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慧,孙贵才,李广玉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4医院 检验病理科,山东 威海 264200;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2323部队医院,山东 青岛266011
微生物染色和细胞染色是医学检验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适应医疗市场的需求,方便广大群众,将检验工作更细致、更全面地推向中小医院、社区门诊部和边远地区的医疗单位,染色项目的展开意义重大,它为形态学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染色过程中,根据染色项目的实际情况,需要在恒定的适宜温度下开展。经检索,目前对专用的检验染色工具的报道较少,近年来出现的主要设备有检验染色柜和全自动染色仪。但两者的体积都较大,不便于携带,且前者没有水浴箱及专用的染色孔,多依靠染色缸进行化学染色,染液不能长时间放置,浪费严重;后者设备成本昂贵,且主要用于病理学中的组织蜡块包埋、切片等技术,不适用于小规模医疗单位的检验染色工作。而将这几者完全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暂时还没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摸索设计了便携式的恒温染色箱,经试用,效果较好,现将该产品及其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检验染色的常用方法有细胞染色和微生物染色,其原理是在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下,利用细菌、真菌和细胞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对碱性或酸性染料的吸附作用而使其着色。在反应过程中提供适宜的温度可以缩短酸(碱)性物质着色的时间,提高染色效果。
整个箱体体积较小,为48×36×36(cm3),为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收纳箱,备有试剂盒、载玻片、盖玻片、推片、试管等物品器械,用于制备待染玻片,打开箱盖即可使用。下层为恒温箱,温度可自行设制。恒温箱顶部嵌放有带盖的染色盘。染色盘上设有12个染色孔位,大小与载玻片一致,片头1/4处跨有横梁,横梁高4mm,一端固定在染色盘上,可90°转动,另一端为自由点。染色孔位下排列有凹槽,凹槽的末端汇入环绕在染色盘四周的排污管道,依照左端略高、上端略高的原则走向。管道出口处连有橡皮管,中间设有吸耳球,下接污水瓶,可反复挤压吸耳球吸取排污管道中的废液。污水瓶挂置在箱子一侧,与污水瓶并排的是净水瓶,净水瓶材质较柔软,可挤捏加压出水冲洗玻片。整套染色箱以不锈钢材质为主,导热性好,美观整洁且防腐蚀。
染色时将恒温箱接通电源,打开开关,将温度设定在37℃或需要的其它温度。从收纳箱中取出需要的器械,推制出合格的待染玻片。取一张空白载玻片,放在染色盘的一个染色孔位上。在空白玻片片尾1/3处滴加200μL染液,已干燥的待染玻片待染面朝下,两张玻片片尾对应。先由片尾处缓慢放下,接触到染液后再将片头轻轻放下,近片头四分之一处正好担在横梁上,使待染片与底片呈10°夹角,利用地球的重力和液面的张力使染液与玻片紧密结合。盖上染色盘的盖子,染色到时间后,将盖子取下,将净水瓶的喷嘴对准两张玻片的夹角处,轻捏瓶身,挤压出水,将染液先行冲走大部分,然后扶住染片的两侧,由片头处轻轻提起后,继续用净水瓶冲洗干净,晾干。废液经孔位下的凹槽汇入四周的排污管道,最后流至接有橡皮管的最低点,反复挤压吸耳球,吸取废液存至污水瓶中。最后可将橡皮管拔下,将嵌放的染色盘整体取下冲洗。污水瓶也可取下冲洗。
(1)传统的染色方法基本上为染色缸法。即在50mL的染色缸内注满染液,将玻片置于其中染色。因染液大多需要新鲜配制,短时间内若无相应的标本需要处理,则染缸内的染液便要废弃。这种方法浪费较大,不适用于标本量少的医疗单位。而染色孔位的设计科学合理,将单张玻片所耗损的染液量降到最低,使玻片与染液一一对应,节省了试剂成本。
(2)进行特殊染色时需要恒定的温度。传统的染色方法是将染缸先置于水浴箱或恒温箱内,平衡好温度后再将待染片放入,冲洗时再将染缸取出。来回取放设备操作不便,若拿置不当还易造成水浴箱的污染。
(3)普通的染色方法是待染面朝上染色。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易造成染料沉渣的附着,影响读片结果。而该染色箱独有的逆向染色法克服了这一困难,提高了染色效果。一体式的恒温染色箱体积较小,功能齐全,便于携带,易于展开,可用于规模较小的医疗单位的检验工作中。减轻了购买专业医疗设备的经济负担,缩短了染色时间,提高了染色效果,对形态学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依据。
[1]王景胜,王春青,王强.野战简易多功能检验染色柜的研制和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2):2906-2907.
[2]刘庚勋,李正贤,罗胜权.生物组织石蜡包埋机的改进与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2):107-108.
[3]李军民,李广琪,曾宪飞.利用武警检验背囊做好野战条件下的临床检验[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79.
[4]张传本,李培进,毛玉明,王松俊.对美军野战卫生装备研究的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01(3):28-29.
[5]王厚照.野战环境下的医学检验工作探讨[J].人民军医,2002,45(8):485.
[6]杨永昌,王北宁.野战医疗所检验装备及开展项目的现状和建议[J].人民军医,2007,50(6):387.
[7]罗小平,胡维维,伍尚金.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与人工操作的比较[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4):59-60.
[8]周东明,张炳银,沈建忠,等.部队海上训练遇到的军事医学问题及思考[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1,19(6):436-437.
[9]周宇,沈建新.自动IHC染色机核心控制算法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19):45-47.
[10]杨刚.基于IHC染色机系统原理[J].企业导报,2009(12):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