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青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沙 410005)
偏头痛是一类有家庭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反复发生的偏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为985.2/万,以女性患者为多,西医对偏头痛的病理病机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多认为是原发性颅内血管运动和神经功能调节失常引起的,是一种常见、多发的慢性疑难病症。西医临床一般采取对症治疗,以镇痛疗法为主,收效平平,且无法治愈。中医对偏头痛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应用中药既可治愈慢性偏头痛,又无服解热镇痛药的毒副作用。
偏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发作性头痛,属中医学“头痛”、“偏头风”等范畴。临床以反复发作性头痛为特征,大部分每次发作均在同一侧,也有左右交替发作者。本病女性多见,常于青春期前后发病,大多数患者有偏头痛家族史。中医学认为偏头痛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风寒外袭,过食肥甘厚味,长期情志不舒,致使经络痹阻,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头部而成。以反复发作、或左或右、来去突然的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总结起来偏头痛病因病机总为风邪入侵、痰浊中阻、肝郁气滞和血瘀络痹所致,大部分患者为多种病机复合而致。
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内伤七情,脏腑功能失调,外邪侵袭即可引起头痛。慢性头痛,起病缓而反复发作,缠绵日久产生“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等病理改变。脑为精明之府,血液运行不畅,阻于脑府,闭塞脑脉,导致神机失畅,络道不通而出现头痛等临床表现。偏头痛的中医治则,宜从“通”字着眼,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者。不论是理气、活血、散寒、泄热,均宜加用通络止痛之品,方选验方散偏汤加减,散偏汤由川芎、白芷、细辛、白芥子、柴胡、甘草组成,方中川芎味辛性温,祛风散寒止痛,且又辛香走窜,可上通巅顶,下达气海,祛风散寒化瘀,集诸功于一身,量大力猛,止痛迅速。白芷、细辛辛散上行,祛风散寒,可加强川芎疏散之力,兼有调气之妙,为辅药。柴胡引药入于少阳,且可载药升浮,直达头面;白芥子引药深入,直达病所,又有缓急止痛之长,皆为佐药。全方使之甘草缓解急迫,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于疏散风寒之中兼有祛痰通络、疏达气血之功,又寓祛痰通窍之力。临床上还要区分轻重缓急,分期论治。一般偏头痛的发作期以肝风夹痰、瘀阻脑络为主要病机,治疗上应平肝息风,兼以化痰活血通络,常用药物有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夏枯草、赤芍、川牛膝、全蝎等。缓解期则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半夏、白术、茯苓、陈皮等。妇女月经前期易发作偏头痛者,多以疏肝解郁为主治疗;月经后期易伴发偏头痛者则以养血活血为主治疗。遣方用法上还应考虑病症分布,应用引经药,太阳用羌活;厥阴用藁本、吴茱萸;阳明用白芷;少阳用柴胡,剂量不宜过大。
患某,女性,31岁,2004年4月9日初诊。偏头痛5年,在多家医院治疗皆效果不佳。最近偏头痛发作频繁,呈发作性搏动锥钻样痛,偏于以额颞少阳为主,1周发作2~3次。症见睡眠差,发作时可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食欲减退,舌淡红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缓涩。诊断为偏头痛。证属肝风夹痰,瘀阻脑络。治以平肝息风,化痰活血通络。处以散偏汤(川芎12g,柴胡10g,白芍 12g,白芥子 10g,白芷 6g,甘草 6g,天麻12g,钩藤10g,川牛膝12g)5剂。2004年4月13日2诊:患者头痛缓减,睡眠改善,食欲增加,诊其舌淡红边有瘀点,苔薄白脉缓略弦涩。上方加川芎至20g,赤芍10g,全蝎5g,继服5剂。2004年4月19日3诊:患者自述头痛基本痊愈,但有头晕、乏力、多梦、思维不能集中等症,上方去白芥子、赤芍、全蝎,加红参6g,茯苓15g,白术10g,陈皮10g,继服30剂以善后。随访1年,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