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教学设计

2010-01-26 07:19董书生
物理通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匀速圆周向心力表达式

董书生

(南通市冠今中学 江苏 南通 226100)

1 教学设计思路

旧教材是从日常现象观察、猜测向心力会与什么因素有关,然后利用向心力演示仪得出向心力的表达式,再根据牛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加速度表达式.向心加速度表达式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总体思路是由向心力这个本质到向心加速度这个现象.旧教材中的向心力实验是探究性的,因装置复杂,通常为演示实验.

新教材的设计思路正好相反,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教材先从生活、生产中很多圆周运动的现象得出速度方向变化必有加速度;再通过数学推导(体现极限思想)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然后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推导出向心力的表达式.教材的内容到这里本可以结束,但是新教材,通过圆锥摆实验粗略验证了向心力表达式(以前是向心力演示仪),这个验证实验一举三得:

(1)向心力表达式的正确性;

(2)向心加速度表达式的正确性;

(3)匀速圆周运动由合外力提供向心力.

向心力可以是某一个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甚至是某个力的分力,是按力的效果命名的.新教材的向心加速度公式是根据运动学得到的,并由它推出向心力公式,因此,向心力公式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新教材设计的圆锥摆实验装置简单,是向心力知识的具体应用,可以安排为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经历一次对向心力的测量和分析过程.

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的曲线运动,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在处理一般曲线运动时采用了微分思想.

2 教学探究的重点与难点

2.1 本节教学重点

(1)圆锥摆实验的探究过程 .

(2)牛顿第二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在前面学习抛体运动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圆周运动,让学生了解牛顿运动定律不仅适用于直线运动,同样适用于曲线运动,让学生体会牛顿力学的魅力.

⑶明确向心力的定义、公式以及变形公式.

2.2 教学难点

⑴圆锥摆实验及有关物理量的测量.麻烦可能会出在: 1)怎样点悬? 2)怎样保证做圆周运动? 3)怎样测高度?

⑵运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解释有关现象.

3 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

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科学

探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

4 教学流程

4.1 导入新课

创设学习圆周运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引入新课的指导思想.举例和展示生活、生产、体育比赛中的一些圆周运动的例子,用课件展示两段视频:(1)飞机拐弯,(2)花样滑冰.播放了几段动画:(1)地球饶太阳公转,(2)轻绳牵引小球在光滑冰面上做圆周运动等.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让学生思考圆周运动的条件以及怎样满足那些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教学的轨迹.

4.2 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课件展示几个圆周运动实例,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发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总指向圆心,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理解向心力是按效果力命名的;再引导根据牛二定律及所学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推导出向心力的表达式.讲到这里会有疑问;向心加速度本身由数学推导得出,再由它推出向心力,这两个公式可靠吗?有没有办法验证?

(2)设计实验,积极探究

本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请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实验、课件展示——原理、器材、待测数据表格、误差分析.学生思考、讨论完成以后,教师听取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可靠性作出评估(参照阅读提纲),教师点评、分析.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和记录表,与学生共同参与实验(测长度时可由老师测,学生帮助,老师与学生一起数圈),采集好数据后,当场计算.改变高度,再做一次,学生讨论评估实验误差.引导学生思考有无改进办法.

点评:让学生亲历实验验证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3)提出问题,反思总结

问题1:实验的过程中,多项测量都是粗略的,存在较大的误差,用两个方法得到的力并不严格相等.

问题2:通过实验我们还体会到:向心力并不像重力、弹力、摩擦力以某种性质的力来命名,它是效果力,是按力的效果命名的.在圆锥摆实验中,向心力是小球重力和细线拉力的合力,还可以理解为是细线拉力在水平面内的一个分力.

问题3:数圈数测时间时,要从零开始.

问题4:有一个改进的实验,不知是否可行,其装置如图1所示,让小球在刚好要离开锥面的情况下做匀速圆周运动,我认为利用该装置可以使测量值减少误差.

点评:同学们能积极思维,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该方案效果如何,课后进一步进行比较性的研究.

之后,还可以再介绍一些典型的圆周运动,如播放链球运动视频,自然地过度到第四部分.

图1

(4)变速圆周运动

对链球运动慢动作进行观察,链子对球的拉力不是指向圆心,而与速度夹角小于90°,引导学生将力分解为Ft、Fn.总结各自作用.变速圆周运动不是合外力提供向心力,而是其中一部分提供向心力.这反过来恰好解释前面的匀速圆周运动为什么合外力提供向心力.

5 总结反思

以上是笔者通过对新旧教材进行比较,按照新课程理念对“向心力”的教学过程设计.新旧教材本节最大的不同是实验,原来是向心力演示仪,现在改为圆锥摆.实验的改变引起了很多异议,如有人认为本实验无法做.笔者有幸参加过一节市级比赛课,做了本实验,结果比用原实验的教学效果好,误差小.教材编写本实验的意图就是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说明教材编写专家已经充分的意识到这一点,尝试去做一做这个实验符合新课标、新课程理念.

猜你喜欢
匀速圆周向心力表达式
马向明:双“星”交汇,打造湾区最强向心力!
为谱写新篇章提供强大“向心力”——党的十九大以来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一个混合核Hilbert型积分不等式及其算子范数表达式
表达式转换及求值探析
浅析C语言运算符及表达式的教学误区
探讨匀速圆周运动的多解问题
匀速圆周运动中传动问题分析
匀速网周运动的多解问题剖析
议C语言中循环语句
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