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杰主任医师对经典理论“重阳学说”的认识*

2010-02-12 08:54:14田红军曹清慧高桂君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11期
关键词:李老胃痛素问

田红军 曹清慧 高桂君

李英杰(1939-)是衡水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原衡水市中医院副院长,全国第3批、第4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国家“十一五”课题“李英杰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课题指导者。李老认为,对急危重病例以及部分慢性疾病,运用经典理论“重视阳气”的学说,立足温法,常可力挽狂澜,迅速缓解病痛,甚至于垂危之际挽救患者生命,充分展示了中医学在急危重症中的作用。现将李老对经典理论中“重阳学说”的认识简介于下。

1 认识人体生理病理上重视阳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云“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张介宾又云“故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非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矣。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万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可见,阳气在阴阳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从自然界来说,太阳是自然界的生命之源,从人体来看,“真阳”是人体生命之源,人有了阳气才有生命,才能不断地生化。心无阳则血不能运,脾无阳则水谷不化,肝无阳则疏泄不行,肺无阳则宣降失司,肾无阳则浊阴凝闭。诚如张景岳所云“人体之所以通体能温,是由于阳气,人体之所以有活力,是由于阳气;五官五脏气化之所以变化无穷,亦是由于阳气”。

李老认为,阳气能够温煦机体,能够抗御外邪,能助气化,能维系阴阳相对协调等一系列功能,但阳气易于亏损。尤其是现代人失于养生:一则工作过于紧张劳累,“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亢张,可进一步损伤阴精;二则将息失宜,《灵枢·大惑论》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现代人每因工作、娱乐入睡很晚,甚则通宵不睡,使阳气不能入阴,水火不能交济,阴阳不能交合,久则生变。只有阴阳交通,才有天地交泰,才有万物化生,才会生生不息。另外如贪凉饮冷、滥用苦寒以及房劳过度等皆会损耗阳气,久则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正如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所云“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百病不作。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可见,阳气虚损或郁结皆为重要致病因素。

《素问·六正纪大论》云“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所以阴阳两个方面不是绝对平均的,阳是主要方面,阳秘阴才能够固,阳不秘阴就不能固。《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因此,重视保全阳气,达到“阴平阳秘”是人们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2 治疗上重视阳气

张介宾云:“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所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所以,阴阳平衡为健康之本。调治疾病,亦当以调和阴阳为要,纠其偏盛,补其不足,恢复阴阳平衡,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而以阳虚、阳郁为主要病机的证候在临床颇为多见,因此,通过温阳、通阳而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为李老常用治法。

祝味菊认为:人体疾病,主要体现为邪正相争,治疗疾病,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祝氏认为,这里的“正”,首先指阳气,其谓“所以克奏平乱祛邪之功者,阳气之力也,夫邪正消长之机,一以阳气盛衰为转归”;“阳衰一分,正旺一分,则邪却一分”。阳能生阴,补阴要通过阳气,即所谓阳中求阴也。“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所以然者,阳能生阴也,是故阴津之盈绌,阳气实左右之……”。仲景曰“有阴无阳者死,从阴出阳者生”,亦重阳之说。

因此,人体的正常生理,是以阳为主导的阴阳二者相对平衡协调的结果,而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以阳气为主的阴阳对立统一协调的正常生理关系遭到破坏所致。故治疗贵在调节阴阳,使其恢复以阳为主的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

3 典型病例

孙某,男性,68岁,2009年5月20日初诊。主诉:胃痛3个月。缘于在南方做生意,经常食凉米饭而引起胃痛。每因受凉后发作,可1d内发作数次,或2~3d发作1次。发作时伴恶心,手脚冰凉,痛剧时曾注射杜冷丁方缓解。不能吃面条等食物,食后则痛,面色萎黄。曾在市二院查肝胆B超未见异常,考虑“胃痉挛”。经治无明显好转。刻下症见:发作性胃脘痛,痛势剧烈,痛甚则恶心、手脚冰凉,食后胃痛加重。食欲不振,大便时溏,面色萎黄,形体肥胖,舌淡暗,舌体胖大,苔薄黄,脉沉细。1年半前曾在阜外医院行冠脉搭桥术。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分析:张介宾云“寒多则血脉凝滞,故必为痛”。患者平素饮食偏于寒凉,伤及脾阳,阳虚生内寒,每进寒凉饮食,致使内外寒邪积于中焦,阳气为寒邪所遏不得伸展,致使胃脘疼痛。进食则更加耗损阳气,故食后痛甚。因寒性凝滞,主收引,可使血行滞涩,瘀血内停则痛有定处。舌质淡暗,脉沉细均为阳虚之征。中医诊断为胃痛,辨属寒凝血瘀;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治宜温阳散寒,活血止痛。予良附丸、丹参饮、失笑散、百合乌药散加减:乌药10g,百合 15g,丹参 10g,檀香 9g,砂仁 9g,干姜 10g,香附 10g,延胡索15g,甘松 10g,肉桂 10g,五灵脂 10g,蒲黄 10g,焦三仙各 10g,鸡内金15g,甘草10g。7剂。二诊(2009年5月27日):服药后胃痛未作,怕凉好转。予5月20日方加炒白术15g,7剂。

按:《素问·痹论》认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素问·举痛论》亦指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由于寒邪入侵,导致经脉内外气血运行不畅,气机阻滞,卒然而痛,一般比较严重的疼痛痼疾,属寒性疼痛者较多,用温热药效佳,从寒治痛特别是剧痛,是治疗痛证的重要途径。正如《素问·举痛论》云“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炅”即热,经予温热药后,阳气至则寒气散,经脉不再拘急,气血通畅则疼痛很快缓解。

本案患者胃痛剧烈,甚时需注射杜冷丁方可缓解,如此重症病例,李老仅以良附丸、丹参饮、失笑散、百合乌药散合干姜、肉桂等药即获良效,真可谓四两拨千金是也,亦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治大病、治重病的功力。

猜你喜欢
李老胃痛素问
五灵脂蒲黄散止胃痛
基层中医药(2021年3期)2021-11-22 08:07:56
突然胃痛不用慌 按压至阳来帮忙
基层中医药(2021年2期)2021-07-23 01:41:50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环球中医药(2020年9期)2020-01-11 03:19:27
我的高寿跟我从事的工作有关
浅谈藏医盐敷治疗胃痛的护理
做个“养心家”
八十八叟李树人:我的养生在于养心
针刺足三里加口服良附丸治疗寒邪客胃型胃痛6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