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运用期待效应例谈

2010-01-18 06:01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课堂效率

张 挥

摘要:“期待”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行为,其心理特征表现为对结果的关心,其直接的心理反应就是产生持续的注意,形成“期待效应”。教学过程正是一种高级的心智活动,心理行为贯穿始终。尝试利用“期待效应”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期待效应;课堂心理;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113-02

“期待”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行为,其心理特征表现为对结果的关心,其直接的心理反应就是产生持续的注意,形成“期待效应”。因此,影视曲艺常常利用它来吸引观(听)众:评书、连续剧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相声、戏曲的“关子”、“包袱”往往令人“欲罢不能”。而教学过程正是一种高级的心智活动,心理行为贯穿始终。当我们在课堂上苦于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时,不妨尝试利用“期待效应”收拾散心,提高效率。

具体来说,一个运用“期待效应”进行教学的典型的、完整的过程,如果作一番分解的话,大体可以由三个环节构成:

一、期待的预置

先设置一个问题,布下一道悬念,为期待的产生创设条件。期待的预置要做到轻松、自然、机巧。在这方面,教学技法纯熟的老师甚至可以做到以“无声”胜“有声”,得“呼之欲出”、“神来”之趣。一位化学教师走进教室,不着一语,任凭学生在下面干什么,只管拿出烧瓶,把里面的溶液左拼右并,调成一种液体。接着他用手指伸进去沾上液体,随后把另一只手指放进嘴里吮吸起来,脸上装着露出满意的神情。没有留神的学生不知是“计”,跟着老师学做,纷纷把沾了液体的手指放进嘴里。结果可想而知,顷刻个个呲牙咧嘴。原来液体并不是想象中的美味而是难耐死了。接下来就是学生疑惑了:为什么老师吮起来“味道好极了”,而我们却苦不堪言?对比结果形成疑惑,“期待”就产生了。这个“期待预置”设计得奇巧、自然,令人玩味。学生不知不觉中便落入教师设置好的“圈套”中,一下引起注意和兴趣。这就为下面这位化学教师以此晓喻学生上课注意力要集中、观察要细心提供了“回味无穷”的注脚。并且以化学教师特有的方式给了学生一个“无声”的教训。一位语文老师讲朱光潜的《咬文嚼字》,设计了一个通过给文章拟副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训练的活动。为了激励学生的积极响应,布下这么一个“期待”,他幽默地对学生说:你们的标题如果拟得好的话,我将把你们拟的副标题发表到,……说到这,老师故意停顿了下来,卖了个“关子”,静默半刻,引得学生个个透出期待的眼神,这时他才慢条斯理拖着腔调说——“黑板上”。一下博得个满堂哄笑。然后这位老师又顺势接着在正标题的下面写了一个破折号,转过身。用手指着破折号的后面对同学们说:“我在这里虚席以待!”结果又是一哂。巧置期待,整个课堂好不快活!

利用课堂情境,抓住机会,引出话题。也是“期待预置”的良方。一位语文老师上课,刚进门就见教室里闹嚷嚷的。原来学生们昨天晚上观看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早就议论起这部影片。学生对电影里面让人物“陈老爷”只出现背影始终不露正脸议论纷纷,争论激烈。这位老师并不恼,而是把这个场景记在心里。一上课,老师就问:“刚才大家议论《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那个陈老爷始终不把正脸朝向观众,用的都是远镜头,同学们说,这是导演的疏忽呢,还是有意的处理?”学生齐口回答是有意的。老师便接着问:“既然是有意的,这种方法有什么效果?我们在学小说的时候,接触过这种类似的艺术处理方法吗?在哪篇课文里?”学生答不上,这下课堂一下就安静下来了。并且急于了解结果,“期待”也就暗生了。

二、期待的持续

问题设置好了后,产生了期待,还要让它成为一种持续的状态。持续的期待产生持续的注意。有了持续的注意就能充分地吸引学生,落实上课内容。这里,持续实际就是把疑问搁置。这个过程是:期待产生一期待搁置一期待持续。教师先不急于解答,而是把问题悬搁起来,提问启发,诱导分析,铺垫交待,托言寓意。在学生以“期待”延续注意的同时,完成讲课内容。上面谈到的语文老师利用学生争论电影创下“期待”后,也是先不急于解答,而是“悬疑”。继续慢慢讲课,刚好讲鲁迅小说《药》,当讲到“茶馆谈药”这一节时,老师轻启学生:“茶馆里的谈客们姓甚名谁?作者为什么不给茶馆里的谈客们安上名字?”学生恍然大悟了,立刻联想到刚才议论的电影的处理方法。药》中的谈客,“花白胡子”、“驮背五少爷”等都是有“形”无名,缘一理,与电影用的都是“省略”手法。有意的省略,省略不必要的交待,便能真正强化和突出主旨。鲁迅笔下人物的名字在这里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勾画出了他们的精神形态和类型。老师结合课文分析这过程,持续了期待,又收到“一石双鸟”的效果。

三、期待的揭示

期待的揭示一般要做到言简意赅,延展提升,深化印象;收束要水到渠成,点到为止;收效上要豁然开朗,余音绕梁。开头举的化学教师讲课的例子中,教师故意把几种味道难耐的化学药液混合在一起,使粗心的学生“尝”了后经久不忘,就能起到加强印象的作用。著名数学家罗素有一次给他的学生们出了一道“1+1等于几”的算术题,济济一堂的高材生们面面相觑,无人回答。只见罗素拿起粉笔用力在题目的后面写了一个大大的“2”字,然后就大声说道:“1+1=2,这是真理,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犹豫和顾忌的呢?这段揭示,寄意深刻,富有哲理,相信学生是会终生难忘的。

以上实例说明。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出有效的途径,利用心理规律引导和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行为和思维品质,无疑对教学是会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陈春霞,浅谈教育机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2)

[2]屠亚斐,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2)

责任编辑:曙光

猜你喜欢
课堂效率
浅析如何提高技工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怎样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方式方法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