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医林改错》后杂议3则

2010-02-12 08:54:14吕永慧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11期
关键词:血行自汗痢疾

吕永慧

《医林改错》一书,乃清代颇具创新思想的著名医家王清任所著。读其书,给人一种拨开迷雾,眼前一亮,焕然一新的感觉,不拘泥于古,敢于创新,除常规诊治思路以外,勇于寻找解决疑难病的行之有效的诊治方法,对当今指导临床工作有很大的启示。笔者就读《医林改错》后的小议3则叙及如下。

1“久泻”乃血瘀

清·王清任在所著的《医林改错》中云:“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总提瘀血过多,亦用膈下逐瘀汤。”读之此句,余存思索。之所以提到“泻肚日久,百方不效”,说明已按常规方法治疗无效,应该仔细思考究竟什么原因所致,王清任认为是瘀血所致,膈下逐瘀汤主之,这让笔者百思不得其解。

这里所指的“泻肚”,不是单纯的“泄泻”,而应该包含着“痢疾”,这对理解“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总提瘀血过多”有所帮助。

泄泻与痢疾是有区别的。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则泻出如水样;而痢疾是指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但不论是泄泻,还是痢疾,其主要的发病因素与湿有关,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胜则濡泻”。

从发病机理来看,泄泻多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障碍。《景岳全书》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说明了泄泻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水谷之腐熟和运化。脾虚失运,可致湿盛,反之湿盛又可影响脾胃运化,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痢疾多由于感受湿热、疫毒之气,饮食所伤,损伤脾胃与肠腑,湿热、疫毒等邪壅塞肠中,气血与之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司,脂络受伤,气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而成。

从病情的程度看,泄泻与痢疾也有轻重之别,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曰“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

泄泻与痢疾之间可互相转化,可先泻转痢,也可先痢转泻。如此,为何久泻从瘀论治,思路就清晰了。(1)泄泻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运化失司,湿邪更甚,正虚实盛,壅塞肠中,气血与之相搏,传导失司,气血凝滞而致瘀血,此时,若按常规的温补固涩之法,则泻减而腹痛增;(2)痢疾初发病已有瘀血之征,但在下痢日久,损伤脾阳,正虚邪恋,寒热错杂,肠胃传导失司,气血凝滞而瘀血仍在,治疗仍以温补脾阳之中,还应注重调气行血。

2“痛不移处”乃血瘀

清·王清任在所著的《医林改错》中云:“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用膈下逐瘀汤极效。”指出血瘀在经脉之中,致血行不畅,或血行停滞,受阻部位得不到血液滋养,而出现疼痛。临床中常常可以见到腹部固定疼痛的病例,有的是急性起病,有的是慢性起病,只要抓住“痛不移动”这个特点,血瘀的诊断是十有八九,不仅如此,对判断疾病的预后也有帮助。

如一中年男性患者,2月前右中下腹痛,给予消炎解痉止痛等药治疗后,腹痛缓解。1d前右中下腹痛加重,症见右中下腹痛,固定不移,无放射性痛,体位转动疼痛加重,无发热,无呕吐,大便成形,每日1次,小便正常。察其舌质淡暗苔厚微黄,脉滑。体温:37℃,心肺(-),腹软,肝脾未触及,全腹无包块,右下腹压痛(++),反跳痛(+),麦氏点压痛(+),闭孔试验(+)。血常规示WBC13.7×109/L,N 65%;腹部平片示肠郁张;B超示肝胆脾胰未见异常。行阑尾切除术,术中显示阑尾炎,其中阑尾化脓。中医诊断为腹痛,西医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

通过此病例,使笔者对血瘀的概念有更加客观的认识,对王清任所说的“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有更深的理解。不仅从直观上了解,而且还要从机理上理解。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行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血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物质基础,其统摄、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与五脏皆相关联。故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行障碍,形成瘀血;或者由于各种内外原因(包括气虚、气滞、寒凝、血寒、血热、情志等以及各种外伤),均可使气血功能运行失常[1]。

就此病例分析,从舌脉象看,舌质淡暗,苔厚微黄,脉滑,可知患者有气虚瘀滞,湿热内蕴之象;患者平素气虚,气行则血行,气虚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加之脾主运化,脾气虚健运失司,水湿内停,又患者处于岭南炎热潮湿地区,内外湿困,湿郁化热,阻滞气机,血液运行不畅而致瘀血。瘀血阻滞脏腑,得不到血液滋润,化为脓腐,而产生急症,若处理不及时,甚至溃烂穿孔而危及生命。

当然临床上还可见到一些腹痛固定,时间较长,多呈隐隐作痛,从舌脉象看,为一派虚象,除腹部轻压痛以外,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根据王清任的理论,应该从瘀论治。所谓“久病多瘀”,用药不仅要祛瘀,而且要从病机着手来制定治疗方法。

3“自汗盗汗”乃血瘀

清·王清任在所著的《医林改错》中云:“醒后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盗汗。盗散人之气血,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论。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一两付而汗止。”王清任明确提出:“血瘀令人自汗盗汗,并且用血府逐瘀汤,一两付而汗止”。阅至于,不仅让我耳目一新,而且多有思考。

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之病。其自汗盗汗原因多见气虚、营卫不和、阴虚火旺以及邪热郁蒸等,但王清任不拘泥于古,具有创新精神,敢于打破常规,提出血瘀令人自汗盗汗。之所以说敢于打破常规,其中还有一点是,根据“血汗同源”的理论,当多汗夺津时,不可用破血逐瘀峻剂之戒。

由此,在临床诊治疾病中,若按照常规的辨证论治思维效果不佳时,除仔细审意有无不正确以外,还要考虑有无其他路径可寻,即师古而不拘泥于古。

[1]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7.

猜你喜欢
血行自汗痢疾
自汗、盗汗试试浮小麦汤
告别自汗用牡蛎,四季都轻松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4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血液生化免疫指标与肺癌血行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低T3综合征发生率及其对短期预后的影响
PCT和白介素6对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评价
中外医疗(2018年19期)2018-10-30 06:25:04
常见羊痢疾疾病的发生与预防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27
少数民族医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一)
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二)
血液透析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