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思维方式的判断

2010-02-11 18:52王中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2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内经意象

王中杰,苏 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内经》思维方式的判断

王中杰,苏 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探讨思维方式的判断问题,认为判断一种理论的思维方式向来是属于少数。近现代西方社会着重对固有理论不断作出验证、更新,而古代中国则着重对文献所载的理论不断地进行注疏、完备。对《内经》思维方式进行判断,是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反思结果。对中西方认知途径的比较愈深入,就不难弄清对《内经》思维方式进行判断时当采用意象思维。认清这种判断的思维方法,对《内经》以至中医学各领域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内经;思维方式;中西文化差异

① 本文所讨论有关思维方式的“判断”,实质亦包含了判断前对判断对象所作出应有的、运用思维来进行的理解。

思维方式的判断涉及思维研究的基本问题。首先,判断本身就需要以思维来进行。这使得思维方式的判断,等同以思维去判断判断对象的思维方式①。如果将这个判断过程所涉及的思维方式,简化为基本思维方式(即抽象思维和意象思维),那么思维方式的判断就有以下 4种可能:一是以抽象思维去判断以抽象思维为思维方式的判断对象;二是以抽象思维去判断以意象思维为思维方式的判断对象;三是以意象思维去判断以抽象思维为思维方式的判断对象;四是以意象思维去判断以意象思维为思维方式的判断对象。一和四的情况,其判断过程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与判断对象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二和三的情况,其判断过程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与判断对象的思维方式是不一致的。

首先探讨不一致的情况。假设一种理论是以抽象思维建构的,以意象思维判断这理论的思维方式有意义吗?以负担思维建构的理论,已舍弃了自然时间,这时再以意象思维对它的思维方式进行判断,哪里可能将已舍弃的时间重现?固定了的各种空间,又如何找回各自过去的时间?更不用说将通过概括而形成的概念,还原成各种原本的相关现象。纵然能够如电影般将抽象的空间重叠推移,模拟在自然时间下的流动变化,那真的能将所有相关的影响因素一一计算在内吗?虚体会在这种模拟的情况下重现吗?认识主体在此时的体会,跟原来的会一致且无误差吗?同样,假设一种理论是以意象思维建构的,以抽象思维判断这理论的思维方式有意义吗?以意象思维建构的理论,展现的是以时间为本的运动规律,由运动到运动规律,哪里有固定空间的参与?而运动规律所综合表现出的动态之势已非实体,又如何以抽象思维驾驭?再者,意象须认识主体通过体会而获得,那又如何将体会从意象之中抹掉?凡此种种问题,都反映这两种假设的判断情况并无意义。

再看一致的情况。显然,以意象思维去判断以意象思维建构的理论的思维方式,和以抽象思维去判断以抽象思维建构的理论的思维方式,并无上述不一致的情况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事实上,近现代西方社会一直都在进行以抽象思维建构其相关理论的研究,以“科学”方法验证各种理论的有效性,致新的理论层出不穷地推翻旧有的,创新遂成为研究的方向;然而,他们绝少以抽象思维去判断一种理论的思维方式,因为他们认为任何理论都必然是由抽象思维所建构的,否则就不是“科学”,无研究更无判断的必要。以意象思维去阐释以意象思维建构的理论,早见于古代中国,如《易传》的《系辞》以意象思维去阐释《易经》是如何以意象思维建构起六十四卦体系。以意象思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奠基初期出现的对认知过程的反思,是文化发展趋向成熟的表现。思维一旦被认同,研究的注意力遂集中在思维的应用上,正如近现代西方不断以“科学”方法对固有理论作出验证。但与西方不同,古代中国主要针对的是对文献所载的理论进行注疏。注疏者除了掌握训诂、对文献中的观点、理论等有深入的认识之外,也必须对文献作者的生平、社会与学术背景、个性等有较深入的认识,才能体会作者为何有如此观点或理论,或随着时间而出现观点或理论上的改变,此其一。其二,古代文献的内容,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所用字词除表达抽象概念之外,每含表意成分,再加上字里行间每每隐含着无形之意,必须要注疏者细味体会。以《素问·刺禁论》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为例,如以抽象思维分析,每每会被讥为不“科学”。如以意象思维先对此语给予尊重和肯定,再明白到《内经》作者们的文化积淀,细味其左升右降的表意成分,最后配合上下文理、医理等,就能体会出肝主升、肺主降之意。中国传统文化以意象思维为核心,要知意象思维早已将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以气相连,所构筑的理论框架无所不包,故所形成的理论鲜被全盘推翻,而是对经典文献予以崇高的地位,研究则每以注疏等方法将理论不断充实、完备,传承遂成为研究的目标。这与西方以“科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的研究,截然不同。

可见,判断一种理论的思维方式向来是属于少数,尤其在中西文化碰撞之前。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内容虽然是对认知本身的反思,但它对负担思维仍予以神圣的地位,其中逻辑学更被视为理性认知必然的构筑元素。当中西文化的沟通开始频繁,接触由表渐深后,中西文化对其认知又各自进行了另一轮的反思。西方由尼采的“上帝已死”,到存在主义的盛行和现象学的提倡,都是在对理性认知的反思,其中现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意象思维对万物现象的肯定有相似之处,但现象学运用的仍然是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意象思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我国近 2000年,直至西方文化的冲击开始,才出现了抗拒与接受“科学”的两方,他们的争持自此不曾间断。上世纪80年代初期,钱学森先生提出思维科学的研究,自此将中西文化的差异正式提升到认知差异的层面。作为中西文化差异最具代表性的中西医学,因此受到较多的从思维角度的探讨和比较。本文对《内经》思维方式的探讨,正是这一研究趋势的延伸。

对《内经》思维方式进行判断,是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反思结果。对中西方认知途径的比较(包括历史、文化发展背景等)愈深入,对于了解两种认知途径的过程、特点便愈清晰。这样,就不难弄清对任何理论进行研究(包括思维方式之判断)时,须按其理论形成所运用的思维方式而进行,才具有意义;故此,对《内经》思维方式进行判断的时候,当采用意象思维。从意象思维入手对《内经》以至中医学各领域进行研究,其关键就是须通过中医临床体悟而将其过程(现象)掌握,将其运动规律概括,并以临床疗效加以印证。

目前以实证科研的形式对中医学各领域进行研究多不胜数,可以说已成为主流。以抽象思维验证中医的科学性为目标的研究,成果虽多,但能真正充实和完备中医理论的则近乎空白。原因十分简单,以抽象思维来阐释以意象思维构建的《内经》理论,因时空错配而意义不大,故开拓意象思维的研究领域,包括《内经》意象思维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R 221

A

1006-3250(2010)02-0092-01

2009-10-26

王中杰 (1970-),男,安徽亳县人,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注册中医师,医学硕士,从事中医思维方式研究。E-mail:andrew8wong@hotmail.com

■通讯作者:苏晶,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j.su@hkuspace.hku.hk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内经意象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意象、形神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