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语境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以浙江树人大学日语专业为例

2010-02-09 03:08卞崇道
关键词:日语国际化应用型

卞崇道

(浙江树人大学 语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国际化语境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以浙江树人大学日语专业为例

卞崇道

(浙江树人大学 语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教育国际化是我国国际化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重要的构成部分。笔者认为把国际化日语人才的内涵分解为三大要素:国际化意识,具体化为包括中、日、韩(朝鲜半岛)的东亚意识;国际化知识,具体化为日语(工具)、中日经贸与文化;国际交往能力,具体化为学会与日本人打交道。日语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这三大要素,才能真正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教育国际化;东亚意识;国际化知识;国际交往能力;浙江树人大学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目标明确的国际化战略。这一战略的有效实施,不仅促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使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且在全球事务中也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承担着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大国际责任。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发展中的强国,迎来了一个和平崛起的契机。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国际化战略,也成为了我们进一步谋求发展、谋求富强的重要命题之一。

教育国际化是中国的国际化战略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邓小平曾经高瞻远瞩地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谓“面向世界”,就是指教育要国际化。换言之,“面向世界”也是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理念,它要求我们把国际视野、全球意识纳入到大学精神的创造之中,把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升到培养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且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高度。

树人大学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的洗礼与滋润,如今的树人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系统学科的综合性民办普通本科大学。在深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思考和规划学校未来发展蓝图之际,我们首先要想到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继续紧跟改革开放的大步伐,如何实现从规模发展到提高内涵的根本转型,由此而真正地把它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一流民办本科大学。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将结合树人大学的目标定位、日语专业的发展前景,来探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模式。

一、制定日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朱玉校长指出:“我们学校的定位是:民办普通本科教学型高校;我们培养的人才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1]231如果进而表述人才培养定位的话,则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格健全,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61

那么,高级应用型人才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呢?本定位从知识、人格、能力、精神等方面提出了要求。笔者认为在此必须区分两个基本概念:第一,“实用型”与“应用型”。所谓“实用”,即强调了实际运用的能力与技术,换句话说,也就是不需要系统理论的广泛了解与深入拓展,只是达到技术应用的能力即可。但是,作为“应用”,则不仅仅是停留在实际操作的技术层面,更需要具备技术革新乃至系统革新的能力。其次,作为“实用”,其根本指向即为熟练型的劳动者,但是,作为“应用”,则是必须上升为熟练劳动者的管理者或者说规划设计的管理者。因此,高级的应用型人才,应该是具备了熟练技能与管理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不仅如此,随着国际化时代的来临,历史也赋予了应用型人才以更高的要求。这样的人才不仅要能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也要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席卷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现形势下,国内市场大多与国际市场接轨且连为一体,所以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速,我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能够适应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

就日语专业而言,迄今我校日语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一定的贸易专业知识,较高的语言文化素养的日语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外贸、教育、旅游等大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从事贸易、翻译、教学、导游、文秘及相关的管理工作。”显而易见,这一表述并没有把国际交往能力列入其中。笔者认为,其表述应该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及其应用能力,一定的贸易专业知识与中日文化素养,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的国际化日语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日语专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三大要素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可以把国际化日语人才的内涵分解为三大要素,即:(1)国际化意识。具体化为包括中、日、韩(朝鲜半岛)的东亚意识。(2)国际化知识。具体化为日语(工具)、中日经贸与文化。(3)国际交往能力。具体化为学会与日本人打交道。

首先,国际化意识。正如众多学者所提到的,到了全球化的时代,地域性意识开始觉醒,地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会进一步突出。作为亚洲国家之一,我们目前正在谋求区域间的合作。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一点,即在于日本或者韩国较之中国更早地、更为频繁地接触到了西方社会的经营管理模式,更为清楚地了解到西方的文化性格与思维模式,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成为“他山之石”,为我借鉴。因此,加强国际化意识,首先就是要进一步深化东亚意识,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确立我们自身的身份与地位,发挥出区域优化的作用。

针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了解东亚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地域共同的思维观念或者价值观念。语言的学习最为关键的在于应用,但是如果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不了解通过语言来实现沟通与对话的本质,那么语言就会沦落为基础性的工具,无法实现区域间或者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对话。因此,如何站在一个全新的东亚意识的视角来设定课程、安排讲座、加深交往,就是我们考虑人才培养问题的关键之一。

其次,国际化知识。我们的知识的产出模式,大多是依赖于历史经验的判断与归纳,但是作为时代之要求,我们必须掌握知识的普遍性与知识的专业性。所谓知识的普遍性,也就是所谓的“共通性课程”,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这样的知识是否具有了犹如ISO系列一样的国际化的“标准”。我们不仅需要掌握专业性的知识,还需要了解专业性知识的“跨越”与“交叉”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赋予知识以“国际化”的特征。

针对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需要掌握日本最为先进的制造业的基本知识,我们要把握经贸知识之中的“标准”问题,还需要把握这样的知识背后的日本化或者韩国化的内涵,由此将来才有可能推出我们自己的标准,而不是始终停留在所谓的“山寨版”的层次。这样的自地域化到国际化的“标准”,同时也应该是人才培养的标准。

第三,国际交往能力。所谓国际交往能力,就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进一步发挥语言的作用,提升业务性的对话与沟通的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中国新一轮的发展指日可待,为此我们需要培养大量的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之需要。

就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国际交往能力可以具体化为学会与日本人打交道。所谓“打交道”,不仅在于把握如何与日本人展开人际交往,进行贸易活动,更需要吸取日本人的经营管理经验,学会国际谈判的事务或者礼仪,从而为将来独立地进行全球化的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打下基础。如果缺乏了国际交往能力,那么我们可以预测,经过了一段语言的荒漠时期,不必说交往能力,即便是语言技能本身也会荡然无存。

日语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这样的三大要求,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如此,应该说这三大要素的重要度也是“意识、知识、能力”这样一个线性结构,只有拥有了意识的觉悟,才能更好地、更为清醒地认识到如何去掌握知识,只有掌握了知识,才有可能考虑将之转化为能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全面提升教师水平

高校能否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关键在于教师。调整、优化、充实现有教师资源,使其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并具有国际视野,可以说是浙江树人大学日语专业建设长远的根本性任务。

1.引进人才与自身提高并举,以提高为主。师资建设问题,首先涉及的就是引进博士、教授等高级人才的问题。目前,我校已制定了引进人才的制度,且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但是,我校各个学院之中,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的比例大为失衡。一部分学院作为人才引进的博士已经饱和,语言学院迄今为止只引入1名博士,尤其是日语这样的小语种专业的博士或教授可谓是凤毛麟角。

就引进人才待遇而言,笔者建议在设定一个基本标准(如住房补助30万)的同时,再增加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可以上下调整的条款。这样,依据各学院不同专业人才情况,既可以减少(少于30万)或不给住房补助,也可以增加(超过30万)补助数额。这一做法看似超越常规,实际上恰恰符合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在积极主动地寻觅、努力引进人才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下大力气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自2004年秋日语专业升为本科以来,5年期间日语教师从9人增加到21人,1人退休,2人调离,1人赴日攻读博士学位,现有17人。尽管现有教师数量还远远满足不了拥有600多名在校日语学生的教学需求,但与自己相比较确实取得了大步的发展。由于原有教师多是从日语专科时转过来,适应不了本科教学的要求,近几年的新进教师都是毕业不久的硕士生,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几年来,我们通过国家外专局的渠道,连续选派3名年轻教师去日本短期研修,同时物色2名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教师率先读博。并且鼓励没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攻读在职硕士课程,如今,已有4人取得了浙江大学的硕士学位,1人正在攻读硕士课程,只有1名教师因自身条件制约而没有攻读硕士课程,其余教师的学位皆普遍提高。

可是,按照国际化高级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的日语教师水平仍有待提高。国内读博、访学和出国进修,是提高教师水平的主要渠道。虽然学校在这些方面都出台了支撑性的政策规定,但是具体到学院实施之际所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派遣不出教师。因为日语教师数量不足,授课任务繁重,外聘教师因为课酬太低而不来应聘,也聘不到优秀的教师。因此,笔者建议在稳定学校规模之后,逐步提高专任教师的比例,即由现行的6 ∶4向7 ∶3过渡。

2.组织、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国际视野和科研水平。举办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是在实践层面上推进大学国际化的非常重要的举措之一,也是培养和提高教师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2004年至今我们组织了各种类型的国际学术会议,列举如下:

(1)2004年6月16日,浙江树人大学邀请日本公共哲学运动发起人金泰昌教授来校作“何谓公共哲学”的学术讲演,不仅本校的日语老师和相关专业老师参加,而且还请来浙大、浙工大、宁波工程学院等校老师参加。虽是小型学术座谈会,但起到了打开老师们思路的作用。

(2)2004年9月8日,在浙江树人大学举办“探求国家间的共生”中日学术研讨会。这是笔者参与的日本文部省(教育部)课题“共生、和合的社会哲学研究”课题组组织的最后一次研讨会,共有11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其中日本学者7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4人。

(3)2005年9月13日,树人大学主办“环境哲学与浙江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得到日本富士常叶大学环境防灾研究所和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的援助,收到18篇论文,来自日本的与会者24人,韩国1人,中国40人,共65人。浙江省环保局副局长秦忠、富士常叶大学校长水野隆德作大会基调讲演。

(4)2006年11月26日~27日,树人大学承办了第一届“中日哲学论坛”。此次会议规格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日本哲学会共同主办;规模大:来自日本的学者24人,其中有加藤信朗、岩田靖夫这样的老一代哲学家,也有野家启一、尾关周二等当代最活跃的哲学家;中方与会者50人,其中既有老一代著名哲学家王树人、王守华等,也有如谢地坤、朱晓鹏等中坚学者。日本驻华大使馆文化公使井出敬二先生特意从北京赶来参会并给予会议以高度评价(不仅参加开幕式,而且破例延长滞留时间参与研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动态》等都对会议进行了学术报导。会后,出版了日文版论集《日中共同研究:哲学》(学文社,2007年)。

(5)2008年2月中日“东亚生死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华日本哲学会与东京大学“生死学”研究基地共同主办,树人大学东亚研究所作为协办单位参与筹备。与会60余人,日本学者16人,收到论文28篇。东京大学已经编辑出版了中、日文版会议论文集。

(6)2008年9月14日,树人大学东亚研究所承办了日本岛根县立大学中日“近代启蒙思想再诠释”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代表中日本学者6人,中国学者7人,发表论文8篇。

(7)2008年10月25日,“日语教育与日本理解”国际学术研讨会由树人大学东亚研究所、国际交流处、语言学院日语教研室共同举办,与会代表68人,其中来自日本12人、韩国1人,来自台湾地区3人,大陆52人。收到论文15篇。

(8)2009年2月15日在北京外院日本学中心召开“东亚武士道研究”学术研讨会。树人大学东亚研究所作为后援单位之一,参与了会议筹备和组织。来自中、日、韩与会学者60多人,收到论文31篇。

2004年~2009年期间,我们相继举行了一系列会议,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本校的学术组织能力,同时也在培养师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仅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了他们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积极性,而且还拓宽了教师们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学术水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系列学术活动促进了日语专业的学科建设,使日语专业升本后的师资水平极大提高,学科内各研究方向的梯队逐步完善,2008年被遴选为学校特色学科之一。

四、用国际化理念建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

教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学生)之间的媒介,而设置的课程体系是平台。在课程设置时,笔者着重提出以下问题。

1.“以生为本”是指导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具体到学校的教育中,可以演绎为“以师为本”与“以生为本”两种观念,实质上这是有关两种教育观的差异。这个问题不是本文的重点,故不展开论述。但笔者要明确个人的观点,即“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因为这一教育观的核心在于尊重、启发、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人的文化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统一。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们在制定日语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时,就要把之前提出的国际化意识、国际化知识、国际交往能力这三大要素贯穿到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之中,制定教学过程的阶段性目标与具有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比如在一、二年级阶段设置的日语课程,以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日语为基本目标,而在三、四年级阶段,则要着重考虑设置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日语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东亚意识问题上,可以考虑设置一些关于东亚历史与文化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学会与日本人打交道上可以考虑设置一些关于日本民族性、国民性问题的选修课等等。但不论是哪一阶段,每一门课程的目标都服务于国际化日语人才培养总目标。不同层级的课程不能太多太杂,而是必须要形成一个有机灵活的系统。

2.把文化引入日语课程,拓宽语言教学的内涵。在科学地设置了课程体系后,还要进一步把国际化的三大要素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材和课堂教学之中。在此只提出一点,即要把文化理解导入到日语教学的各门课程中。我国迄今的外语教学,不论哪一种语种,教师重视的往往是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要求学生记住许多复杂的变化“规则”而抽调了语言本身的丰富内涵,忽视了语言、社会和文化的意义,特别是中、日语言的文化差异,其结果导致学生掌握了语言而不知道如何运用它去进行跨文化交际。从长远来看,这种过于重视外语工具性价值的教育,从根本上削弱了外语教育的本质及其本应具有的人文关怀。

打破上述外语教学的传统思维,那就是要把文化理解导入到外语教学之中,从以往单纯培养工具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向培养综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文化的引入可以通过以下各种渠道来实现:(1)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或选用)要结合语言教学的需要注入文化内容;(2)课堂教学中激活潜在于语言背后的文化意涵;(3)通过日语与汉语的异同比较教学(如中日文互译),理解中日文化差异;(4)设置必要的课程,如日本历史与文化、日本经济概论、中国文化简史等;(5)举行外语园区、日本文化节等各种活动。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承前所述,树人大学的人才定位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实质上并不是书籍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实践,通过实践来实现高级应用的可能性与实效性。实践教学即是培养国际化日语人才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们已经在进行的实践教学方式,例如日语园区活动中配置日本外教,与学生交流;选派部分学生参加校内外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动或中日学术会议的接待;组织学生参加暑期赴日研修;到日资企业或外贸公司进行毕业实习,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要继续并加以完善。不仅如此,在大力加强内外结构式的交叉融合的同时,笔者认为也必须加强学校各学院之间的交流合作。日语专业也可以作为学校全面推广对外交流的平台,发挥出一定的龙头作用。

五、加强与日本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化日语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进一步拓宽、提升与日本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在这个问题上,仅就教师和学生二个层面的交流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在教师层面上交流。一要加强学术研究,提升树人大学日语教师参与国际对话和学术交流的能力与水平。加大科研支撑力度,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组织的科研合作课题与国际学术会议。二是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继续组织包括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我们拟根据日语教师现有水平分层级地把她们组织到不同级别的学术交流活动之中,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国际化意识、国际化知识、国际交往能力的教师,逐步达到能够独立参加本学科领域的国际会议并能够对等地参与对话和研讨。三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出国做1年~2年的访学研究,同时组织暑期短期培训、研修活动。四要寻求科研合作课题,通过参与中日合作研究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建议我校今后在国际交流中应始终以第一线的教师为重点。

其次,在学生层面上交流。要尽快突破单纯选送毕业生留学的现有交流方式,寻求与日本高校合作办学或在校生三年级时赴日学习半年至一年的交流项目。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开拓校际交流,实现学生之间的短期互访,加强彼此文化的宣传与理解。不言而喻,这一问题需要学校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与操作上的指导,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迎来一个美好的前景。

综上所述,关于日语专业实施国际化办学的许多问题仍在思考之中,这里述及的部分问题也只是初步的、粗浅的想法,希冀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与指教,也希冀在实践中加以修正与完善。

[1] 朱玉.树人探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20-60.

On the Training Mode under Internationalized Environment:Taking Japanese Majors in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as Example

BIAN Chongdao

(LanguageSchoolof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5,China)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is not only an indispensable part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China’s internationalized strategies. The connotation of an internationalized Japanese specialist contains three major aspects: internationalized awareness which means awareness of East Asia including China, Japan, South Korea (Korean Peninsula); internationalized knowledge which includes Japanese (tool), knowledge of the Sino-Japanese economy, trade and culture; internationalized communicating ability which lies in learning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Japanese. In all, the training mode of an internationalized Japanese specialist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three major requirements mentioned above. Only by doing so, we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talents train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awareness of East Asia; internationalized knowledge; internationalized communicating ability;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责任编辑毛红霞)

2009-07-27;

2010-01-12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浙江树人大学日语专业为例”(yb07075)研究成果之一;浙江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1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成果之一

卞崇道(1942- ),男,江苏沭阳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日本哲学思想与文化。

G640

A

1671-2714(2010)04-0098-05

猜你喜欢
日语国际化应用型
聚焦港口国际化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