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坚
湖南省湘潭职业技术学院(411102)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腹横纹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是目前国内公认的行之有效的、可靠的手术治疗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及微创概念的普及,小儿腹股沟斜疝已完全可以用腹腔镜治疗[1,2]。虽然采用腹腔镜下内环口荷包高位缝合结扎术安全有效,但在钩线针取线行荷包缝合时易将腹膜钩破,造成日后斜疝复发可能。湖南省湘潭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采用腹腔镜下新法内环口荷包缝合高位结扎术,治疗185例小儿腹股沟斜疝均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85 例中男性163例,女性22例。8个月~15岁,平均3.3岁。右侧斜疝110例,占59.46%;左侧45例,占24.32%;双侧30例,占16.22%。
患儿术前常规禁水、禁食8~10h (婴儿可放宽至5~6h),无须放置胃管,不必清洁灌肠,术前30min常规予以苯巴比妥和阿托品肌内注射。进手术室前排空膀胱。气管插管全麻后,在脐部上方皱褶皮纹处做一长约5mm的切口,术者单手提夹腹壁,气腹针从切口穿刺进入腹腔建立人工气腹,压力维持在 8~14mmHg。撤气腹针后同切口穿刺入5mm Trocar,置入腹腔镜后患儿取头低脚高位,再在左侧腹壁平脐距脐4cm处穿刺Trocar进操作钳,在患侧内环口中央体表投影处做2mm皮肤横切口,从此切口用自制的穿刺针携带长约30cm的7号丝线(呈双线)刺入,将针沿内环口内侧在腹膜外潜行刺入,在操作钳帮助下滑行穿越输精管及精索血管表面、完成内环口内半周的缝合,尽量在靠近内环口外侧腹壁处刺穿腹膜,操作钳钳夹丝线后小心退出穿刺针,此时7号线呈双折线样留于腹腔内。将带线穿刺针在原皮肤切口处再次刺入(与第一次方法相同,注意不要与第一次穿入丝线缠绕),在内环口外侧沿腹膜外潜行刺入,将带线穿刺针从第一次刺破腹膜处穿出,并从原留置双线中间穿过,完成内环口外半周的缝合,操作钳钳夹缝合外半周双线,退出穿刺针。此时,两根线呈相互交锁,提拉缝合内半周双线,将缝合外半周双线拉出切口,完成内环口荷包缝合,松开操作钳,关闭气阀后,挤出阴囊内积气,然后提起外半周双线从中间剪断后,去除一根,剩余单线于皮下缚双结,使内环口处腹膜呈荷包缝合关闭,再次打开气阀,观察气体能否再进入阴囊,如发现气体可进入阴囊,需再次穿刺行荷包缝合结扎(位置较第一次要偏上)。双侧斜疝或术中发现对侧隐性斜疝时,可同用此法高位结扎。
185 例患儿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无中转普通手术。手术时间平均单侧斜疝8~10min,双侧斜疝15~20min。一般皮肤切口不须缝线(如果脐部切口渗血,可以用可吸收美容线皮下缝合止血)。术后切口疼痛轻微或无疼痛,不需使用药物镇痛。术后患儿完全清醒后即可进流质,6h后可恢复日常饮食,第2天多可恢复正常生活。术后住院观察3~5d,平均3.7d,出院时切口换药1次,未见并发症出现。随访6~36个月,平均21个月,未见斜疝复发。术后复查腹股沟处伤口未见瘢痕,脐部切口及左侧腹部切口未见明显瘢痕。
小儿腹股沟疝是在发育过程中的腹膜鞘状突未闭,因为婴幼儿的腹部肌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逐渐强壮而闭合腹壁缺损,所以小儿腹股沟斜疝只需做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就可达到治疗目的,无需修补[3]。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是在普通的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多采用带线穿刺针和钩线针配合荷包缝合内环口处周边腹膜,两针先后使用一切孔,并在体外皮下缚结,使损伤更小、切口更小[4]。但在钩线针钩拉缝线时,易将腹膜钩破导致内环口处出现新缺损而导致术后斜疝复发。在新法内环口荷包缝合高位结扎手术中,进行荷包缝合时只需要带线穿刺针,步骤简单、易掌握、手术时间短、效果满意,可避免锐性撕裂腹膜导致斜疝复发,减少了患儿再次手术的痛苦。且穿刺针可自制,造价低廉,节省费用。
总之,新法内环口荷包缝合高位结扎术既满足了普通手术疝囊高位结扎的要求,又减少了过去腹腔镜下钩线针操作时给患儿带来撕裂腹膜导致斜疝复发的后果。患儿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不需特殊器械,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金哲.迅速提高我国小儿腹腔镜水平[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3(3): 1.
[2]李宇洲.我国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4(5):368-369.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13.
[4]朱彩荣,曾祥凤,聂向阳.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142例临床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26(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