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俊杰
(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廊坊 065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或髓核突出症,主要表现是慢性腰痛、腰及下肢酸痛,且疼痛多在休息后减轻,甚至伴有间歇性跛行为。由于其病程长,反复发作,因此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同时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笔者采用小针刀结合手法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68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骨伤科2008年8月~2009年6月门诊及收住院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有腰部外伤、慢性损伤等病史。②青壮年高发。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④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⑥影像学检查证实。对照组34例,其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23~71岁,平均43.1岁。 病程 3d~18年,平均3.5年。经CT或MR检查,腰3~4突出5例、腰4~5突出19例、腰5骶1突出10例。X线片显示有椎间隙狭窄者12例。治疗组34例,其中男17例、女17例;年龄21~67岁,平均43.5岁。病程5d~16年,平均3.4年。经CT或MR检查,腰3~4突出9例、腰4~5突出13例、腰5骶1突出12例。X线片显示有椎间隙狭窄者15例。所有病例均排除脊柱结核、肿瘤等疾患。
1.2.1 对照组
予以丹参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1次/d,共10d;若神经根炎性反应、水肿症状明显者,加用20%的甘露醇125ml,加地塞米松注射剂5mg,静脉滴注,1 次/d,共 3d。
1.2.2 治疗组
1.2.2.1 术前准备
术前完善辅助检查,如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凝、心电图、胸片等,如患者有严重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凝血障碍等疾病应为手术禁忌证,对年龄过大者或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史者术前予口服镇静药。
1.2.2.2 定位
患者平卧于治疗床上,进针点选择患者腰椎棘上、棘间、椎间关节、横突根部下缘,腰部、臀部或下肢压痛最明显处或软组织有异常处,如筋结、筋索、钝厚,常用进针点多选择第3、4、5腰椎关节或横突、髂后上棘或臀中肌,以龙胆紫溶液在选定进针点做标记。
1.2.2.3 小针刀治疗
以碘伏溶液行常规消毒,进针点附近铺洞巾,局部麻醉,局麻药选择0.75%利多卡因溶液和曲安奈德50mg混合,根据穿刺部位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朱氏针刀。如进针点在棘突间隙,针刀刀口与脊柱纵轴平行,在龙胆紫标记处垂直于皮肤进针,缓缓刺入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达棘突间隙。进针深度不得超过黄韧带,如患者出现触电样感觉,立即停止进针。然后顺着棘间韧带纤维走行,行纵向和横向切割剥离2~3次,剥离完毕后术者针下感到棘间韧带松弛感,此时询问患者是否感到酸胀,以决定是否出针。如在横突间进针,刀口与脊柱纵轴平行,垂直于皮肤进针约2cm,深度不得超过横突深度,切开剥离横突间韧带3~5次。如进针点选在神经根出口处,在病变椎间隙旁进针,进针达横突后,将针刀滑向横突下缘,紧贴横突下骨面进针约7cm后,达到椎体,然后将针刀提起向内后方向进针稍许,紧贴椎弓根下缘缓慢剥离3~5次,如有触电感,立即提起针刀,剥离完毕针下感到棘间韧带松弛感。如在患侧臀部及下肢压痛点进针,快速垂直于皮肤刺入,缓慢摆动针刀,如出现酸胀感并向下肢放射即可出针。此法每周1次,连续治疗3次。
1.2.2.4 手法按摩
从患者行小针刀治疗后d3开始手法按摩,1次/d。①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全身放松,医者站于一侧。用掌揉法、滚法沿脊椎两侧膀胱经循经治疗,或以肘揉拨脊椎两侧,同时点压夹脊穴。②腰部扳法:患者俯卧,医者先施腰椎后伸扳法扳动数次;然后患者侧卧,在下侧的上肢抱头,下肢自然伸直,在上侧的下肢自然屈髋屈膝,使脊柱略呈一弧形,术者一手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抵住臀部,先用前后摇晃患者躯干的放松手法,然后趁患者不注意时将腰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反向扳动,此时常可听到“喀嚓”声音。③结束手法:用揉摩擦拍法在腰背施术5min。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标准[1]。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恢复正常工作;好转:腰腿痛明显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恢复原有活动量,较大活动量时腰部有轻度酸痛;未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组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对照组34例中,治愈 10例(29.4%),好转 13例(38.2%),未愈11例(32.4%),总有效率为67.6%;治疗组34例中,治愈 20例(58.8%),好转 9例(26.5%),未愈 5例(14.7%),总有效率为85.3%。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针灸推拿科、骨伤科常见多发的疑难病。多由于腰椎间盘的退形性变与损伤,导致脊柱肌肉群及小关节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容易自破口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从而引起长期慢性腰痛及下肢酸痛[2],疼痛多在休息后减轻,由于其病程长,反复发作,因此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同时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国传统医学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划为腰腿痛范畴,认为其症状产生的原因是气滞血瘀、筋脉不通,不通则痛,因此治疗应当以舒缓筋骨、除湿通络、行气活血为主。
临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2种。有人认为一旦得了腰椎间盘突出就应当手术治疗,其实不然,实际上腰椎间盘引起的疼痛并不完全是髓核压迫引起的,人体的脊柱是由骨性椎体、椎间盘及脊髓构成,它的稳定性有赖于周围各种韧带及肌肉组织的保护,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可能与腰椎旁肌肉功能失调和小关节紊乱有关。笔者发现,部分患者完全可以针对病因采取保守治疗来缓解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方法很多,但是治疗效果多不理想,同时治疗时间长。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小针刀疗法治疗腰椎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从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着手,采用手法按摩配合小针刀进行治疗。
小针刀疗法通过剥离、切割等针法能松解脊柱周围肌肉及韧带,解除局部肌肉痉挛,同时切开肥厚和粘连的关节囊,解除神经根与其周围组织的粘连,切碎局部钙化物和硬结,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臀部、下肢软组织的变性及炎症反应,从而调整脊柱周围肌肉及韧带受力协调水平,恢复受力平衡,促进椎旁软组织功能的恢复[3]。同时,因小针刀治疗创伤小,恢复快,还具有微创治疗的特点。传统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筋伤”范畴,是损伤后气血凝滞,经脉受阻,经络不得宣通,不通则痛,因此治疗应当遵循温阳散寒、除湿通络、行气活血的法则。传统手法按摩通过牵拉下肢可以增大脊椎间隙,有利于髓核回纳,改变髓核、椎间孔与神经根的关系,从而减轻或消除神经根的刺激压迫征。通过点、揉、推、压等按摩手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修复和改善椎旁肌肉功能,恢复肌肉力学平衡,同时松解椎旁组织粘连,促进炎症消退。
小针刀和手法按摩相配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能够增强治疗效果,缩短恢复时间,是一个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的治疗方法。
4 参考资料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2]韩海俊.手法为主治疗腰椎闻盘突出症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2):101-102.
[3]雷建刚.针刀治疗慢性腰肌劳损38例[J].陕西中医,2008,29(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