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
黑龙江省呼玛县金山乡卫生院(165111)
胃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笔者自1995年2月至2000年6月采用四逆散治疗本病53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并以常规治疗53例比较,现将观察总结如下。
两组106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符合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1]“胃脘痛”的诊断标准。按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3例中,男37例,女16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7岁,病程最长25年,最短1个月,有吸烟史者33例,不吸烟者20例,有酗酒史者22例,无饮酒史者41例,无辛辣嗜好者12例,胃镜检查:胃炎11例,胃溃疡23例,十二指肠溃疡8例,复合性溃疡9例,胃癌术后2例。中医分型:肝胃不和型12例,寒邪犯胃型9例,瘀阻胃络型11例,脾胃虚寒型6例,湿热中阻型8例,胃阴虚型7例。对照组53例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16岁,病程最长23年,最短50天。有吸烟史者28例,无吸烟史者25例,有酗酒史者23例,无饮酒史者30例,喜食辛辣者37例,无辛辣嗜好者16例,经纤维胃镜检查,胃炎12例,胃溃疡22例,十二指肠溃疡10例,复合性溃疡8例,胃癌术后1例,中医分型:肝胃不和13例,寒邪犯胃型8例,湿热中阻型7例,胃阴虚型8例,瘀阻胃络型9例,脾胃虚寒型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史、西医诊断和中医分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疗组
以四逆散(《伤寒论》)方为主,辨证而施治。基本方:柴胡18g、枳实15g、白芍18g、炙甘草6g,随证加减:肝胃不和型加郁金15g、香附子15g、川芎12g、陈皮12g、玄胡18g,寒邪犯胃型加吴茱萸3g、紫苏15g、干姜10g,瘀阻胃络型加川芎12g、赤芍15g、玄胡18g、丹参18g,脾胃虚寒型加黄芪18g、党参15g、白术15g、鸡内金18g,湿热中阻型加黄连6g、茯苓15g、佩兰18g、厚朴15g,胃阴虚型加沙参18g、玉竹15g、石斛15g,反酸者加黄连6g、吴茱萸3g或瓦楞子18g(火煅)、乌贼骨15g,便秘者加火麻仁15g(冲)、山药18g、草决明15g。每日一剂,水煎服,3次/d,饭后服。
2.2 对照组
雷尼替丁口服,每次150mg,早晚饭时服,两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1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胃脘痛的评定标准拟定。
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脘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22例,好转2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5%,无效率7.5%,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2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7.3%,无效率22.7%(P<0.05),证之临床,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四逆散载于《伤寒论》,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之功。仲景用四逆散之目的,在于调理枢机,使阴阳枢畅,其阴阳相顺接,四逆则自解,治其四肢厥冷而得名。并把腹痛等列为或然证。笔者认为,胃脘痛的发生与肝脾关系密切,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受情志因素的影响,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郁结,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或郁而化火耗伤胃阴,或嗜好烟酒,辛辣炙之品,或饮食自倍,伤其脾胃,运化失职,湿邪困脾,遏久化热,致湿热中阻,或致脾胃虚寒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肝与胃以膜相连,肝病及脾,脾病及胃,胃病及脾,脾病及肝,气机逆乱,升降失调,肝气,胃气,脾升降失调,气滞则血瘀,瘀阻其络,不通则痛,治疗胃脘痛,应侧重疏肝调脾,健脾和胃,理气止痛。四逆散不仅有枢转气机,宣达郁滞,和胃止痛之功,而尤以调和肝脾,治其气郁,气滞之痛证疗效尤著。方中柴胡疏达肝气,枳实行气消痦,芍药,甘草平肝缓急,和中止痛。总之本方能调达上下气机升降,宣泄腑邪,开通阻塞,宣通内外,能治邪气壅遏于里,大肠失其传导,膀胱失其气化,肝失其疏泄,络道不通之各种痛证,治其胃痛,谨守病机,辨而施治,效如鼓[3]。
[1] 朱文锋.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3] 江声铮.碱性反流性胃炎的研究进展和诊治现状[J].医师进修杂志,2001,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