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亚飞
胎儿脊柱裂是常见的神经管缺陷,根据椎管内容物否突出脊柱皮肤分为显性脊柱裂和隐性脊柱裂。产前超声检查对显性脊柱裂的诊断率可达90%,但隐性脊柱裂和其他类型病变较小者,超声显示困难[1],易造成漏诊。
本文总结分析超声诊断胎儿隐性脊柱裂3例,并探讨其声像图表现及超声诊断价值。
2004年10 月~2009年8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孕妇36,600余例,妊娠18~42周,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8岁。
使用VOLUSON730、GEVIVID-7和西门子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频率2~5MHz,选用胎儿检查程序,空间峰值平均声强(Ispta)小于100mW/cm。按正常超声检查胎儿的顺序,在显示颅骨光环后,沿颅底向下做脊柱矢状切面,显示由椎体和相对应的椎弓骨化中心形成两条串珠样平行线,最后在骶尾处融合,并略上翘,脊柱应呈自然的生理弯曲。再旋转探头90°,沿脊柱长轴自上而下逐段进行横断扫查。在不同的节段,椎骨的解剖形态不同,颈椎、胸椎和腰椎呈三角形骨化中心环绕椎管;骶椎呈扁平三角形。然后,辅以冠状切面,避免局部脊柱节段被遗漏。注意观察脊柱生理弯曲、皮肤及皮下组织的连续性,椎骨排列及骨化程度。
诊断为隐性脊柱裂的胎儿,均建议孕妇到北京市产前超声诊断医院进一步检查。根据胎儿父母意愿选择是否终止妊娠,行引产术后证实。
3例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为隐性脊柱裂畸形,经上级产前超声诊断医院确诊后,均引产终止妊娠,经证实与产前超声诊断相符。3例隐性脊柱裂的超声表现如下。
例1颈段隐性脊柱裂:孕妇,25岁,孕28周,声像图表现背部皮肤连续完整,C1、C2间隙增大,两侧椎板夹角增大,C3、C4颈椎侧弯。右侧侧脑室增宽1.6cm。X线示环枢椎脱位,C2~C4分节不良,C3、C4椎体侧突。
例2胸段隐性脊柱裂:孕妇,29岁,孕32周,声像图表现胸椎段椎管增宽,低回声脊髓受压移位,局部椎板缺如,前方皮肤连续完整。X线示中段胸椎椎管增粗。
例3腰骶段隐性脊柱裂:孕妇,24岁,孕29周,声像图表现背部皮肤连续完整,腰骶部正中骨组织消失,两侧部分椎弓不融合,部分成角,对应皮下组织增厚。X线表现为腰骶中嵴消失,两侧椎板不联合,形成裂隙。
①纵切面:脊柱正常的自然弯曲消失,但表面皮肤清晰可见,覆盖连续完整。病变段两排平行的椎骨骨化中心不对称,局部椎管膨大、突出。②横断面:病变段椎骨骨化中心排列异常,局部椎板缺如,椎管开放。
隐性脊柱裂多发生在L5~S1平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已闭合,主要因椎弓闭合不全,局部椎弓有不正常裂隙,脊柱呈现骨化障碍,骨质有缺损,但无脊膜或神经组织膨出,缺损部外周皮肤及皮下组织覆盖连续完整。另外,胎儿脊柱的骨化约在孕8周时从下部分胸椎和上部分腰椎开始,然后以此为中心向头尾侧逐渐扩展,骶尾部脊柱在孕17~18周后才能骨化[2]。因而,超声检查胎儿脊柱裂的最佳时机是孕中期,尤以20~28周较为合适。此时胎儿较小,脊柱弯曲度较小,羊水量相对较多,可显示胎儿脊柱全貌。妊娠末期脊柱裂诊断相对困难,尤其是骶尾部较小的脊柱裂诊断更为困难。本组1例为单纯隐性脊柱裂;1例为合并右侧侧脑室增宽;1例为复合畸形:隐性脊柱裂、短肢畸形、膈疝并腹腔积液,行常规产前筛查时,先诊断短肢畸形及膈疝并腹腔积液,随后行上级医师会诊时诊断合并隐性脊柱裂。
本组资料显示,胎儿隐性脊柱裂的超声表现具有以下特征:①胎儿脊柱正常生理弯曲消失;②病变部位椎骨骨化中心排列异常,椎板缺如,椎管开放;③背部皮肤连续完整,无囊状物突出及胎头形状改变。
为达到优生优育,防止神经管畸形胎儿的娩出,产前超声检查是一项有效的方法。早期诊断胎儿神经管畸形虽然意义重大,但应根据设备条件选择适当的检查时机,不可盲目追求早期诊断,对一时不能确诊的病例,应间隔一定的时间复诊,切不可勉强做出诊断,必要时建议行羊水、胎儿镜检查[3]。对于有过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儿生产史者,再次妊娠做B超检查时,更应慎重,因再患率可增加至10%~20%[4]。因此,从优生的角度看,每位孕妇均应在妊娠20周左右,做一次超声检查,以便及早检测出异常。我们在运用超声检查胎儿隐性脊柱裂畸形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熟悉掌握正常胎儿神经系统超声声像图,必须认真、仔细,避免漏诊,检查中切不可放过可疑图像,注意胎位及孕妇的体位、初次检查的孕周,短期复查,多人会诊,胎儿的存留问题应由孕妇及家属决定。
总之,超声诊断胎儿隐性脊柱裂畸形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开展产前胎儿超声筛查是极为必要的。开展产前胎儿隐性脊柱裂畸形超声诊断研究,有利于产前优生选择及产后及时救治,这对减轻家庭及社会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提高我国优生水平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意义。
[1] Birnbacher R,Messerschmidt AM,Pollak AP.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of neural tube defects[J].Curr Opin Urol,2006,12(6):461- 464.
[2] 李正,王慧贞,吉士俊.先天畸形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99-302.
[3] 李庆业,周景芳.青海高原出生缺陷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4(9):805.
[4] 爱新觉罗毓星.计划生育超声诊断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