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瑜修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530011)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中常见心绞痛类型,是在心脏的冠状动脉狭窄、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1]。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而诱发,反复发作。2006年10月—2009年10月,笔者用通心络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52例,现小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期间,我院门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8例,按照2∶1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2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8.2±8.2)岁,病程(4.6±3.1)年;对照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45~64岁,平均年龄(57.1±8.4)岁,病程(4.5±2.9)年。2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ST-T改变及血液流变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参照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2],胸痹心痛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患者心绞痛发作每周2次或者2次以上,具有中医胸痹主症,胸痛切背,或者胸闷憋气,呼吸不畅,且有下列表现之一:① 有典型心绞痛发作,在平息状态下或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②无典型心绞痛发作,但心电图有明确心肌缺血表现者;③ 心电图未发现明显心肌缺血表现,但有典型心绞痛发作,可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者。并符合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劳力性心绞痛的性质在1~3个月内并无改变,即每日和每次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诱发疼痛的劳累和情绪激动程度相同,每次发作疼痛的性质和部位无改变,疼痛时限相仿(3~5 min),有气虚血瘀症状。用硝酸甘油后,也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疗效。
1.3 排除标准 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严重心律失常及其他运动试验禁忌证者,慢性心力衰竭或急性心力衰竭者,急性心肌梗死或陈旧性心肌梗死者,高血压病2级以上者,其他心脏病者,过敏体质者,智力障碍、精神及神志障碍者。
2.1 对照组 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口服,每次20 mg,每日2次;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每次100 mg,每日1次,共35 d。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用通心络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9980015 0.26 g/粒)口服,每次0.78 g,每日3 次,共35 d。
2.3 观察方法 疗效性指标:观察心绞痛发作的次数、诱因、持续时间,中医症状,如胸痛或胸闷、气短、乏力、心悸、头晕、睡眠、饮食、面色、自汗、舌象、脉象等变化。心电图ST-T变化。一般检查项目: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同时观察治疗期间有何不良反应。两组病例在用药治疗1个疗程35d前后均进行如上观察和检查。
2.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及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制定[4]。心绞痛症状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胸痛、胸闷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胸痛、胸闷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少;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或加重。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恢复至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ST段的降低经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治疗后ST段降低加重,T波加深,或T波由平坦变为倒置。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3.1 心绞痛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52 P<0.05)。见表1。
表1 2组心绞痛疗效比较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angina pectoris effect between 2 groups
3.2 心电图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994 P<0.05)。见表2。
表2 2组心电图疗效比较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ECG changes between 2 groups
3.3 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3。
表3 2组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s)Table 3 The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y changes between 2 groups(±s)
表3 2组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s)Table 3 The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y changes between 2 groups(±s)
注:与对照组比较,t=4.355**P<0.01;t=6.497△P<0.01;t=4.836▲P<0.01;t=2.01▲▲P<0.05。
高切全血黏度/(mPa·s)组别 例数 时间 血浆黏度/(mPa·s)纤维蛋白原/(g/L)红细胞压积/%治疗组 52 治疗前1.86±0.21 5.78±0.89 3.67±0.64 53±11治疗后 1.60±0.15** 4.21±0.58△ 2.82±0.31▲ 45±4.3▲▲对照组 26 治疗前 1.85±0.23 5.79±0.88 3.69±0.58 52±9治疗后1.78±0.21 5.11±0.57 3.26±0.49 47±3.8
3.4 不良反应 两组均无加重病例,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血、尿及大便常规检查均无明显改变,亦无过敏反应出现。
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心绞痛中常见和多发的临床症型,病情加重,极易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猝死。本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中医学认为心痛是由于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突然疼痛,如灼、如绞、如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本证的发生与心、肝、脾、肾诸脏的盛衰有关。在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或肝、脾、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阻于心脉。在寒冷刺激、饱餐之后、情绪激动、劳累过度等诱因作用下,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闭塞而发心痛。属本虚标实之证。气血失调是本证的基本原因,而气虚血瘀是胸痹心痛(厥心痛)的病机之本。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能生血、行血、统血;血能化气、藏气、载气。气不得血,则气无所依附,气布以血为根;血不得气,则血不得流通,血行以气为帅。气血冲和,分布均匀。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临床表现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声低息微、胸闷如窒、胸痛如灼、如刺、如绞符合气虚血瘀症,特别是劳累后瘀血明显加重,这是劳则气耗,过分劳倦会导致气虚加甚,无力推动血行,而使瘀血加剧,日久则气虚更甚。
胸痹心痛病机属于本虚标实,本虚是心气虚,心阳虚;标实是血瘀阻于心脉,治则益气活血,通络化瘀,行气止痛。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赤芍、蝉蜕、土鳖虫、蜈蚣、檀香、降香、乳香、酸枣仁、冰片组成。人参具有补益心气,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运顺畅,祛瘀而不易伤正气;气旺亦以促津行,致心脉通[5]。降香行气,助人参疏通血脉心气瘀滞;水蛭、土鳖虫化瘀通络,使心脉瘀阻能疏通,全蝎、蜈蚣、蝉蜕搜风通络,使心脉绌急,能通则不痛等。通心络胶囊药物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符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心气虚乏,血瘀络阻之厥心痛。实验研究证明,通心络胶囊溶栓、降脂、稳定硬化斑块,改善内膜,改善动物模型动脉粥样硬化[6]。表现在如下几点:① 降低胆固醇、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浓度;降低主动脉组织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mRNA的表达;减少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减少微血管增生;增加AS斑块稳定作用,延缓粥样硬化进程。② 抑制易损斑块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金属基质蛋白酶1、高效C反应蛋白和P选择素等炎性因子,降低环氧化酶-2含量及蛋白的表达和降低促凋亡基因表达,稳定易伤斑块。③抑制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在斑块内的聚集,降低斑块内脂质的核心沉积,增加斑块纤维帽的厚度。④减少缺氧所致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抑制血管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抑制阻力血管肥厚,增加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肾皮质氧化应激水平。⑤抑制内皮素分泌,升高一氧化氮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抑制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本组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与对照组单用西医治疗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改善,P<0.05或P<0.01)。结果表明,通心络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1]王东颖,林 雪,廖瑜修,等.临床医学诊疗丛书·心血管内科分册[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128-135.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7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1-45.
[4]陈可冀,廖加桢,肖镇祥.心脑血管疾病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18.
[5]廖瑜修.振源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中成药,2009,31(2):179-181.
[6]廖瑜修.通心络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7上):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