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炬
评选初衷
1979年3月,我从中央广播文工团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当音乐编辑。最初的工作是处理听众来信,我接手的第一个节目是负责听众点播的“中国音乐信箱”,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这个节目的制作很简单,基本上是“下面播送某某节目,是某地的某某听众点播的”,有时还要加一点简要的节目介绍。由于能听到自己喜欢的节目,听众来信点播量还是很大,我的办公桌上永远都塞满了听众来信。
大约在1979年12月,中央电台听众工作部做了一个听众调查,显示《中国音乐信箱》是收听率很高的一个节目,同时对点播率较高的歌曲也做了一个调查统计。文艺部副主任康普是位老广播,她敏锐地捕捉到在群众中蕴藏着的那种热情。在一次组里的编辑会上,她问我们能不能通过一种方式,把群众的呼声反映出来?我想,如果在《中国音乐信箱》里搞一个听众评选,会不会更集中反映出群众的意向?很快,中国音乐组组长张定珠和副组长王惊涛与我共同搞了一个评选方案,报到台里。
当时在康普副主任指导下搞的评选方案还是很“解放思想”的,其基本原则是:从197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创作歌曲中,评选出10首最受欢迎的歌曲,以听众的投票多少来评选,我们甚至提出要给获奖歌曲发奖金,还申请2万元评选经费。评选名称最初叫“优秀广播歌曲”,但后来由于评选结果引发争议,才决定用“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
12月20日,评选活动报告获得台里批准,评选活动也升格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但没有批下经费。几天后,中国音乐家协会《歌曲》编辑部的舒小模(作曲家)得知此事,随即建议由《歌曲》编辑部出资5000元协助举办这次评选活动,经费主要用于统计选票的劳务。于是《歌曲》编辑部成为联合举办单位之一。评出15首也是应《歌曲》编辑部的要求,好像是因为制作活页歌篇印张排版所需。
从1979年12月23日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中国音乐信箱》等节目上发布评选消息,并在《广播节目报》《歌曲》杂志和《电视节目报》3处同时刊登选票。选票是一张大节目单,是根据中央电台最近的听众点播情况,选出70余首较受欢迎的歌曲作为待选曲目,听众也可以自填曲目。评选时间从1979年12月23日开始至1980年1月23日,历时一个月。年底前,王惊涛和我主要忙于制作从15分钟、20分钟、30分钟、45分钟到60分钟等各种规格的待选歌曲节目。
25万张选票
从1980年1月3日收到第一批选票,到1月24日投票截止,“十五首”的评选过程只有短短20天的时间,收到了25万封来信投票。当时报道说22万张,是没有将《歌曲》编辑部最后一天送来的3万张选票统计在内。
开始还只有几百封投票,到了1月11日,一天就收到6600封投票信,我估计“大概算高潮了”。没想到12日就达到10000多封来信,15日又收到25000多封信,到了1月16日,“早上用麻袋背了两次来信,突破30000封,总数已达到104700封”。王惊涛赶紧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警卫部队联系,请部队协助统计。《歌曲》杂志方面则由从部队转业的冯世全负责,联系他的老部队北京卫戍区部队,“几个团,拆了近一个礼拜”。作曲家钟立民也是《歌曲》杂志的编辑,对读者的热情他记忆深刻:“那时没有电话,不能发短信或上网,25万张票全是一封封信寄来的。第一天邮局通知我们去拿信,就扛回来7大麻袋的信。我们以为这已经够多了,没想到第二天来了14麻袋。”
《歌曲》杂志同时发布了要出售入选歌曲歌篇的消息,歌篇是刊印入选歌曲的彩色折页,售价2角一份。于是很多来信里除了选票外还夹着“皱巴巴的毛票”。编辑部的冯世全和陈晓光(词作家,后任文化部副部长)每天到部队去送信拆信,再取回战士们已经统计好的票和钱。根据《歌曲》编辑部舒小模的回忆,听众的订购总额达到39.8万元,歌片销量超过200万份。前来索要歌篇的还有国外华侨。一位英国华侨寄来的英镑远远高于2角人民币,因此杂志编辑部特意为他寄了一本英汉字典。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中外两个音乐组加上戏曲组、曲艺组和文学组更是全体动员,加上警卫团战士的帮助,听众投票很快就统计出来了。
获奖名单起风云
结果出来了,入选的15首几乎全是抒情歌曲,这一评选结果让主办者始料不及,也引发了后面的争议。
1月21日晚,我和王惊涛开始统计选票。到22日清晨,经过一整夜的统计,结果出来了。根据我保留下来的统计底稿,超过10万票的有6首,前15首为:
1《妹妹找哥泪花流》142,381票
2《祝酒歌》140,020万票
3《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133,566万票
4《再见吧,妈妈》124,226票
5《泉水叮咚晌》117,757票
6《边疆的泉水清又纯》102,312票
7《心上人啊,快给我力量》93,610票
8《大海一样的深情》91,397票
9《青春啊,青春》83,969票
10《洁白羽毛寄深情》79,294票
11《太阳岛上》74,985票
12《绒花》65,818票
13《我们的明天比蜜甜》63,805票
14《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63,020票
15《永远和你在一起》58028票
第16至20首为:《周总理,你在哪里》38645票;《红杉树》34,338票;《西沙,我可爱的家乡》33,156票;《草原之夜》32,561票;《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32,224票。
以上数据是1980年1月22日统计的票数,30年来这还是第一次公布。
根据当时选票上的身份调查显示,青年人占投票人数的70%以上。从来信地址看,城市青年占了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只占了7‰很显然,支持抒情歌曲的最大力量来自年轻人,得票率最高的占投票总数的57.2%。
这一天下午,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音乐家协会、《歌曲》编辑部和总政歌舞团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和领导在中央电台文艺部二楼审听室开会,由康普向各位专家介绍评选情况和当选歌曲名单。
王惊涛按照得票顺序,将入选的15首歌曲一首一首放给大家听。会议室气氛很严肃,15首抒情歌曲集中在一起播放,那个抒情的气氛与1980年早春的严寒还是有些不协调。
专家们开始发表意见,对本次评选大多数是肯定的,也有为数不少的人提出做一些调整,例如,有人提出是否选20首,这样《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和《周总理,你在哪里》就都选上了。马上有人反对,《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不能排在最后,要选必
须排到第一。选20首的提议遭到《歌曲》编辑部的坚决反对,20首歌篇要浪费印张,而当时纸张极为匮乏。正在激烈争论时,站在大录音机那里放歌的王惊涛,用浑厚的男低音对我说“这是强奸民意!”
王惊涛的话虽然是对我说的,但整个会议室还是能清晰地听到。会议室里立刻变得静悄悄的,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时隔30年了,那个尴尬的场景仍记忆犹新。我不敢断定,这句话是否起了作用,但至少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当时还是有“威力”的。平衡名单的事不了了之,最后决定还是报给中央广播事业局批准。
2月8日(距春节还有6天)上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歌曲》编辑部在文艺部二楼审听室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主要是词曲作家,记得有时乐蒙(《歌曲》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施光南(已故作曲家、后出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光羲、吕远、王酩、陈克正、张乃诚、凯传等人,艺术家们基本上是肯定评选活动的积极性,也肯定了入选歌曲的艺术价值。
据后来的媒体报道,评选活动最终获得时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张香山的支持,他表示“就按群众的意见来”,15首获奖歌曲才如实公布。
评选结果好像是在1980年2月16日(正月初一)早上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公布的,这个早上6点半的新闻节目,在当时就是发布新闻的绝对权威。
当天晚上,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歌曲》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获奖音乐会”在首都体育馆举行。我观看了那场演出,没有夸张华丽的舞美灯光,也没有大乐队伴奏和似是而非的伴舞,更没有假唱。场内极为热烈,场外一票难求。
“每首歌都引来潮水般的掌声,12000人的首都体育馆挤得满满当当,观众拍红了巴掌”。
李光羲、李谷一、于淑珍、李双江、卞小贞、殷秀梅、郑绪岚等歌唱家真情奉献。记得郑绪岚的《太阳岛上》还是作曲家王立平亲自弹奏一架带踏板的电子琴做伴奏。
据说,这场演出也开创了在体育馆举行歌唱音乐会的先河。
评选之后
评选结束了,争论却仍持续了一段时间。2月20日《人民日报》第5版刊登了一篇署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的文章,大标题是《歌唱人民的心声》,副题是《写在“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之后》,文章附注还全文公布了获奖歌曲和作者名单。大概正是《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终止了公开的批评和指责。当然,作为一种平衡,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在1980年底还举办了一次“优秀群众歌曲评奖”,评出了31首“以革命的、前进的、健康的歌声鼓舞广大群众”的新作品,《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和《新的长征,新的战斗》等作品获奖,15首广播歌曲中的《祝酒歌》《再见吧,妈妈》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也入选。
这是我国听众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投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具有相当积极的历史意义。我作为评选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目睹了中国音乐界的一步步开放,这次歌曲评选,是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回过头来想一想,并非群众真的认为抒情歌曲就一定比其他的好,而是一次对十年文化禁锢的反抗。“15首”选出来之后,连一些老编辑看了都啧啧称奇“群众怎么都这么集中听这些歌?”但选票又是千真万确的。那个年代,好听的歌曲一夜间就能走红,可以看出来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迫切需求。虽然经历了政治的高压年代,时代的大风浪还是扼杀不了这种需求,只要一有机会,这种意愿肯定会表现出来,火山肯定会爆发。这一切,为1980年初的“15首”评选铺垫了一个最佳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