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温病

2010-02-11 05:13张新程白奇连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21期
关键词:温病三焦正气

张新程 白奇连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人民医院,山西 吕梁 033200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这类疾病虽然致病原因各异、发病季节不同、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它们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具有温热性质的特点,所以总称为温病。

1 温病的特点

1.1 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1.2 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1.3 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1.4 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2 温病的病因和发病

温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外感温邪,它的发生大多有着明显的季节性。根据四时温病发病后的临床特点,其致病之邪主要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病邪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另外还有一种致病因素称为“疠气”,其致病特点如下:其性暴戾,致病力强,无问老幼,触之即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极易引起广泛传播,蔓延流行。感染途径多从口鼻而入,有经空气传播者,也有经接触感染者。戾气有多种不同,不同戾气致病对脏腑经络有特异的定位性。戾气致病对不同的动物种属有一定的选择性,人体感受温邪之后能否发病,主要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温邪只有在人体正气不足,防御功能减弱,或病邪致病力超过了人体的防御能力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致病;其次,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温病的发生和流行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3 温病的辩证[1]

温病辩证是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理论为指导的。

3.1 卫气营血辩证

3.1.1 卫分证 其临床特点:发热,微恶风热,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3.1.2 气分证 其临床特点:身体壮热,不恶寒,但恶热,汗多,渴欲冷饮,舌苔黄燥,脉洪大。

3.1.3 营分证 其临床特点: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3.1.4 血分证 其临床特点:身热,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舌质深绛,斑疹及出血见症。

3.2 三焦辩证

3.2.1 邪在上焦 包括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的病变,邪在于肺,多为疾病的初期阶段。

3.2.2 邪在中焦 为疾病的中期阶段或极期阶段。包括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的病变。

3.2.3 邪在下焦 为疾病的末期阶段,包括足厥阴肝和足少阴肾的病变。

卫气营血辩证与三焦辩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临床运用中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地指导温病的辩证论治。

4 温病的治疗

主要有解表法、清气法、和解法、化湿法、通下法、清营凉血法、开窍法、息风法、滋阴法、固脱法等,同时还应注意兼挟证的治疗,如兼痰饮、兼食滞、兼气郁、兼血瘀,均可随证加减。温病瘥后邪热虽已解除,但机体多未恢复正常状态,因此要采取有效而适当的调理措施,除注意精神、饮食起居等方面外,药物调理至关重要。对温病瘥后体虚未复,机能不调及余邪未清为主要表现者,当以补益虚损,调整机能及清泄余邪为法。

5 温病的预防

5.1 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劳逸结合,情志舒畅,调食节欲。

5.2 对具有传染性的温病患者,应及早发现,准确诊断,及时治疗,同时应立即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以制止蔓延。对传染性较强的温病,更要严密隔离,并对患者的衣物、痰液、粪便等作出相应的处理。易感者要尽量避免接触病人,或施行其他保护措施,如戴口罩,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等。

5.3 接种免疫。

5.4 预防用药 可用一些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大蒜等。根据具体情况可单用或复合使用。

温病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具有特殊性,应当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猜你喜欢
温病三焦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从三焦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探讨
清风正气
从三焦湿热相火论治慢性肝病的体会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