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仕超,张军平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心藏神,首见于《内经》,又称心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正如《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为神明之脏,同时也主宰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如《灵枢·本神》所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故心是可接受外界客观事物并作出反映进行心理、意识和思维活动的脏器。
气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如《灵枢·营卫生会》曰:“血者,神气也。”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而心血充足,有赖于心主血脉功能的调控。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故心藏神与心主血脉功能密切相关。人体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包括情志活动,都离不开气血的充养,而气血通过脉管到达全身各处,是以心脏搏动为动力的。一旦心脏搏动停止,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也随即丧失,生命活动也告之结束。
病毒性心肌炎系由外感邪毒侵心、毒热内蕴、损伤心脉所致。毒热之邪耗气伤津,故邪毒侵心,易损伤心气,销灼心阴,心之气阴虚损,则运血无力,心脉瘀阻,从而变生诸证。《灵枢·本神》云:“心藏神,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故若人的心血充足,则精神焕发,心情愉快,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若心血不足,则精神萎靡,思维迟钝,心情抑郁或焦虑不安,因此情绪改变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非常密切。病毒性心肌炎是青少年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疾病的诊断及迁延不愈易引起各种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焦虑和抑郁,二者常相伴为病,统属于中医的郁证范畴。
临床有些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是因为叹息样呼吸不舒前来就诊,俗称“喘大气”。此种情况在儿科比较常见,儿童不会表述自己的不适,就诊时经询问病史即可发现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病史,多伴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异常,均提示心脏已有损伤。可见情绪改变常为心脏疾病的前驱症状,正如《景岳全书·郁证》所谓:“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医宗金鉴》亦云:“脏,心脏也,心静则藏神,若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不宁也。”
心损与神伤互为因果,在疾病演变过程中互为致病因素。有关文献报道,心血管疾病可引起和加重抑郁和焦虑症,而抑郁和焦虑症也可诱发和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并对心血管疾病的预后产生显著影响。《类经》谓:“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对住院的 2050例心血管疾病并发焦虑抑郁症状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并发有焦虑抑郁症状者占56%。
《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可见情志异常首先影响心。情志致病影响气机通畅,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各种情志因素可致气机紊乱,血液运行失常,影响心的功能。研究表明,情绪变化对心血管疾病中的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以及血脂、血液流变学影响较大;而焦虑、忧郁等情绪变化可加重高原心脏病病情,影响其发生、发展及转归。
心理护理配合药物干预疗法,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具有心肌保护和康复作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掌握疾病的动态演变规律,使患者在相对短的时期内改善病情,早日康复。
心理护理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临床研究提示,心理护理有助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治愈。按病毒性心肌炎心理变化过程分期施护:心理否认期,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告诉病人疾病的事实及注意事项;焦虑恐惧期,应鼓励安慰病人消除紧张心理;中期抑郁期,要主动接近病人,并善于从病人的言语、行为特点去发现病人内心的活动,尊重病人的人格;猜疑期,此期与病人谈话时举止要大方端庄,充满信心,当辅助检查异常或无明显好转时,不要随意告诉病人或流露惊慌的表情,要稳定病人的情绪,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出院忧虑期,出院前提前与病人交谈,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病情恢复期的特点及注意事项,了解病人的心理,尽量帮其消除忧虑。也有按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理类型施以不同的护理:焦虑恐惧心理,应及时向患者讲解诊疗情况,解答患者的疑问,赢得患者的信任;无所谓心理,针对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使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明白诊疗、护理各项措施的必要性,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悲观抑郁心理,此时应主动多与患者交谈沟通、安抚鼓励患者。临床观察表明,对住院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实施心理护理手段,配合药物治疗,治愈好转率为 100%,未见因患儿情绪不稳而出现病情加重现象,证实了心理护理在心肌炎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临床中我们发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常伴发焦虑抑郁等心神伤改变,对此我们及时采取心理疗法,如耐心听取病人的倾诉,与病人主动交流,鼓励病人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及社交活动;帮助病人了解病毒性心肌炎的一般知识,分析疾病的危害情况,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心理因素,以安心治疗。
五脏与情志活动关系密切,如《内经》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然而,情志异常变化也可伤及内在脏腑,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病毒性心肌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之气阴两虚,标实为热毒,兼夹痰瘀。由于疾病缠绵难愈,病程中常首见心神伤的改变,继则伴见它脏情志改变。临床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外,尚需治疗心神伤等情志改变,神愈则心康。临床可根据《素问·三部九候论》中“神脏五”之说,如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辨脏论治,并采用下列治法。
4.2.1 养心调神 心藏神,为五脏精神活动的主宰。心神伤常出现心悸、失眠、多梦、胸闷、多汗,甚至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喜怒无常等临床表现,选方以天王补心丹为主加减。
4.2.2 疏肝安魂 肝藏魂,主谋虑、决策。肝魂伤常出现胸胁胀痛、头昏目眩、面红目赤、烦躁不安,甚或闷闷不乐、喜太息、嗳气等症状,选方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主加减。
4.2.3 健脾养神 脾藏意,主思维、揣测。脾意伤表现为气血不足所致的头昏、心慌、乏力、多思善疑,以及嗳气、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疾病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选方可以归脾汤为主加减。
4.2.4 补肺定魄 肺藏魄。张景岳说:“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肺魄伤则使肺气抑郁,耗散气阴,出现反复感冒、咳嗽等症状,甚至出现感觉异常,如幻觉、错觉,选方以玉屏风散为主加减。
4.2.5 益肾健志 肾藏志,指人的记忆力或意志。如《灵枢·本神》谓:“意之所存谓之志。”心藏神,神伤则心怯而恐,故肾志伤常使人易惊易恐,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选方可以左归丸为主加减。
综上所述,病毒性心肌炎与情志改变具有密切的关系。针对不同的情志改变辨脏论治,可减少情志因素给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带来的危害,使患者生理、心理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