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先进 向前
(江苏省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泰兴 225411)
硅胶引线管在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应用
吕先进 向前
(江苏省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泰兴 225411)
目的 探讨硅胶引线管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应用,提高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成功率。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根据裂伤的位置寻找断端远端,然后插入硅胶导管作为支撑物,吻合泪小管。结果 术后8~12周拔管,随访10个月,23例中1例因损伤时间太长未能吻合,余22例皆吻合成功。结论 在手术显微镜下寻找泪小管断端远端成功率较高,联合植入硅胶引线导管,不失为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一种可取方法。
手术显微镜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硅胶引线管
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09年5月共收治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患者2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4例。右眼17例,左眼6例。年龄18~56岁,平均35.4岁。受伤时间最短1h,最长7d。所有病人均经泪道冲洗,探查确诊。
所有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2%利多卡因10mL,加0.1%肾上腺素3滴作术眼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及创口两侧皮下浸润麻醉。将伤口用含有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尤其注意有无异物,充分止血后,尽量暴露伤口,在显微镜下寻找泪小管泪囊侧断端。损伤时间越短,越容易辨认,均会找到一环状而色淡白的“喇叭口”状的泪小管远端断端。对于不能辨认者,可通过上泪小管用生理盐水冲洗,在溢水部位寻找,实在找不着断端,可在上泪小管注入少量美蓝,挤压泪囊,通过观察着色区域而寻找。23例中,除1例受伤时间太长,组织水肿,断端回缩,未能找到,其余均在显微镜下通过上述方法找到。然后用7号带线腰穿针自“喇叭口”插入,继续前行到泪囊再向下插入鼻腔,将针管内线退至针颈部,接生理盐水冲洗,将线冲至鼻腔并用专用工具勾出,同法自上泪小点进针,将另外一根丝线自鼻腔勾出,绳扩大泪囊及泪小管,用上泪小管引线将硅胶引线管一端牵拉进鼻泪管经泪囊出上泪小点,再用下引线将上泪小点处的硅胶引线管拉入下泪小点,经断裂处进泪囊出鼻腔,两端打结后回复入鼻腔。下泪小管两断端上壁,前壁,下壁周围组织以6-0丝线间断缝合。逐层缝合眼轮匝肌,皮下组织,皮肤。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3~5d,抗生素眼水滴眼,呋麻液滴鼻,每天3次,每次1滴。1周拆除皮肤缝线。1~2周冲洗1次泪道。8~12周拔管。
痊愈:冲洗通畅无溢泪;好转:冲洗通而不畅,溢泪;无效:泪道冲洗不通畅,溢泪。
23例中,除1例因受伤时间距手术时间已达7d,未能找到断端吻合,只给予简单对位缝合。余22例拔管后冲洗通畅,随访10个月以上无溢泪。治愈率95.65%。
下泪小管断裂伤在眼睑断裂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下泪小管起着主要的导泪功能,单纯上泪小管断裂不一定出现泪溢的症状。下泪小管的功能比上泪小管重要得多,一定要设法吻合,若不吻合,患者必然溢泪[1]。而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支撑物的植入和固定是泪小管断裂吻合成功的关键[2]。由于泪小管腔较细小,颜色几乎呈白色[3],所以不易寻找。我们采用在显微镜下寻找,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放大倍数,较肉眼下清晰可辨,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且成功率明显提高。寻找泪小管断端的方法很多,用注水法,美蓝法,注气法来观察下泪小管的内侧断口有一定帮助。本组病例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发现内侧断口的位置是有规律可循的。由于外伤后内侧断口常发生退缩,所以位置一般都比较深,但大多可在泪阜下缘的延长线上找到。新鲜断口呈浅粉色喇叭口样,在显微镜下易于辨认出泪小管黏膜。少数情况下,特别是裂伤严重,组织水肿者,接管比较困难,但只要掌握解剖特点,耐心寻找,一般多能找到。另外,就诊时间越早,泪小管的鼻侧断端越易找到。
在泪小管两侧断端吻合时,我们一般不直接吻合断面的管壁,而是将离断端内管壁约0.5~1.0mm的周围组织的上壁、下壁、前壁各缝合1针,保证泪小管断面全周接触,则愈合将更充分。在镜下直视手术对组织损伤极小,管腔不易发生粘连或阻塞。尼龙线细,对组织刺激小,又不易造成纤维组织增生,而使吻合口对位生长良好。我们应用的硅胶导管其表面光滑、刺激性小、无毒副作用,其管径1.0mm,泪小管内径0.5mm,可扩大泪小管至1.5mm,与泪小管内径相吻合,可较容易插入,且能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大多数患者无不适感,局部无炎症反应。而且术后为了判断吻合效果可冲洗导管。在吻合好两泪小管断端后,要缝合修补好眼睑及面部损伤,注意保持眼睑的正常位置,使泪点仍能浸泽在泪湖中。术后8~12周拔管为宜,过早拔管,可出现吻合口瘢痕收缩,影响手术效果。拔除支撑导管后,泪道冲洗是必要的。对冲洗阻力大的患者我们用较粗的冲洗针头向泪道内注入含有皮质类固醇的抗生素眼水或眼用黏弹剂,可促进泪小管黏膜恢复,减轻水肿,减少粘连或狭窄。所以,显微镜下寻找泪小管断端,植入硅胶引线管是泪小管断裂吻合的可取方法。
[1]吴振中,蒋幼芹.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341.
[2]吴欣怡,张军和,申家泉,等.新型泪道引流装置治疗泪道狭窄及泪小管断裂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6∶64~67.
[3]郑建中.眼科临床实践[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189.
R77
A
1674-0742(2010)02(a)-0084-01
200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