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艳华
吉林省榆树市新和平医院,吉林 榆树 130400
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发生率国外报道为7% -8%[1],国内报道为3.15%[2]。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多发生于妊娠期和产褥期,可表现为严重的腹痛,发热等。非孕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发生率2.5%[2],文献报道较少,本文就8年来本院收治的40例非孕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月-2009年2月间本院妇科共收治非孕期子宫肌瘤1728例,其中红色变性40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发生率为2.3%。年龄最小27岁,最大62岁,平均42.1岁。生育年龄妇女26例 (65%),围绝经期妇女12例 (30%),绝经后2例。分娩1胎28例,2胎6例,3胎2例,未生育4例 (包括1例自然流产)。IUD避孕15例,工具避孕14例,安全期避孕5例,药物避孕2例,绝育3例,1例未采取避孕措施。曾剖宫产5例。1例附件切除。合并高血压5例、糖尿病1例,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
1.2 临床表现 ①月经改变17例 (42.5%),其中月经过量15例 (月经量多,伴经期长7例),周期不规则2例;23例无月经改变 (57.5%),其中伴痛经6例,2例绝经。②有腹痛症状者12例 (30%),其中典型腹痛发热2例(5%),体温在37.5-38.4℃之间;入院时下腹隐痛或胀痛7例 (17.5%),不伴有发热;入院时无症状,以往曾有腹痛史而未治疗者2例 (5%),腹部不适1例,1例仅有低热 (37.5℃)而无腹痛。③ 局部压痛;查体时肌瘤结节局部压痛12例 (30%)。
1.3 辅助检查
1.3.1 B超 40例均显示子宫增大、子宫占位病变、低回声结节。肌瘤结节最小0.8cm,最大11 cm。直径小于5 cm者4例,5~6 cm之间者6例,6~7 cm者8例,7 cm以上者22例 (55%)其中单发肌瘤9例 (22.5%),多发肌瘤31例 (77.5%),宫体肌瘤38例 (95%),宫颈肌瘤2例,粘膜下肌瘤1例,浆膜下肌瘤l例,壁间肌瘤38例。提示肌瘤内部回声不均19例 (47.5%)。彩超23例,肌瘤内见血流14例 (60.9%),其中高阻血流5例 (RI>0.58),低阻血流4例 (RI<0.42),未见血流信号9例 (39.1%),提示变性2例。
1.3.2 血常规 无贫血者24例 (60%),轻度贫血10例(25%),中度贫血6例 (15%),无重度贫血。白细胞升高2例,白细胞不高但中性粒细胞升高4例,单核细胞升高4例,白细胞升高的发生率为25%。
1.3.3 肿瘤标记物 6例患者查肿瘤标记物,其中5例有CA125结果且均在正常范围。6例有CP2结果,其中2例超过正常范围。4例有SA结果,其中1例升高。
1.4 入院时诊断情况40例患者,术前诊断红色变性2例,全部因子宫肌瘤手术指征入院手术。
1.5 术式 肌瘤雕核4例,全子宫切除36例,同时行一侧附件切除6例,双附件切除2例。
2.1 肌瘤情况与红色变性的关系
2.1.1 肌瘤大小与变性 本文38例为最大肌瘤变性(95%),但有2例多发肌瘤其最大肌瘤达8cm和10.5cm,而变性肌瘤则为较小肌瘤变性 (4cm和6cm)。4例小肌瘤变性 (0.8cm,3cm,3.5cm,4cm),余36例均为5cm直径以上肌瘤变性 (90%)。变性肌瘤最小直径0.8cm,为绝经后粘膜下肌瘤,最大直径10cm。
2.1.2 肌瘤位置与变性 宫体部壁间肌瘤变性3l例(77.5%),其中前壁肌瘤11例,后壁肌瘤12例,宫底肌瘤6例,右壁间2例。阔韧带肌瘤变性1例。粘膜下肌瘤变性2例 (5%),浆膜下肌瘤变性3例 (7.5%)。
2.2 肌瘤剖面特征与变性的关系 剖面颜色为酱肉色24例 (68.6%),黄褐色3例,粉色l例,灰黄色7例,未记录5例。漩涡状结构清晰者17例 (54.8%),消失11例(35.5%),不典型3例 (9.7%),未记录9例。
2.3 病理 单纯表现为红色变性者26例 (65%),伴玻璃样变性3例,粘液变性3例,钙化3例,富于细胞3例,腺肌病l例,肌细胞上皮样分化1例。
3.1 发生率 本组的非孕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发生率为2.3%,与文献报道相当[2]。其发病年龄偏高。一般认为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多发于妊娠期和产褥期,而非孕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发生的范围很广,生育年龄至绝经后均可发生,但以生育年龄妇女为主 (65%),围绝经期30% ,绝经后也可发生 (5%)。
3.2 发病相关因素 子宫肌瘤红色变性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坏死,可能是肌瘤内小血管退行性变,引起血栓或溶血,血红蛋白渗入肌瘤内所致[3]。本组盆腔手术9例,生育2胎以上8例,药物避孕2例,认为盆腔手术、多次分娩、应用激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内生殖器血供,可能是肌瘤红色变性的诱因本组合并高血压5例、糖尿病l例,可能成为肌瘤红色变性的因素之一。肌瘤生长迅速、肌瘤中央血供障碍也可引起溶血变性[2]。目前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机制仍然不明。
3.3 临床特征 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典型的症状为剧烈腹痛伴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本组仅2例有典型症状,部分患者有下腹隐痛,大多数无任何腹部症状 (75%),盆腔检查30%有肌瘤结节局部压痛,易被忽视。血象检查发现白细胞正常者占多数 (75%),升高2例 (为有典型症状者),无明显症状者也可有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升高,对诊断帮助不大。肿瘤标记物检查例数少,其CP2和sA超过正常与肌瘤红色变性的关系应进一步观察。B超在术前诊断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变性肌瘤结节内部回声极其不均(本组47.5%有不均回声),应提示有变性存在,但不能确定变性的类型。直径超过5cm肌瘤结节变性可能性大,应提起重视,彩超可见肌瘤结节内有血流 (高阻或低阻)或无血流,其与肌瘤红色变性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非孕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症状不典型,且无确切的辅助检查手段,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最近有研究报道[4],认为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在MRI成像有典型表现。T1图象呈高密度边缘,T2图象呈低密度边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因此,笔者认为临床应注意两个问题:①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可以发生在非孕期;②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可以不典型,应结合辅助检查提高术前诊断率。手术后标本剖检应予特别注意。一般认为肌瘤结节直径越大,变性机会越多。本文最大肌瘤红色变性占95% ,但也有例外。本文2例就是较小肌瘤变性。特别应注意直径5cm以上的肌瘤结节,其红色变性率为90% ,但小的肌瘤也应注意。因此,切标本时应切开每一个肌瘤结节,以观其切面特征。本文变性肌瘤多位于子宫体壁间 (77.5%),但有作者报道浆膜下肌瘤变性多见[3]。切面多有典型的牛肉样改变 (68.6%).也可以表现为黄揭色、粉色、灰色。旋涡状结构可清晰,也可消失或不典型。本组单纯变性65%,可伴有玻璃样变,粘液样变,钙化等,应送快速冰冻除外肉瘤。
以往观点认为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5]。由于非孕期子宫肌瘤症状不典型,临床过程缓和,大多数病人可不治自愈,因此如果无手术指征可观察保守治疗,而不是急诊手术指征。子宫肌瘤红色变性是一种无菌性坏死,因其可继发感染,多主张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有典型症状经保守治疗不缓解或持续加重者,可行剖腹探查,根据年龄、对生育的要求进行肌瘤切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对于保守治疗,病情缓解后有手术指征者应行手术治疗。由于非孕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患者肌瘤往往较大,多需手术治疗。
[1]Persaod v,Atjoon PD.Uterine Leomyoma - Incidence of degeneration change and a correlation of assocated syooplons Obstet Gynaecol,1970,35(3):432-436.
[2]沙玉成刁晓娣.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处理.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3,9(3):140-141.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802-1826.
[4]Kawakam S,Togaslm K Konisbi L,et al.Red degeneration of utemne leionyoona;MR appearance.J Comput Asrlst Tonoogr.1994,18(6):925-928.
[5]曹斌融.张惜阴.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诊断与处理.实用妇产科杂志,1992,8(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