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春 马玉凤 刘勤珍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264400)
婴幼儿消化道功能比较薄弱,受细菌感染后易引起消化不良。近两年来我们共收治婴幼儿急性菌痢297例,引起明显消化不良的40例,现总结如下。
本组40例中,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2岁,1岁以内28例;母乳喂养3例,人工喂养37例。临床表现:患儿开始不同程度的腹痛或哭闹不安,腹泻黏液脓血便,次数为 8~10次/日,伴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大便常规:脓血便,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吞噬细胞。经应用头孢噻肟钠、思密达、口服补液盐等治疗,3~5日后,患儿无明显腹痛,比较安静,无发热,但仍腹泻,次数减为3~5次/日,大便性质也改变,有的出现蛋花样便,有的出现黄绿色稀便。有2例较大患儿便中带有未消化的小块状食物,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精神萎靡。大便常规:有脂肪滴或淀粉粒,多未查见红细胞、白细胞、吞噬细胞,有8例查有少量白细胞。
1.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及细菌的侵入。应用广谱抗生素可使本身肠道菌群严重紊乱的菌痢患儿出现菌群失调。据报道,健康儿童肠道需氧菌与厌氧菌之比近似于1∶1000,而腹泻患儿两者之比近似于1∶1。而肠道厌氧菌中占绝对优势的双歧杆菌等能合成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可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双歧杆菌减少则不利于消化吸收。
2.人工喂养及喂养不合理。有研究表明:人工喂养儿肠内容物中,专性厌氧的双歧杆菌占90%以下,而母乳喂养儿其双歧杆菌的优势高达99%,双歧杆菌比例的下降导致多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不良。再者,喂养不合理,比如时间间隔不规律,食物不适宜患儿,量过多或不足等都会导致患儿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本组患儿有3例自行停食1天,停食使肠道得以休息,从而使小肠黏膜病变恢复延迟,减少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肠吸收率,减少细胞数和DNA-蛋白质含量,使黏膜生长低下甚至萎缩,导致消化吸收不良的恶性循环。
合理选择抗生素,尽量注意保持微生态平衡。
选择抗生素时保护肠道生理性厌氧菌占据99%以上,如双歧杆菌、乳杆菌。
尽量根据药敏选择窄谱抗生素。
选用最小有效治疗量的抗生素。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为治疗措施的改进提供动态信息。重点注意大便性质的改变,在肉眼辨别大便性质发生改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化验或治疗过程中每隔2日行大便化验1次。若确系消化不良时,即调整用药,如加用助消化药,肠黏膜保护剂及微生态调节剂等。
加强饮食护理,推广乳酸类饮料及双歧杆菌奶的饮用。因乳酸类饮料含有乳杆菌,蛋白质含量>1%。双歧杆菌奶含活菌数高达108/ml,且蛋白质部分被分解成多种氨基酸,脂肪部分被分解成脂肪酸,乳糖部分被分解成乳酸,是适合于腹泻患儿的最佳治疗饮食。饮食营养应为少糖、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并补充适量微量元素及足量的水分和盐。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的主要营养成分适合于小儿需要,易于吸收,并且母乳中含有抗体及各种维生素,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生。
提高业务能力,严谨工作态度。急性菌痢是夏秋季节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在临床工作中要熟练掌握急性菌痢及本病所致并发症的治疗与护理。工作认真、负责,全面观察,及时调整治疗与护理方案,避免将菌痢引起的消化不良误诊为菌痢症状而延误治疗时机,促进患儿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