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理论与实践

2010-02-11 21:01余新晓丁国栋
中国林业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荒漠化水土保持学科

余新晓 丁国栋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当代高等学校是以知识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为基础、以知识的生产为重心、以知识的物化为途径而构成3大基本职能并存的高智力劳动领域[1]。就高校的教育教学而言,从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建设到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都需要全体教师的协同合作。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致力于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2007年7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并将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举措。由此可见,高校的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国家重点关注和考察高等教育的一项内容。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优秀教学团队是水土保持学院的核心教学队伍,主要承担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实习和指导学位论文的任务。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探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成了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老中青梯队结构及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成果显著的教学团队。2009年,该教学团队继被评选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之后,又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殊荣。多年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成绩有目共睹,下面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突出鲜明的学科特色

对高校而言,不论是提高教学水平还是科研能力,学科建设都是根本和基础。因此,高校要高度强调以学科建设为依托[2],发挥强势学科在硬件和软件上的优势,在教学工作中充分体现学科特色;要以学科未来的发展需要为蓝图,选择适合学科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以实现人才培养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学团队所依托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能够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事业是一项公益性很强和工作条件较为艰苦的事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21世纪都必然面临着信息化、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这就要求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前进的步伐,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从而培养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为此,水土保持学院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修订教学计划为核心,以改善教学条件为手段,以加强管理和师德建设为根本,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在修订教学大纲的过程中,通过开设新课程、整合相近的课程,使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使实习、实验教学的比重明显增大;通过要求毕业生的学位论文题目必须来自导师的科研课题,使毕业论文的质量明显提高。此外,还规定80%的课程必须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实验课的开出率为100%,而且全部配备实验指导书。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都明显提高,吃苦精神和道德素质普遍改善;在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率呈逐步上升趋势,近几年均保持在90%以上,且就业层次也在提高,用人单位在反馈意见中给与了极高的评价。

二、构建合理的团队结构

合理的团队结构要求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职称等方面要有较强的互补性,这将直接决定团队的绩效。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教学团队一定要注意教师梯队的建设,力争带好一帮青年教师,团结凝聚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3]。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学团队由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主要任课教师组成,10名主要成员包括6名教授、3名副教授和1名讲师,年龄在33~52岁之间;既有30年教龄以上的前辈教师,也有刚参加教学工作的后起之秀。兼顾各年龄段,整体年轻化,是该教学团队的特点之一。

该教学团队的成员90%具有博士学位和在国外留学的经历,其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1、2层人选2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位、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1位、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2位;有5位成员在学会或专业委员会担任主任、副主任、秘书长等重要职务。高学历和较高知名度是该教学团队的又一主要特点。

该教学团队几乎承担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所有的骨干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团队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位、北京市优秀教学名师1位、北京市优秀教师1位,有着雄厚的教学实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团队中的老教师热情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在授课方式方面给与了很多建议和帮助,在课堂上形成了既有老教授的严谨与稳重又有年轻教师的激情与活力的教学氛围。教师以渊博的知识和兢兢业业的执教精神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喜爱。高度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教学水平也是该教学团队的一大特点。

该教学团队的成员能够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的前沿,一直以来承担着大量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为例,有项目负责人1位、课题负责人2位、专题负责人6位出自于该团队。此外,在“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中,该教学团队的成员也都承担着大量的研究任务。多年来,团队成员通力合作、开拓进取,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1等奖1人次、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3人次、省部级科技奖11人次。超强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水准是该教学团队的又一突出特点。

三、建设坚实的教研平台

高校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与实验教学基地、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紧密联系。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机会,更为教学团队的建设成果提供了检验平台。教学团队的成员必须在教学实践平台上不断探索、紧密配合、创新思想、积累经验、提炼特色、力求进步。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近年来加大了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快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和野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步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目前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担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研究以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工作。该重点实验室下设小流域土壤侵蚀与森林水文机理与过程、荒漠化生态修复机理与过程、水土流失生态修复机理与过程3个研究方向。多年来,在大力的资金投入和建设下,目前实验室已拥有ELE全自动荒漠化监测系统、RC-30HFW大型人工降雨模拟系统、HP9000图形工作站及 RS-GISGPS软件等大型研究设备和6个野外定位开放实验基地,可以完成降雨、径流、泥沙的自动半自动监测、荒漠化动态监测、小气候动态等诸多项目的研究。实验室的占地面积1000多m2,配有独立的水文、土壤、植物生理等实验室,以及专业化的计算机房和大型会议中心,可供3~5个班级同时进行教学和实验。

实习实验基地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结合水土保持学院教师所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学科已经在山西吉县、重庆缙云山、青海大通、陕西吴旗、北京密云、宁夏盐池、北京延庆等地建立了7处实习实验基地。尤其是在2003年,经过多方努力,与北京市水务局合作,在北京市延庆县新增建水土保持大型综合实习实验基地1处。新的实习实验基地设施齐备,交通、食宿便利。该基地的建立不仅扩大了实习实验范围,而且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野外教学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实习实验基地承担了“水土保持工程学”“土壤侵蚀学原理”“自然地理学”“林业生态工程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等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实习任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与此同时,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学团队一直重视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工作,目前已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 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以及国家级精品教材 1部、北京市精品教材1部、面向21世纪规划教材1部。今后水保学院还将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实验室和实习实验基地的设施,开发新的实习实验基地,继续建设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为学生提供精良的软硬件教学条件。

四、实行积极的人才战略

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要上水平、上台阶,关键是人才[4]。只有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个根本,才能促进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是教学团队的核心,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所在。同时,重视引进高水平人才和培养年轻教师也是保持教学团队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因此,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教学团队的人才培养,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的人才战略,通过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逐步优化教学团队的结构,使教学团队能够长盛不衰、科学发展。

通过分析北京林业大学水保学院的现状,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方式是最适合的模式[5]。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实现内外结合、互促共建,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团队高层次和尖端人才培养战略的基本方针。在引进先进人才方面,首先,要严把人才引进的质量关。既要考察拟引进人才过去取得的成就,又要评估其未来能够挖掘的潜力,同时还要关注其教学能力、学术品行、领导力、亲和力等非智力因素。特别是要从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教授、长江学者、“百人千人”计划人才中引进人才。其次,要注重多元化人才的引入。当前,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水土保持学院的大部分学科都是融合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引进人才时,要考虑引入新的相关研究方向的人才,以解放思想、扩展思路,给传统的科研思路带来新的活力。第三,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内部原有人员的想法,不能因引进人才而打击内部人才的积极性,造成内部人才的流失。例如,引进人才的条件越优厚,原有人员的心理失衡状况就越严重,产生的负效应也越大。因此,在制定引进计划时,必须科学地处理引进与培养的关系,按需引进、适度引进,最大可能地在教学团队内部保持平衡。

在内部人才的培养方面,首先,要强化学院内部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言传身教提高教学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形成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学术风气。其次,要加强与国内一流大学和领先学科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或资助教师进行学历提高、进修、短期访问、技能培训等形式的学习,并有意识地改善学院教师的知识结构,增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最后,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团队成员到在某一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交流,保证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与世界同步。

通过多年的努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团队已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作为学院的特聘教授,并引进了多名在各个领域有突出业绩的中青年专家;同时,在学院内部人才的培养方面,2004年以来,有2位教师晋升为教授、3位教师晋升为副教授,派出3名教师赴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进修学习,并送多名教师参加国内的各种培训班,以提高业务素质。此外,学院也积极接收外来受训人员,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都曾派教师来学院进修学习。学院还借助国家林业局荒漠化培训中心的条件,定期不定期地开办各种培训班,提高各级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的素质。

总之,优秀教学团队应该是一个集学习、研究、应用为一体的群体组织,应该是一支以鲜明的学科特色为导向、以合理的人员结构作骨干、以坚实的教研平台为依托、以积极的人才战略促更新、以规范的管理制度保发展、具有高水平和战斗力的团结共进的精英队伍。由于教学团队内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所以和谐的团队氛围、规范的考核程序以及适当的激励机制是确保教学团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作为教学研究型组织,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对教学资源要素重新整合、优化配置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调整和改造。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学团队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仍然需要在人才战略、软硬件建设、内部机制调整等多方面继续探索,向着更高的目标继续努力。

[1]赵卫.论现代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及其在当代“智力资本”构成中的作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4):15-17.

[2]谢斌.“人才强校”战略下的高校师资队伍创新团队建设[J].高教论坛,2008(4):153-155.

[3]赵宇.高校教学质量工程中的高效教学团队建设[J].经济师,2008(6):99-100.

[4]张喜爱.实施科研团队建设计划 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8(3):154-156.

[5]秦亮生,李玉荣.高校学术团队建设刍议[J].新视点,2007(18):24-25.

猜你喜欢
荒漠化水土保持学科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