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软骨结节的多层螺旋CT分型及临床意义*

2010-01-25 00:38郭爱军王进述张显忠马得廷
关键词:骨块后缘前缘

郭爱军 王进述 张显忠 马得廷

(1 泰山医学院附属泰山医院医学影像部,山东 泰安 271000;2 泰山医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腰椎椎体内软骨结节,在临床上多见,CT是检查该病的常用手段,根据临床症状及其CT表现不同,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同。运用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此病的评价国内尚未见详细报道,本文旨在运用MSCT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评价腰椎软骨结节的CT表现及分型,探讨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2006年8月至2008年9月间患者85例,均经MSCT检查诊断为腰椎软骨结节,其中男49 例,女36 例,年龄16~58岁,中位年龄36岁。主要临床表现:82例有腰痛,双下肢无力、麻木54例,间歇性跛行21例。主要体征为下腰椎叩痛65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57例,小腿肌力减退23例,膝反射减弱36例。全部病例均无明确的外伤史。病程1 月~3 年。

1.2检查设备及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使用德国西门子Sensation16多层螺旋CT机进行常规腰椎容积扫描,采集层厚5 mm,扫描范围T12-S2。扫描结束后将所有受检者的原始图像进行低对比(Kernel=B20S smooth,Window=spine)薄层(层厚=0.75mm)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分别导入CT3D工作站,运用多平面重组技术进行重组。

1.3重组方法及评价

横轴位采用平行MPR技术:即运用多向调整MPR技术在矢状位上定位作平行于椎间盘前后轴或椎间隙的MPR。矢状位采用MPR或CPR技术:即运用多向调整MPR技术在冠状位上定位作垂直于椎间盘或椎间隙的MPR或CPR。重组层厚3mm,间隔2mm。获得的重组图像由两位高年资CT诊断医师一起进行评价。

2 结 果

2.1发病部位

85例中属于中央型者46例(共70个结节),单发36例,多发10例(34个结节)。其中位于L4椎体上缘8个、L4椎体下缘6个、L5椎体上缘34个、S1椎体上缘12个,其余部位10个。椎体前缘型者15例,均单发,其中位于L4椎体后上缘9个,L3、L5椎体前上缘各3个。椎体后缘型者24例,均单发,其中位于L5椎体后上缘4个,L5椎体后下缘12个,S1椎体后上缘8个。软骨结节大小不一,从2mm至2cm不等。

2.2局限性骨缺损

椎体上或下缘局限性骨缺损,范围大小不一,缺损区边缘均有不同程度的硬化带(图1、2)。缺损区内充填软组织密度物,其密度与椎间盘相似,CT值65~93HU。

2.3继发改变

椎体前缘型本组5例,相应前缘均伴发骨质增生(图3、4)。椎体后缘型24例均见椎后骨块,呈竖向位于椎体缺损区后方并不同程度突入椎管内,骨块形态在轴位MPR图像上呈弧状14例、条状10例。骨块完全游离8个,部分与椎体相连16个,为一侧与椎体后缘相延续。椎后骨块突入椎管导致椎管狭窄18例,硬膜囊或神经根均有不同程度受压。缺损的后壁与椎后骨块大小及形态相吻合(图5、6)。

2.4手术病理

本组椎体后缘型24例中1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均可见椎间盘突出,椎后骨块完全与椎体分离8例,椎后骨块均与椎间盘组织不连。椎体缺损区内的组织经病理证实为髓核组织。

图1、2 腰椎多发椎体中央型软骨结节

图3、4 椎体前缘型软骨结节(L4)伴骨质增生、积气

图5、6 椎体后缘型软骨结节(L4)并椎体后缘离断、椎管狭窄

3 讨 论

3.1腰椎软骨结节的分型与发生机理

椎体内软骨结节,系椎间盘组织经破裂的软骨终板疝入椎体松质骨内而形成,多数形成于青少年时期。国内曹来宾等[1]认为:在青少年时期,脆弱性较高的椎体终板在各种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髓核的膨胀性压力使椎间盘组织经裂隙,人椎体与骨突之间的薄弱区,并逐渐扩大,形成边缘性软骨结节,骨突环后段则被挤向后方,并继续骨化直至骨骼发育成熟,构成软骨结节的后壁。软骨结节的成分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根据CT表现可将腰椎软骨结节分为椎体中央型、椎体前缘型和椎体后缘型三种类型。笔者将发生于椎体中央部的软骨结节称为椎体中央型软骨结节,而将软骨结节位于椎体前部和椎体后部的软骨结节分别称之为椎体前缘型软骨结节和椎体后缘型软骨结节。

椎体后缘型软骨结节即LPMN,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边缘性软骨结节系突出的髓核位于椎体后缘。本组资料证明椎体后缘后翘或游离骨块的大小形态与骨质缺损的后壁相吻合,而并非与整个骨质缺损区相吻合,说明椎体后方骨块系源于软骨结节的骨性后壁,骨质缺损内系椎间盘组织密度并与椎间盘相连续。笔者认为突出的椎间盘应是软骨结节的一部分,并非一般单纯椎间盘突出,而椎体后缘离断应是椎体后缘型软骨结节的继发性改变[2]。其发展过程经推断大致如下:椎体后缘型软骨结节形成后或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结节后壁相对薄弱可使后壁后移、分离,造成髓核或软骨结节后突的阻力降低,从而促进了软骨结节向后突出,反过来后突的软骨结节又会挤压骨块后移[3]。本组继发椎体后缘离断24例,临床症状较典型,其中18例经手术治疗证实。

椎体前缘型软骨结节的发生机制与椎体后缘型软骨结节类似,不伴有椎缘骨块,但常伴发椎体前缘骨质增生,也说明软骨结节的形成系慢性进行性过程,本组15例均见相应椎体前缘骨质增生改变。但椎缘骨是否为椎体前缘型软骨结节的特殊表现尚需进一步探讨。

3.2腰椎软骨结节的MSCT表现

中央型软骨结节多位于椎体中后1/3交界处,常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在矢状位或冠状位MPR图像上均可主观地显示骨质缺损其区,位于椎体上下缘,可单发、多发或呈对吻状,周边骨质硬化形成硬化带,边缘清晰锐利。骨质缺损内的CT值与椎间盘的密度一致,说明缺损区系突出的椎间盘组织。

椎体前缘型软骨结节的CT表现为腰椎椎体前缘部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缺损,密度与椎间盘相似,周围多有不规则硬化,相应骨质缺损前缘即椎体前缘伴发骨质增生,9例伴有积气,均位于边缘部。本组15例经矢状位重组可直观显示。

LPMN的CT表现为腰椎椎体后缘部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缺损,密度与椎间盘相似,周围多有不规则硬化,骨质缺损后可见条形或弧形骨块突出椎体边缘,矢状位重组图像显示明确。椎体后缘型软骨结节常继发椎体后缘离断,在轴位图像上椎体后缘骨块呈弧形或弓状突向椎管并逐渐向后延伸,骨块两端或一端仍可与椎体相连,或两端均与椎体分离[2]。在矢状位图像上椎体后缘骨块呈条状向后翘起移位,或与椎体分离呈条状或不规则形,但游离骨块的大小形态与缺损的结节后壁相吻合,本组中有18例因椎体后方骨块造成椎管狭窄。

3.3鉴别诊断

主要与LPMN进行鉴别。(1)后纵韧带钙化:多在椎间隙后缘正中,呈条块状或不规则骨性致密影,骨块与椎体后缘有一透光带,可在多个层面显示。(2) 椎间盘突脱出伴钙化:钙化位于突出椎间盘后缘。(3)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密度较高与椎体后缘相连,呈条块状、不规则骨刺、骨桥及骨嵴硬化。(4)椎体后缘撕脱性骨折:有明确外伤史,后缘可见骨质缺损区,骨碎片可游离于椎管内。MSCT能清楚显示骨折端的锐利边缘。

3.4MSCT对腰椎软骨结节的诊断优势及临床意义

典型腰椎软骨结节在X射线片上较容易发现,但对椎体后缘离断的发现不到50%[4],而CT尤其是MSCT具有各向同性,可任意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斜位或曲面重组成像,重组图像与直接扫描取得的图像无任何差别,其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均比普通CT明显提高,这对清晰显示软骨结节、椎体后缘离断、指导临床治疗和手术具有重要价值。中央型软骨结节在临床上无重大意义,一般无需特殊处理。LPMN常合并椎间盘突出、继发椎管狭窄和椎体后缘离断,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是需要手术治疗的重要CT征象。多平面重组图像可明确显示结节后壁的厚度和硬化程度;椎后缘骨质后翘后移程度、大小形态及是否游离和椎管的狭窄程度;结节向后突出程度以及对硬膜囊的受压情况。以上这些信息对临床治疗方案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2]。

[1] 曹来宾,詹阿来,曹庆选,等. 腰椎后软骨结节的影像学研究(附36例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 26(3): 240.

[2] 孔庆奎,吴珂,崔群生,等. 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J].中华骨科杂志,2002, 22(1): 14-16.

[3] 韩武师,马德东,田本祥,等.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9): 1015-1017.

[4] 陈仲强,党耕田,张凤山.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6):750-752.

猜你喜欢
骨块后缘前缘
关键骨块技术联合解剖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23例
一种飞机尾翼前缘除冰套安装方式
可吸收缝线结合Nice结在长骨干骨折游离骨块中的应用
机翼后缘连续变弯度对客机气动特性影响
柔性后缘可变形机翼气动特性分析
TNF-α和PGP9.5在椎体后缘离断症软骨终板的表达及意义
深水沉积研究进展及前缘问题
前缘
腰椎附件结构性骨块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