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会穴为主电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0例

2010-02-10 11:01赵喜晨王福建朱庆辉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7期
关键词:脊髓型风池后缘

伊 鹏 赵喜晨 王福建 朱庆辉

(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医院,154100)

2004年5~2008年5月,笔者采用百会穴为主电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全部病例经CT或MRI确诊,其中男 24例,女16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74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8年。

诊断及排除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诊断。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CT、M RI检查示:椎管狭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排除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的患者。

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取百会、风池;配穴取 C4~6夹脊穴、天柱、大杼、风门、肩髃、肩贞、臂臑、天宗、曲池 、外关 、合谷。

操作方法:患者俯坐位,常规皮肤消毒后,使用直径0.35mm、长40~50mm毫针刺入穴位。针百会时,针尖逆着督脉循行方向沿头皮平刺15~20mm,施行快速捻转,强刺激使针感沿经脉放散到颈部,留针期间再行针1~2次,风池穴深刺5~20mm,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并向头顶颞部、前额扩散,余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或补法。行针得气后,将BT-701B型电麻仪正负极分别接在主、配穴针柄上,取连续波,电流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4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留针同时,用TDP照射颈背部,使患者有湿热感而无灼痛感,每次30min,每日1次。

治疗结果

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为治愈,计17例,占42.5%;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为好转,计 21例,占52.5%;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为未愈,计2例,占5.0%。总有效率 95.0%。

体会

脊髓型颈椎病占颈椎病的10%~15%,是退行性颈椎病中最常见类型之一。以椎间盘退变为病理基础,通过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引起相邻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对脊髓及其附属结构、血管产生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本病属“痹证”、“痿证”、“骨痹”范畴,多由劳损或肝肾不足,血瘀经脉,滞而不通,不能濡养筋骨致局部脉络空虚,风寒湿乘虚侵入而发病。百会属督脉经穴,颈椎为督脉所主,《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为阳经之海;风池属足少阳胆经穴,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又与督脉会于风府、哑门,故采用百会、风池为主穴,可起到振奋阳气、温经散寒、祛风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配以电针,还可提高针刺的镇痛效应,改善颈部肌肉血液循环、舒筋通络、解除肌肉痉挛、增加颈椎的稳定性,促进代谢,改善组织营养,加强局部炎症吸收,解除神经压迫,恢复其颈椎活动的正常功能。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猜你喜欢
脊髓型风池后缘
B737-NG飞机后缘襟缝翼卡阻问题分析
国医大师刘柏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用药规律探析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一脚踩空,引发全身瘫痪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机翼后缘连续变弯度对客机气动特性影响
柔性后缘可变形机翼气动特性分析
一种新型飞机的吊挂后缘设计
风池穴在面瘫中的治疗体会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