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发
(浙江江山市中医院 324100)
目前,国内尚无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明确且无副作用的药物,丙磺舒虽能有效促进尿酸排泄,但会出现明显的肾毒性。笔者近年来用清痹汤加减治疗急性风湿热型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65例均为2006年至2008年我院门诊收治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以春夏季节就诊者为多。其中,男62例,女3例;年龄33~92岁,平均43岁。病程2小时至5天,平均1天。慢性痛风急性发作
39例(60.0%),初诊痛风26例(40.0%)。发病在第一跖趾关节58例(89.2%),踝关节5例(7.7%),腕关节2例(3.1%)。血尿酸478~692mmol/L,平均548mmol/L。有高血压病史12例(18.5%),有高血糖病史27例(41.5%)。所有患者均满足以下条件:突然发病,关节剧烈疼痛,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疲劳、饮食过多、酗酒或关节轻微损伤史;发病部位红肿,局部皮温增高,被动活动疼痛加剧;血尿酸大于420mmol/L;查体见舌红、苔黄、脉浮细数;排除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1.2 治疗方法 以清痹汤为主,根据发病关节和患者体质随证加减,治疗期间配合适当饮食,合理休息。清痹汤组成:香附12g,败酱草、老鹳草、忍冬藤、紫丹参、青风藤各20g,土茯苓35g,络石藤15g。临证加减:风热胜者加连翘12g,葛根15g;湿热胜者加防己12g,生薏仁30g,白花蛇舌
草9g;疼痛剧烈、局部皮色紫暗者加赤芍12g,天花粉15g,牡丹皮9g;局部有结节者加三叶青12g,法山甲6g;发于腕关节加桑枝9g;发生于下肢者加川牛膝9g;病较久伴麻木者加全虫6g。水煎服,一日一剂,一剂二煎或三煎。一煎前清水浸泡60分钟,汤药滚开后持续25分钟。7剂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考文献[1-2]拟定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关节红肿疼痛消失,活动感觉正常或恢复到原发病急性发作前水平,血尿酸恢复正常;有效:关节红肿疼痛基本消失,血尿酸正常,或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无效:关节红肿热痛无明显改善,血尿酸无明显好转或反而增高。2个疗程评定疗效。
1.4 结果 治疗2个疗程,治愈46例(70.8%),有效16例(24.6%),无效3例(4.6%)。
西医认为,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红、肿、热、痛及痛风石的形成,严重者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治疗上仍然缺乏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的方法。中医对痛风早有认识,明代张景岳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令湿邪袭入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久则骨蚀。近代朱良春认为:痛风“似风非风”,是由于湿浊毒滞留血中,不得泄利,积渐日久,愈滞愈甚,或逢外邪相合,终必瘀结为害,或闭阻经络而发骨节剧痛,或兼夹凝痰变生痛风结节,久而久之,痰浊瘀腐则见溃流脂浊,痰瘀胶固,以致僵肿畸形。《内经》有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据此笔者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患者素体肝肾不足,或年届“五八”肾气渐衰,复加嗜食膏粱厚味,日久伤脾,而至三阴经气虚,不能有效气化风寒湿邪,邪郁经络久而化热,热灼经络,风、湿、热、瘀、浊互结,故而多在三阴经脉循行之第一跖趾关节、踝和腕关节内侧发生红、肿、热、痛。
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用清痹汤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凉血祛瘀。方中重用土茯苓、败酱草、老鹳草、忍冬藤清热解毒、除湿、利关节;络石藤、青风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丹参养血活血、凉血消肿;香附疏肝理气止痛,激发肝的疏泄功能;连翘、葛根疏风清热、解毒散结;加丹皮、赤芍、法山甲、天花粉、三叶青等活血消肿,使瘀血化水而消;根据发病部位加桑枝、川牛膝等引经药;全方共使风热解、湿瘀祛、经络通,则红、肿、热、痛自消。
[1]杨润兰.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6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1998,30(2):23.
[2]孔瑞龙.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10例[J].陕西中医,1999,2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