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

二、我国的油菜籽生产

1978~2000年间,我国油菜播种面积由260万公顷稳步增加到峰值749.4万公顷,2001年下降为709.5万公顷,“十五”期间又逐步增加到727.9万公顷。近几年,受油菜籽生产的经济效益以及与种粮的比较效益双重影响,种植面积波动较大,2007年剧降到564.2万公顷。此后,由于菜籽价格持续走高,加上国家为保障食用油供给出台了系列鼓励国内油料生产的政策,并对主产区油菜种植实行良种补贴,补贴资金达到10亿元,油菜籽种植面积恢复,2008年上升到640万公顷,但与2000年的峰值相比,仍然相差100万公顷(详见表1)。

尽管2008年年初遭遇低温冻雨灾害,油菜籽产量仍然达到1150万吨,较上年增加8.8%,比1978年增长5.2倍,远远高于种植面积的增长速度,这主要得益于单产水平的提高。通过大力推广高产、抗病的“双低”油菜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带动油菜单产大幅提高,尤其是国家发布实施第一个《“双低”油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以来,单产由2002年的1.477吨/公顷,提高到2007年的1.874吨/公顷,增幅达26.9%,进而推动总产显著增加。

同时,油菜籽品质逐步改善。据对长江流域14省市油菜质量普查结果,2002年商品菜籽芥酸含量平均值为16.3%,硫甙含量平均值为64.87μmol/g,双低达标率仅32%,含油量平均值为37.7%;2005年芥酸含量降为7.91%,硫甙含量降为46μmol/g,双低达标率和含油量分别提高到60.48%、39.92%。[1]虽然我国也培育出一批品质接近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的优良品种,但由于混种、混收、混销、混加工以及相关配套种植技术不到位,品质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比还有较大的差距。[2]2005年农业部长江流域油菜质量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商品菜籽芥酸和硫甙含量分别是加拿大菜籽的77.3倍和3.12倍,含油量也低2.7个百分点,质量差距仍然较大。

表1 全国油菜籽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变动情况

随着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2008年和2009年油菜籽和菜油价格大幅震荡,尤其是在油脂油料行业日益集约化、国际化的今天,面对国内外相关期、现货价格的迅猛下跌,产能严重过剩的我国菜籽加工行业在非理性的无序竞争下,大有重蹈2004年大豆加工行业覆辙之势,整体巨额亏损,半数以上的企业濒临破产,国内众多企业现金流、物流中断,行业整合进程在政府的关注下有望加速。为此,必须加强油菜籽基地的建设,实现国内外市场的有效衔接,以确保油菜籽产业的稳定。

三、我国油菜籽生产成本分析

2002~2007年间,油菜籽的总生产成本(除2003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每公顷总生产成本为4423.7元,比2002年增加20.3%。油菜籽生产成本主要是由生产经营方式和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同时,劳动力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也是成本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2002~2007年用工费用、化肥费、畜力费和农机费四项合计占油菜籽总生产成本的82.21%,与粮食作物生产成本构成差异明显。

1.劳动力成本高

我国油菜籽生产主要是手工操作,整地、育苗、移栽、除草、施肥、收割、脱粒等生产环节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2002~2007年,每公顷用工量约130~175个,雇工每人每天工资2002年为18.20元,2007年上涨到29.64元,致使用工费用在油菜籽总生产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2002年用工费用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为52.89%,2007年上升到56.66%;2002~2007年平均用工费用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达55.37%(详见表2),远高于直接生产费和间接生产费,在油菜籽总生产成本中比重最大。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油菜籽种植则是全程机械化,每公顷用工量不到15个,劳动力成本很低,生产效益大大高于我国。可见,降低用工费用是降低我国油菜籽生产成本主要途径。

2.畜力费高于农机费

目前,我国油菜籽播种、收获等机械研发远远跟不上油菜籽生产的需要,油菜籽收获机都是由小麦收获机简单改造而成,机收损失率高,价格较贵,推广难度大。同时,适合机械收获的抗裂荚、分枝紧凑的早熟高产油菜品种也尚未育成。[3]役畜在油菜籽生产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提高机械化水平任务艰巨。从费用支出水平上看,2002年每公顷畜力费支出为150.30元,2007年上升到215.40元;同期,农机费由118.50元上升到215.70元,略高于畜力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但2002~2007年平均畜力费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为4.49%,比农机费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高1.02个百分点(详见表2);同时,在各项费用支出中,畜力费仅次于用工费和肥料费的支出,居第三位,与粮食生产的成本支出结构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另外,固定资产折旧费呈逐年下降趋势,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油菜籽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因此,提高油菜籽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用工成本同时,实现降低畜力费的目的。

表2 我国油菜籽生产成本及构成情况单位:元/公顷、%

3.化肥费用增加

肥料的投入,包括化肥和农家肥。农家肥的投入近年维持在每公顷110~135元之间,化肥支出2002年每公顷为633.9元,2007年增加到每公顷867.30元,提高了36.82%(详见表2)。化肥费在油菜籽总生产成本中的比重居第二位。然而,化肥费支出的增加,并不是化肥投入量的增加引起的,而是由于化肥价格的上涨所致。2002年每公顷化肥折纯用量为240千克,2007年降为223.65千克。可见,化肥价格上涨的速度高于化肥费支出增长的速度。另外,其他农资价格的上涨,也导致油菜籽的直接物质费用支出不断攀升,挫伤了油菜籽生产者的积极性。

为节约成本,广大油菜籽种植户不断增加农家肥的投入量,这也与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相吻合。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是肥料的利用率低,为此,要进行肥料运筹,不断推广测土施肥、增施硼肥等核心技术,节约肥料支出。

4.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油菜籽生产的科技投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种植户的科技投入,另一方面是国家和社会的科技投入。油菜籽种植户的科技投入除表现在良种的使用、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科学化、不断提高的机械化水平以外,还表现在科技服务费的支出上。表2显示,油菜籽种植户科技服务费支出是所有费用支出项目中比重最低的,尽管国家提供了一些免费的科技服务,但油菜籽生产的微观主体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看,油菜栽培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不断减少,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和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油菜籽栽培技术研究明显落后于新品种选育,对攻克油菜生产关键技术难题和推广科技成果的投入比例明显下降,满足不了当前油菜籽生产发展的需要。即便是新品种选育,尽管育种周期缩短,品种更新周期加快,一些科研单位培育出一批优质双低油菜品种,但良种良法不配套,技术推广经费短缺,油菜籽新技术入户率低,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增产增效潜力难以发挥等,影响了优质品种的推广。

5.生产资料费用快速上升

2007年与2002年相比,每公顷种子费、农膜费、农药费分别增长142.82%、87.50%和34.11%,虽然在直接费用中所占比重不大,但费用支出增长迅猛。主要原因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所致,而在油菜籽生产中的实际消耗量是递减的,如每公顷种子用量2002年为12千克,2007年降为5.1千克。

四、我国油菜籽生产收益分析

1.总收入分析

油菜籽种植总收入包括主产品收入、副产品收入和补贴收入。2002~2004年每公顷主产品收入呈递增趋势,2005年回落,2006年恢复性增长,2007年骤升到每公顷7683.9元;2007年每公顷主产品收入比2002年增加4547.25元,增长1.45倍,收入变动剧烈。其中,主产品产量的增长推动主产品收入增加902.51元/公顷;价格上涨推动主产品收入增加3677.44元/公顷。可见,主产品收入的增长主要是价格推动的结果。副产品的收入变化不明显(详见表3)。

2.油菜籽生产的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分析

表3显示,油菜籽生产的净利润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趋势。2004年和2007年是两个波峰,但2002~2003年、2005~2006年间农民种植油菜籽基本上不获利,有时还会亏损。2002~2006年油菜籽生产的平均净利润只有 111.84元/公顷。基于此,2004~2007年,国家实行“种植业直补”等一系列政策,油菜籽种植补贴收入由每公顷3元上升到每公顷81.3元,增幅较大,另外,2006年开始免征农业税。这些措施对广大油菜籽生产者的净利润产生了一定回补作用。2007年,油菜籽销售价格提升,使每公顷净利润增加到2742.66元,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2008年初,以大豆为首的国际油脂油料价格急速上涨,拉动国内菜籽和菜油价格随之大幅向上。3月中旬,金融危机显现,我国油菜生长情况明朗,国内外菜籽和菜油价格大幅回落。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2008年下半年国内外油菜籽和菜油的价格跌幅均在45%以上,历史罕见。为稳定油菜籽生产,国家于2008年第4季度出台了托市收购政策,确保油菜籽生产者利益。

表3 油菜籽种植收入及利润变化情况

观察我国油菜籽生产的成本利润率,2002~2007年间亦呈现大幅度波动趋势。2002年油菜籽生产的成本利润率为-22.07%,2004年上升到29.34%,2006年回落到 0.89%,2007年又飙升到54.01%。成本利润率的剧烈波动,是我国油菜籽种植面积大起大落的重要根源。

五、促进我国油菜籽生产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推进规模化种植

只有推进油菜籽的规模化生产,才能实现规模效益,切实提高成本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油菜籽生产的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也必须以规模化种植为前提。规模化种植,一方面是不断扩大农户的种植规模,另一方面是扩大区域种植规模。推进油菜籽规模化种植的前提条件是稳定油菜籽种植与粮食作物等的比较效益、完善农村耕地的流转制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2.提高机械化水平

我国油菜籽生产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机械化水平低,进而导致用工费用居高不下。因此,加强油菜生产专用机械研究开发,重点解决机械化播种与收获等关键技术,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油菜籽播种、收获农机,通过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逐步实现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籽品种、符合生产需要的农机装备以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机结合,并通过示范推广,提高油菜机械化生产水平,大幅度降低油菜籽的生产成本。

3.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

认真落实和完善油菜良种补贴、种植补贴和对菜籽收购的最低保护价政策,提高农民种植油菜积极性。加大油菜育种投入,加速高产油量新品种培育进程及其产业化开发步伐,加快适合机械生产的具有抗裂荚、分枝少、耐渍害、特早熟的专用品种选育。[4]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品种管理和市场管理,保护农民利益。

4.完善投资机制

创新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激发农民农业投入热情。同时,利用税收、信贷、金融等政策,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有序引进外资,推动我国油脂精深加工的发展和油脂的多元化利用,提高我国植物油行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进而为我国油菜籽的产后增值奠定良好基础,稳定油菜籽生产,保障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5.强化成本收益核算

首先,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为油菜籽生产者提供科学适用的成本收益核算方法;其次,通过培训,循序渐进,先建账,后规范,改变农民不记账或只算粗账的习惯;最后,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化建设,使农民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为成本决策提供依据。

[1]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05年双低油菜质量安全普查结果与总结报告[R].

[2]王汉中.我国油菜产需形势分析及产业发展对策[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3):101-105.

[3]、[4]农业部.油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R].

猜你喜欢
菜油油菜籽菜籽
The 2022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CHINA TODAY(2022年4期)2022-11-22 12:43:48
春天时蔬菜籽头
花卉(2021年17期)2021-09-15 08:51:16
油菜籽价格有望继续上涨
农村百事通(2021年2期)2021-02-25 07:48:40
筒仓中油菜籽堆高安全域的研究
菜油维持近弱远强格局
高蛋白菜籽粕对成长猪只有益
北方牧业(2016年6期)2016-12-17 14:04:49
油菜籽中硫苷提取的影响因素研究
菜籽:投资价值日益凸显
一担菜油
365个被菜油浸香的日子
伴侣(2015年8期)2015-08-11 0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