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香
(山东科技大学校医院,山东 青岛 266510)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脑血管偏瘫患者的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最大程度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脑血管病发生后只要不影响抢救马上就可行康复治疗,如保持良肢位,体位变换避免患侧肢体受压,适宜的肢体被动活动等[1]。
1.1良肢位的摆放 首选患侧卧位,其次选择健侧卧位、仰卧位。头部置枕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伸展,前臂旋后,髋、膝伸展或微屈,踝关节保持直角位置,防止腿外旋,此卧位为过渡性体位,时间要短。因该卧位受颈牵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增强,易引起肢体肌痉挛模式的形成。体位应每1~2小时变换1次,经常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更好地预防肌痉挛的出现。
1.2肢体关节被动运动 被动运动主要用于患肢各关节,从肢体近端到肢体远端的顺序进行,如上肢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后旋、腕背伸、手指伸展、下肢伸髋、屈膝、伸膝、踝背伸等被动活动,活动幅度由小到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依关节的功能确定活动方向,依病情确定活动幅度和频度,循序渐进,同时鼓励患者进行健侧肢体主动运动以增强肌力,活动以不引起患者疲劳为宜。
1.3桥式运动 为患者站立、行走做准备。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足踏床,缓慢抬起臀部,维持一段时间后缓慢放下,在患者较容易地完成双桥式运动后,让患者悬空健腿,患腿屈曲,足踏床抬臀,发病后1周[2]即可进行训练。
1.4起坐训练 患者首先侧移至床边,用健足推动患足,将小腿移至床缘外,坐位时应保持患者躯干的直立,可用大枕垫于身后,髋关节屈曲90°,双上肢置于移动桌上,防止躯干后仰,肘和前臂下方垫软枕以防肘部受压。
1.5步行训练 扶持站立位下患者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练习,患腿负重,健腿向前、向后移动,并进一步训练患腿的平衡,扶持步行或平衡杠内步行至徒手步行。
1.6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训练患者穿脱衣服、进食、洗漱、如厕等,训练运用健侧肢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因健侧肢体活动时对患者的全面康复会产生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其自信心,通过剪贴、向两侧摆放物品等活动改善肢体精细运动协调及平衡能力。
脑血管病患者起病急,病人与家属对突如其来的肢体功能障碍造成的生活不能自理,社会功能减退角色的转换等难以接受,表现心情紧张、悲观失望、精神抑郁、情绪消沉[1],加之偏瘫病人多伴有失语,病人不能表述自己的想法,很容易产生恐惧及焦虑心理,有时急躁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所以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护士从接诊到整个护理治疗过程中,应主动热情面带笑容,耐心倾听患者与陪人的叙述;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态度,消除患者的陌生感 ;用关注的眼神, 增添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端庄的仪表,沉着的举止消除病人的恐惧、焦虑心理; 用适宜的抚摸动作增进护患情感交流;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争取早日康复。
脑血管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瘫肢功能恢复的程度,康复护理是根据康复医学神经重组的原理,早期科学的、全面的对偏瘫患者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专科护理,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及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可极大地帮助和加快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促进神经侧肢循环或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功能代偿及功能的重组[3]。特别是1个月内介入康复治疗,能有效地减少功能障碍的发生[4]。急性期保持肢体处于良肢位和被动运动,以加强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恢复期进行起坐、步行等功能的锻炼,从而改善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有效地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
[1] 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57-301.
[2] 刁丽华 脑病变患者康复的研究及护理及进展中华护理杂志[J].2000,35(3):177.
[3] 陈冬梅,孙 玲,何喜春.早期系统化康复治疗及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6):552.
[4] 张淑云,张通.不同病程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4(9):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