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眶内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价值*

2010-01-25 00:38陈莹莹
关键词:直肌占位性眼眶

井 辉 杨 亭 陈莹莹

(东平县人民医院,山东 东平 271500)

眶内占位性病变,病种繁多,临床有时难以确诊定性,大多需结合CT检查明确诊断,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确诊的30例病例,对其CT表现加以探讨,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复习。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6~70岁,平均37岁不等。右眼病变17例,左眼13例,双眼同时发病3例。其中眶内肿瘤5例,眶内炎症9例,血管性疾病5例,甲状腺相关眼病5例,眼眶外伤与异物6例。常见症状有突眼、眼胀疼、头疼、眼睑水肿、视力减退或丧失、流泪、外伤史等。

1.2检查方法 应用GE公司产CT/e扫描机,120 kv,250 mA,层厚3~5 mm,必要时行2 mm加扫,部分病例行强化扫描,扫描范围为眶上缘至眶下缘,扫描基线与听眶线平行,多为轴位扫描,必要性加做冠状位扫描或行MPR重建。

2 结果与讨论

2.1眶内占位性病变的分型 根据病变性质可分为眶内肿瘤、眶内炎症、血管性疾病、甲状腺相关眼病及外伤与异物等五种类型。

2.2眶内占位性病变的常见CT征象 常见CT征象有突眼、视神经增粗变及肿块、眼外肌增粗、眶腔扩大、眶上静脉增粗、球后脂肪垫的增厚、骨破坏、骨缺失、骨折等。

2.3眶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

眶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有突眼、眼胀疼、头疼、眼睑水肿、视力减退或丧失、流泪、外伤史等。因大多无特异性,所以往往需结合CT检查来明确诊断。

2.4眶内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

眶内肿瘤性病变 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如海绵状血管瘤、视神经脑膜瘤、神经鞘瘤等。因肿瘤大多生长较慢,易造成眶内压力增高,CT上显示眶腔扩大。CT上肿瘤密度较均匀,较高或略高密度,边缘大多较光滑,边界较清楚。恶性肿瘤其共同特点是:肿瘤大多呈侵袭性,浸润性生长,CT上见肿瘤边缘不光滑,边界不清楚,密度不均匀,常见邻近骨质如鼻窦的受压破坏,有时向鼻窦、颅内、颞窝等处扩展,但也有一些眶内恶性肿瘤CT征象与良性肿瘤类似,如显示为边界清楚、光滑、密度均质、无明显骨质破坏等,常见的有淋巴瘤、泪腺腺样囊腺癌等,应注意结合临床进行鉴别。

海绵状血管瘤 生长缓慢,肿瘤有包膜,边缘光滑,轻度分叶,视神经和眼外肌很少受累,CT上呈圆形、类圆形肿块,明显均匀强化。

视神经脑膜瘤 CT上表现为视神经的局限性增粗伴偏心性肿块,具备典型的“套袖征”和“车轨征”,车轨征为视神经脑膜瘤的特征性表现,但不是特异性征象卢。继发于颅内其它部位的脑膜瘤,常伴有眶裂增宽或视神经管的扩大[1]。

视神经鞘瘤 好发于眼眶的上限,生长缓慢,主要征状是突眼和视力模糊,可显著强化。

表皮样囊肿 CT上呈边界较轻的低密度肿块,基本为脂肪密度,囊壁可见强化,极具特征性。

视神经胶质瘤 比较少见,大多发生于20岁之前,其CT征象取决于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沿视神经生长,呈密度较均匀的肿块,轻至中度强化,其典型征象是肿瘤和视神经不可分。

泪腺恶性肿瘤 CT表现为泪腺区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可有钙化,常见邻近骨质的破坏,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横纹肌肉瘤 其CT特点是病变范围广,边界不清,密度不均,明显强化。

淋巴瘤 其CT特点是可位于眶内,也可位于眶外,表现为环绕视神经不对称分布,境界多较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平扫及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密度均匀一致,有时与炎性假瘤难以鉴别,需结合病理检查。

转移瘤 可发生于眼球、眼眶、球后和视神经等部位,转移瘤形态通常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另外,鼻窦及蝶骨脊及鞍旁的肿瘤也可侵及眼眶,CT上有明确的表现。

视网膜母细胞瘤 最常见于儿童,CT上表现为眼球后部局限性高密度肿块,有不同程度的钙化,肿瘤有时沿视神经延伸,显示为视神经增粗。

脉络膜黑色素瘤 常见于成年人,CT上表现为眼环的局限性增厚,可形成肿块突向球内或球外,较具特征性。

眶内炎症性病变 眶内炎症亦是造成突眼的主要原因之一,分为非特异性炎症即炎性假瘤和眶内感染两种情况。炎性假瘤分为弥漫型和肿块型两种。弥漫型CT上表现为眼环增厚、眼外肌和视神经增粗、泪腺增大,有时表现为整个眼眶内弥漫性密度增高,眶内正常结构被掩盖显示不清。肿块型则表现为眼外肌或视神经或泪腺上局限性的软组织肿块,需要指出的是炎性假瘤造成的眼外肌增粗一般是肌腹和肌腱同时增粗,以上直肌和内直肌最易受累。眶内感染多表现为眼眶蜂窝织炎,常见病因为邻近组织的感染引起,如鼻窦炎、眶部外伤或眶周颜面部皮肤感染等。CT表现一般不具特征性。可见眶内正常结构界限不清或消失,眼睑软组织肿胀,眼球壁增厚,眼外肌增粗,球后脂肪密度增高[2]。

2.5血管性疾病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临床呈波动性突眼。CT表现为眼上静脉扩张,可见明显强化。

血管畸形 最常见的是静脉性血管畸形,也称静脉性血管瘤,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形状不规则的高密度病变,有时其内可见静脉石。

静脉曲张 CT上有时可无发现,压颈试验时可出现不规则高密度肿块,并明显强化,可见静脉石。

甲状腺相关眼病 又称Grave病,CT表现为眼外肌增粗肥大,眼球突出,视神经增粗,球后脂肪垫增厚等。其中眼外肌增厚最常见,呈肌腹的梭形增厚,而肌腱不增厚,边界清晰。以下直肌最易受累。应当指出,轴位扫描时,下直肌肥厚有时易误诊为肿瘤病变,此时应作冠状位扫描鉴别。

眼眶外伤与异物 眼眶内结构清晰,眶内又有脂肪存在,再加上CT可作轴位、冠状位扫描,还可进行MPR重建,对眶内的异物及骨折、出血、眼球及眼环眼外肌的损伤都一目了然,极具特征性。(见图1-8)

图1 双眶内炎性假瘤,双外直肌增粗,肌腹、肌腱同时增粗,双侧突眼。

图2 与图①同一病例,双侧视神经增粗

图3 甲状腺眼病,左内直肌增粗,突眼

图4 左眼淋巴瘤,冠位左内直肌增粗,呈密度均匀肿块

图5 左眶血管瘤,呈密度均匀肿块,突眼

图6 左眶内占位,恶性肿瘤,侵及左额窦

图7 左鼻泪管炎症

图8 与图⑦同一病例,炎症致鼻泪管扩张

2.6眶内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价值

眼眶的解剖结构清晰,眶内有脂肪存在,加上CT的多平面扫描和重建技术,另外,也可进行强化扫描,对眶内肿瘤性、炎症性、血管性、甲状腺相关性、外伤与异物等病变大都能作出明确的诊断。CT对眶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极大,目前已成为眶内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检查方法。

[1] 李吉臣等,眶内脑膜瘤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8):1025-1027

[2] 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1.

猜你喜欢
直肌占位性眼眶
两种术式对小儿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影响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对比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眼眶病多学科协同诊疗》新书发布
腹直肌分离CT表现1例
想要醒得快?早起揉揉眼眶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直肌返折术治疗水平斜视60例临床研究
肾脏占位性病变CT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