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涓 李 刚
湖北省孝感市惠民医院1手术室,2外科,湖北 孝感 432000
混合痔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常见最有效最传统的仍为外剥 (切)内扎法,本文就近年来,我院在混合痔手术治疗中的一些相关问题作如下讨论:
混合痔的诊断并不难,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常规检查在术前必不可少。首先,术前对病人进行全身和局部检查,详细了解病史,并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适宜手术和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并嘱病人戒烟酒、忌辛辣饮食。同时,放松思想、消除顾虑都很必要。常规检查则包括三大常规、凝血全套、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胸片等。其次根据病情进行分级休息,病情严重、有严重感染、大出血及重度贫血时,应限制病人下床活动,实行一级或二级休息。病情一般,手术恢复期即可下床活动,但要避免过度活动,第三手术前的饮食,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前2天进少渣食物或流食,便于控制大便。
混合痔外痔部分的组织分离,目的是完善地处理痔核、减轻术后并发症,有利于创面的修复愈合并保持良好的肛门功能,故其切口要求:①切口形状应以放射状V形切口为宜,其顶端应超出痔核下缘1.0~1.5cm,在切至肛门白线处呈与肛管平行或稍内收之切口,至齿线上0.2cm处;②切口宽度应视痔核的病理属性而定,即静脉曲张性及结缔组织性而异,静脉曲张性其宽度应以减张后组织平复,引流通畅为度而避免过宽,结缔组织性外痔其宽度为痔核宽度的2/3为宜,对环状痔,可在两切口间,将外痔组织横形切除部分后缝合;③外痔切口地深度,提起V形切开而游离之皮瓣,在皮下浅筋膜处切断皱皮肌,向肛内分离,显露曲张地静脉团,通过减张,使痔静脉团塌陷至充盈消失,不暴露内外括约肌下缘,以免术后疼痛及引流不畅,愈合时间延长。
内痔部分的结扎,应以内痔残体坏死脱落,创面愈合后肛管组织平滑、痔组织无残留为度。设计结扎范围时,应了解内痔组织的病理属性。可将内痔组织分为结缔组织型、肿胀充盈型 (即血管型)和粘膜松弛型。结缔组织型内痔应在其基底部结扎;肿胀充盈型应以麻醉静态下的痔组织范围为基准;粘膜松弛型之痔核,结扎范围在肛管纵轴方向向直肠内适当延长,以便术后有一较长之纵形瘢痕支持固定直肠粘膜组织,减轻坠胀不适感,提高远期疗效。
结扎切除部分痔核残体后,可将残留之痔体组织向肛内还纳,将肛缘组织向心性复位,使其尽可能呈轻度闭合状态,以恢复肛周组织的相对位置。术后在肛门内置一10CM长的引流管,在该管上分别在不同平面处剪3个梭形口,肛门外留置4CM,并贴向尾骨方向固定,然后填塞涂有京万红的凡士林纱布,术后3天拔管,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方法,可使肠道内气体得以顺利排除,以减轻腹胀、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外周以“塔型”纱布用“丁”字胶布加压包扎。
对于手术后水肿根据原因处理方法各有不同,我认为,产生水肿的原因一般有余下原因:一是局部血液和淋巴回流不顺畅,二是痔组织治疗不彻底,外痔残留,三是术后初次排便、临厕努挣、排便时间过长、切口感染、炎性浸润有关。局部血液和淋巴回流不顺畅多是局麻不当或者手术不当引起,如局麻时过浅,药液过度的集中,引起局部循环障碍而发生水肿。如混合痔的处理,只重视了内痔的处理,对外痔切除少,或者没有处理,或者缝合时候使肛缘张力增大,或大便干燥而没有处理,均可导致局部循环障碍,引起水肿。故手术后肛门局部水肿预防应从细致手术入手,(1)局麻时要麻醉括约肌,不能把麻药注射在皮下。(2)手术时外痔部分采用长的梭形切口,以起到减压作用;静脉曲张性混合痔的外痔部分要潜行剥离干净。(3)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术后不要禁食,鼓励早排便,在术后第二天即可排便。(4)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引起水肿。
术后的精心护理和正确换药是保证创口顺利愈合的重要内容。疼痛是混合痔术后48小时以内的主要反应之一,疼痛的轻重与切口的大小、术中的操作及个人的耐受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酌情给予止痛剂,甚至中枢性镇疼剂,以保证术后无痛。术后不要禁食,鼓励早排便,在术后第二天即可排便。因为控便时间越长,越易挣扩伤口而出血;排便时间增长,更易造成继发性肛缘水肿而疼痛,增加痛苦。早期排便后可用凉盐水清洗坐浴,不会增加出血,并能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换药时可在创面喷上地卡因溶液,使表面麻醉,对创面冲洗消毒,清除粪污及表面结扎的线头等异物。操作要轻柔,消毒棉棒或涂药时应从无创区进,从创面部出,以免刺激损伤创面,引起疼痛。
同时,中药熏洗对混合痔术后的止痛与创面愈合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肛缘肿胀所致的疼痛效果特别显著。方剂中选药多采用苦参、黄柏、川椒、白先皮、冰片等,临床效果优佳。可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坐浴后可涂肤痔清软膏、马应龙痔膏等。
[1]李雨农.中华肛肠病学[M].重庆: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年.
[2]张东铭.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3]安阿玥.肛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
[4]石建民楚坤实用肛门直肠疾病学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