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及其对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

2010-02-11 21:01郭兆红
中国林业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郭兆红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南京 210037)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塑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凡是有人的地方就应当有思想政治教育,古今中外概不例外。一个国家通常要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国家的思想价值取向去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公民。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这样,都对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予以高度的重视。尽管美、英、法、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无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也不大使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但他们在公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政治养成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名义下从事了大量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在高校开设了一系列课程[1]。既然每个国家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可有可无,同样是必要的。

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立党立国之本。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占主导地位,成为具有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这不仅是我国高校所应担负的一个重要职责,也是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区别资本主义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我们国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在办社会主义大学,在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非但不能取消,反而需要加强。大学生只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才能自觉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倾向,成为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较高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公民,才能坚定地反对“和平演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原有利益格局重新调整,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各种社会文化相互激荡,思想日趋复杂。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和冲击,一些人包括一些共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来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想和论调,也开始在社会主义中国纷纷抢滩登陆。“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所以,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的思想阵地,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的自觉价值追求,进一步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这是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设置为我国高校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普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作为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主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即政治性。这是由党和国家所规定的,其目的就是实施政治社会化,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虽然多有变化、多次调整,但都始终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宗旨[2]。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初步建立起了课程体系,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更重视,指导更直接、更具体[3]。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也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心内容,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去认识和分析问题”。总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为他们的价值信仰、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南。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忽视或否定其意识形态性的做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混同于一般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等,用“多元视角”取消了其政治立场,用“多元价值”消解了其核心价值;有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只看成是一个知识体系,而忽略了它还是一个价值体系,在教学中单纯地以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为主,在考核上简单地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和评判;有的过分看重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创新,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改进和完善,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以上的这些做法实际上背离了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和主旨。对此,我们必须认清其严重性并及时予以纠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不去担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任务,不能达到使大学生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标,那么,其开课与否以及开课水平高低都将失去任何意义。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4]”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课程教学的主体。2005年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才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担负起并完成好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教育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塑造大学生灵魂的重要任务,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对其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

“红”就是信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传播马克思主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者和传播者,首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这也是他们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就是发自内心地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并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行动,无论何时何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毫不动摇地传播马克思主义。[5]”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占据讲台,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理直气壮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重大社会问题,去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思想文化。“一个不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不可能教好政治理论课的。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是任何一个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必须解决的大问题。[6]”

“专”就是懂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讲授马克思主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教育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塑造大学生灵魂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首先要通过深入研究和不断学习来搞清、吃透、弄懂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理论成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从理论上阐明、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正义性,让学生从理性上认清历史发展和社会运动的必然规律;也只有这样,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说服力地解答学生所关心的思想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正确地揭示社会各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才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只是照本宣科、模式僵化、内容空洞、观点陈旧,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善于分析现实问题,这些都是开课的教师本人理论功底薄弱、理论水平较低的表现。

长期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特别是全国部分高校扩招以来,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新进教师相对缺乏教学经验,甚至有的人从来没有上过讲台,往往是在对课程的内容没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也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实习、听课的情况下就匆匆走上课堂,这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结果造成了新进教师的挫折感和部分学生的反感;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出身,他们虽然在本专业很有造诣,但由于教学与科研相脱节,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观点缺乏学习热情和深入研究,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这极易造成他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滑向非马克思主义立场甚至倒向反马克思主义立场。当然,以上这些问题只是个别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我们相信,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以及各方的共同努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一定会得到逐步解决。我们最终能够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从而满足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更高要求。

[1]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丁军,刘爱军.新中国6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基本经验[J].高校理论战线,2009(10):39-42.

[3]莫岳云,陈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J].中共党史研究,2009(8):29-39.

[4]顾海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论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16-25.

[5]刘友田,林美卿.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与素质[J].理论月刊,2008(6):182-185.

[6]胡之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J].高校理论战线,2000(8):54.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