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利益与文化传播

2010-02-09 03:08陈白颖
关键词:交际利益世界

陈白颖

(浙江树人大学 语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语言利益与文化传播

陈白颖

(浙江树人大学 语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英语作为全球化语言,在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的文化传播再没有空间的间隔,以英语为主的人类主流文化正在对世界各种文化产生极大的冲击。本文从交际系统与文化表现两方面对语言利益进行了分析,对人们选择语言的驱动力作了一定的研究,阐述了语言利益不均等的社会现实。文章强调在全球化语境下,弱势文化可利用通用语言以理性进取的文化姿态来谋求自身的发展。

语言学;语言利益;文化传播

世界上,人类用上千种语言来互相交流。一些语言被用于多个国家并享有国际地位,而另一些只用于一个国家或区域,甚至是一个小村庄。一些语言跨越了世纪,而很多语言却已经灭亡了。随着传播沟通的全球化,我们关注到了语言利益的变化,如何看待语言利益的不均衡现象并在趋同和存异的文化姿态之间进行取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1967年,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就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观点。他认为交际能力是指人们认可的语言系统的使用方式或手段。较好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参与者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达信息等行为更通达有效的一大保障。[1]因此,语言是一种被用于大量活动的复杂性的交际系统,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工具。

在市场经济中,虽然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会淘汰弱者,对于彼此交往频繁且与外界接触甚少的小团体仍然会支持对他们有利的机制。同样,全球存在着使用一种主要交际语言的趋势,英语担当了世界通用语言的角色。而其它语言继续存在。一些活动如果在小团体的人们之间进行,我们就能用其它语言去开展。所以,尽管使用英语有优势,但很多人仅在国际交际中使用英语在家里仍说本国的语言。

总的来说,一个团体使用同一种语言便能使交际更直接、更有效。参与者沟通越容易,他们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往往就越顺利。参与者语言障碍越大,活动就不能及时、有效地展开,团体成员们就不得不尽量利用不足的翻译资源来寻求有效交际的方法。随着当今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这种沟通在顺利进展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认可两种语言现象,即当两种语言在某一情况下平等共存时,双语现象并非是一种有效的交际体制。一方面,这种双语状态充其量只是一种短暂的、不稳定的平衡。双语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经济、文化、政治、人口迁移等因素引起的,而其主导因素还是经济因素。对于市场而言,要保持份额平等的状态是不可能的,市场驱动力将倾向于使用某一种语言。[2]另一方面,交际语言能力的培养提倡多用甚至只用目标语言来交际,因而需要尽可能地减少非目标语言的干扰。

二、语言是文化的表达

我们知道,语言从来都是政治文化斗争的重要工具。关于这一点,可以很容易地从无数史实与现实中得到印证:公元前221年,当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时,即下令在新统一的国家里实行语言文字的整合统一。《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书同文”三字,最简洁有力地表达了语言文化在民族统一政治生活中的特殊意义。因特网自诞生那天起,英语及欧美式文化氛围便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呈现了称王称霸的架势。因此,语言与一般的交际系统(如电子交际系统)不同: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传承自身文化的载体,也是塑造全球文化意识的传播媒介。

同样,语言文化作为人类第一位的交流工具,在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国家经济体系形成发展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英语的全球通用趋势令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将英语视为获取财富的资源与手段。已故的班达拉奈克总理在锡兰(今斯里兰卡)摆脱殖民枷锁获得独立自由后,曾成功地推行了语言的本土化。结果只有少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懂得英语。然而时过境迁,当英联邦秘书长于1975年访斯里兰卡时,时任总理的班达拉奈克夫人,为使国家加速现代化,竟然要求英国多派些英语教师来斯任教。[3]鉴于现代社会中国家对全球市场的依赖及人们对机会与成功的渴望,英语已无疑成为国际市场得以快速运转的一种润滑剂。

再则,语言既然是表达文化的一种工具,人作为团体的一员就容易对某种语言产生感情上的依赖。对于一些人而言,语言是标示国家或团体的一种方式。世界上很多国家是由语言来定界限的。还有些国家包含了各种以语言区域而定的社区。对于这些社团,无论他们的语言作为交际方式是否有效,讲自己的语言都是一种国家的骄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的一种偏爱,所以也必然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如:语言是人们消费某些文化产品的主要原因。对于像文学、歌曲、电影这样的产品,语言在消息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具有文化性质的产品构成了消费者预算中的一个重要比例。[2]可见,语言从文化角度介入了全球经济资源再分配竞争。

三、语言是一种集体的利益

一般来说,使用某种特定语言的人数越多,对学习者的优势就越大。学习这种语言就会更容易(所以也更廉价),用到它的机会(即:交际的机会)也将会更多。这两大特征(即:更大的优势与更低的成本)意味着在特定条件下主导性的语言就是人们倾向于学习的语言,这种趋势无疑又反过来不断巩固该种语言的主导地位。因此,作为交际工具与表达文化的一种方式,语言也是一种共同的利益。如果一种语言被用于某种特定的环境,那些能通晓它的人们就可无成本地从中得益。而语言的习得也是一种投资,人们不得不考虑个人的付出与回报,学习一种作为交际工具最有价值的语言。

所谓“语言利益”,主要指的是与语言的地位及其应用直接相关的各种利益。[4]因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方式,它也是文化的一个方面。虽然当今人们自然地选择了英语作为国际交际的通用语言,世界上还存在着不少语言冲突,但由于英语在几乎所有领域中的强势状况,导致各国的社会发展与国力增强均需要更多地借助英语语言工具来接触和吸收以欧美文化内容为主的西方文化。一些机构甚至把英语视为一种纯粹的“产业”,按照产业的运作规律来追求较高的语言利益。表面看来,这是势所必然。然而随着这种趋势的广泛持续深入,其对非英语国家与民族的社会文化的隐性影响与深层渗透,将会在不易察觉之中削弱国家的文化特性,影响国民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5]法国正是从自己施加于别国的殖民文化经验中获得这种启示,因而总是怀着一种文化忧虑的心态强烈地要求抵制英语“语言霸权”,强调保持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而历来文化御侮能力颇强的汉语言文明的发祥地——中国,在2000年初成功研制出互联网中文域名注册系统后,中国的学者与媒体更直接视之为关系民族荣誉与国家利益的一件大好事。然而,随着美国在2010年初组建世界第一支网络黑客部队及创立全球首个网络司令部,美国已经掌握了互联网的生杀大权,成为了网络世界的超级霸主。这必然对全球华人世界产生极大影响,对中西文化、价值观竞争等问题造成威胁。可见,强势语言利益主体会以实现语言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并运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地为自己谋取更多的语言利益。同样,正因为语言是人们的一种共同利益,各国政府干涉语言区域似乎也是形势所趋。

四、语言利益不均衡条件下的文化传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在一个社会的运行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由语言问题引发的难题,而其根源在于不同语言群体间在语言利益上的差别与对立,以及人们对直接的或间接的语言利益的追求密切相关。由于欧美民族在世界上的优势,这一世界性文化浪潮可能或已经推出了以英语为主的人类主流文化,它将对世界已有的各种文化产生极大的冲击。对于英语作为相对一元的通用语言的现状,非英语国家的文化传播是否举步维艰,弱势文化的发展又何去何从?对此,笔者认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呈趋同走势,但全球化并非全盘西化,非英语国家的文化应视之为一大契机,以求同存异的文化姿态去寻求发展的空间。对此,文化间性理论与中国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为世界多元一体的价值建构提供有力的参考,使各民族文化在和外来文化互动的过程中争得更多的话语权,获得较广的语言利益。

(一)提倡和谐、避免冲突

“和而不同”命题是由孔子最先提出,在他看来,首先要承认不同,没有不同就不会发展;但“不同”并不是互不相关的,各种不同因素之间必须有“和”,“和”就是事物之间和谐有益的相互关系。[6]“和而不同”的原则要求保障不同文化间的各种差异,又要求彼此对话、商谈、和谐并进,共同发展。可见,“和”在这一命题中表示协调不同的人和事并使之均衡,不指融合为一。虽然相异的文化有着互补的可能性,但只要存在语言利益冲突,也必然存在着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对此,著名心理学专家尹璞认为生活中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可以有效的避免冲突。冲突是下策,妥协是中策,共存是上策。在他看来,冲突是丑陋的双输,妥协是文明的双输,共存才是最理想的结果。中国人的“难得糊涂”是一个有效避免冲突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必需的。而以“理解万岁”为基础的“共存”则更是必需的。这就需要找到一种大家认可的方案,要“创造性”解决问题。[7]因此,利益相差迥异并不一定导致对抗,如果各方能以交流和对话的态度去看待冲突,那么交流中的冲突则可以求同存异,甚至可以是互不认同。

在文化传播的问题上,小约翰(Littlejohn)指出“虽然文化是以不同形式传播的,但所有传播形式都需要共享的符码”。[8]这里共享的符码指的就是语言的沟通与文化的共性。通过和谐沟通来达到文化共同发展。这样的理念是弱势文化融入世界主流文化一大前提,其最终目的是要融入世界主流文化并达成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美好愿望。虽然各国的语言利益分歧很大,但语言交际以“和”为基础,人们将不再把“文化适应(cultural adaptation)[9]”视为是一个难题,而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学习与发展的机会。这些差异也将转化为一种宝贵的世界文化发展资源。对此,东方的例子早就说明了不同文化可以共存,古代中国儒、佛、道三教共存即是最好的一例。而美国虽然是个享受语言利益的大国,其文化的典型特征也呈现出多样性。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英语国家享受更多的语言利益,世界在使用相对一元的通用语言时,以“和”为前提去进行交流与对话,世界文化就可能会更趋色彩缤纷,更多元化、现代化。

(二)打破文化保守主义

对于弱势文化群体,文化间性理论是文化融入世界主流文化的一大指引。这就要求这些国家首先要打破文化保守主义的束缚,强调跨文化的审美交流和对话。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激进主义和反传统态度,过于偏激地对待自己的传统,因而造成中国文化出现了某种文化断裂。与之相应,五四以来,与传统完全“异质”的西方美学与文艺理论的范畴术语和体系的引入使得相当国人“患上了文化失语症”,因此很多学者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高举“东方中心主义”旗帜,立志要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然而,以东方中心主义去否定西方中心主义,在语言利益差别巨大的形势下显然是很难奏效的。要彻底打破“西方中心主义”,在真正意义上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就必须首先打破“中心主义”的思想方法,而要打破“中心主义”的思想方法,则必须拥有跨文化的理念和方法。[10]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中,身为“第三世界文化”,一方面要强调自己的文化传统,警惕西方文化霸权对他们的“后殖民主义”侵蚀。另一方面更应面对语言利益劣势的现实,对传统文化坚持历史的延续性,采取扬弃的方法,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打破保守的民族思维模式,创新示异。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必然要面对欧美文化激烈的竞争。如果东方文化不能在世界大文化中占有其应有的地位,我们的传统文化便会进入一个衰落时期。改革开放让大批的西方人涌入中国,而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却面临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远不如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多,因此难以期望通过汉语有效传播我国文化。东方文化要利用英语作为传播本土文化的媒介,在不同中接触他国文化,并以它为参照,相互促进,才能摆脱自身文化的消极因素,吸取其它文化价值资源的优秀成果,从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在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互动过程中,为自己在世界语林中重新获得崛起的契机。

(三)理性看待语言利益

从本质上说,语言没有阶级性,不等于意识形态,也不等于国家利益,但欧美国家利用其语言优势输出其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情势下,我们应利用英语全球化带来的优势和减少英语全球化带来的危害,通过英语加强与世界交流合作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民族身份和独立发展。

21世纪弱势文化使命就是遏止以欧美为核心的平面性世界大文化系统,积极推崇多样性的世界文化结构,促进世界诸文化系统都呈现繁荣的景象。在语言利益极不均衡的前提下,要保护与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任务是艰巨的:东方经济落后的事实使东方各民族将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这势必帮助英语语言利益的扩大。英语全球化不仅对其它语言造成了威胁,也可能进一步威胁到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独立。但是,语言维系着一个民族的人际感情,对民族语言的忠诚同样蕴含了对民族的文化、历史和对世界的看法。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是不会因为语言的转换而轻易改变的。以此为鉴,学习英语应该是我国了解世界,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工具,使中国本土文化可能脱离产生它的特定社会语境,在全球不同语境中传播。当然,我们也不能为此削弱我国的母语教育,应竭力维护汉语及其文化特性。

文化多元化强调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也不否认其共同性与统一性。人类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共性,即都有着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我的属性。同时,语言利益的驱动也促使相对一元的通用语言的形成。这些使得人类生存关系日益密切,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地球是一家。虽然全球化、现代化从西方开始,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在国际关系中,竞争与合作是并存的。弱势国家可以通过通用语言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合作,突出双方的共同目标,有选择地借用他国文化优势,并用自己的文化解读与选择事物,抓住机会充分展示自身的优越性,有效传播东方文化。

总之,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虽然语言利益的差距确实存在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互助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弱势文化没有必要在西方文化的强大攻势下甘于“边缘”的落寞。只要坚持理性进取的文化姿态,在跨文化传播中积极主动地弘扬民族精神,那么世界性的文化体系里就不仅有世界统一的文化,还有各民族自己的文化系统,各种文化同存共荣,密不可分,并有各自发展的文化空间。

[1] 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Pride, J.B. & Holmes, J.(eds.) Social 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

[2] Bloom, David E., and Gilles Grenier, Economic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The Relative Value of Bilingualism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C]// Language Loyalties: A Source Book on the Official English Controversy. Edited by James Crawfor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444-452.

[3] 董健.竞争与合作的另一个疆域——强势语言文化对民族国家利益的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2.

[4] 何俊芳.论语言冲突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3):142.

[5] Robert Phillipson. Linguistic Imperialism[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孔子.论语·子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109.

[7] 尹璞.好心态=好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9:40-44.

[8] Littlejohn, Stephen W. 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M]. Seventh Edition.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4:228.

[9] Kim, Young Yun. Becoming intercultural: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Inc,2001:61-65.

[10] Dean C. Barnlund and Naoki Nomura. Decentering, Convergence, and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C]//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4th Ed. Samovar, Larry A. and Richard E. Porter., eds.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5:347-365.

Language Interests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CHEN Baiying

(LanguageSchoolof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5,China)

As a global language in the world,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aspects of economy and cultural exchanges. The dawning of the network age makes the spread of human culture without any interval. Meanwhile, English, as a mainstream of human culture, has great impact on the other cultures in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the language interests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formance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cultural interests, driving force leading to different languages is also studied. The author also describes the unequal benefits existing in the reality. The paper emphasizes under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weak culture can seek their own development by using common language in a rational and progressive cultural attitude.

language; language interests; culture transmission

(责任编辑陈汉轮)

2010-03-01

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新时代背景下本土文化的对外交际研究”(08CGWW005Y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陈白颖(1973- ),女,浙江杭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H31

A

1671-2714(2010)04-0089-05

猜你喜欢
交际利益世界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