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涛
摘要:“阴阳辨证”是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本文较深入地分析了“阴阳辨证”理论的优缺点,并依托太极拳的训练理念和方法,首次提出了针对短跑训练的建议和设想。研究表明:对于复杂的人体运动系统,传统的“阴阳辨证”理论对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阴阳辨证;太极拳;短跑;运动训练
中图分类号:B221;C,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82{2010}05—0091—06
整体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一个最显著的特证。古代中国人习惯于从整体方面认识事物,把人、自然和社会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以主客体统一为基础,把世界看作是由两种对立的事物(即阴阳)构成的统一体,并由这两种对立的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生发展。英人李约瑟曾指出:“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哲学。”中国传统体育运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亦深受这一思维方式的影响,形成了整体思维方式的特征。但是,现在很多人认为,仿佛只有“因果”才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有力杠杆,而“阴阳”则只能导致迷信。其实,这种看法是一种偏见。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思维结构”,无论“因果”还是“阴阳”,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它具有真理或科学意义,而一旦超出了特定的阈限,则都有可能将真理发展成谬误。
一、传统阴阳辨证的相关理论与应用
阴阳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在古代哲学体系中,阴阳是被看作道的具体化,是生一(太极)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二个对立面,所以有“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说法。在太极分化阴阳(称为太阴、太阳)的基础上,其“阴”中又分出阴阳,其“阳”中也分出阴阳,分出的阴阳再各分阴阳,这样层出不穷地分化下去,宇宙万物的特性也就处于掌握之中了。以中国古代儒、道思想为例,从宏观上讲,儒家注重人格的力量,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则注重自然的法则,主张“随遇而安”、“道法自然”。儒家强调积极进取,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道家则强调消极退让,主张“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儒家富有阳刚之气,主张“士不可不弘毅”;道家则富有阴柔之韵,主张“知其雄,守其雌”,“柔弱胜刚强”。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即是一个阴阳结构。不仅如此,从微观上讲,儒、道各家的思想,自身也在保持着一种阴阳平衡的内部关系。
受道家思想影响,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观点充分体现在太极拳的运动之中,并成为太极拳技击的根本宗旨。太极拳以其集养生、技击、悟道为一体的独特方式,全面地实践了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阴阳相生,天人一体”是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以“柔胜刚、弱胜强”、“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退守策略求“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无敌境界,是太极拳技击指导原则对道家哲学素朴辩证法的具体印证,而“无为无不为”、“致虚极而守静笃”,既是道家哲学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最高追求,也是太极拳功夫修炼的最高境界。因此说,太极拳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拳术与道家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实践。
二、阴阳辨证理论的主要问题
现在很多人提起“阴阳”,常常会归因于某种后起的学术流派,会联想起一些巫术、迷信的东西,其实这类归因和联想都只是停留在极为表面的层次上。在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过程中,“阴阳”学说的确与阴阳五行学家的宣传与推广有关。但是,如果能够透过现象而看本质,就应该看到,“阴阳”的现实基础,远比阴阳五行学派的存在更为深远;“阴阳”的学术价值,远比占卜、算卦之类的行为更加深刻。诚然,传统的阴阳互辨理论并不符合我们今天谈到的科学定义,很多体育科研工作者对其不屑一顾,认为他们总是把“意、气、物质、精神、力量、速度”等概念混为一谈,那根本就不是科学。但退一步讲,阴阳辨证理论既便是非科学,也不乏其价值的存在,这种价值可以为我们当今体育科学研究所利用和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得益于自伽利略以来的自然科学家开创的全新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从相互联系着的自然界中抽取出来,分别单独地加以考察,通过观察和归纳得到一个个特殊的经验事实。在此基础上应用数学的方法,将观察得来的特殊事实逐步抽象和概括为普遍的规律。有了普遍的规律后,就可以预见一些未曾经验的事实。运用这样的方法,自然科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阴阳辨证”的研究方式最主要的问题是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定义,很难进入突出实证性的现代科学形态。再者,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衍生过程中,“阴阳”观念的运用也确实导致了大量封建迷信的东西。由于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一直未对“阴阳”的适用范围作出明确的和科学的限定,而是把它当成一种百病皆医的万宝囊,所以才牵强附会出许多迷信和谬误,以致于使人们对“阴阳”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怀疑,这也便是现代人普遍重“因果”而轻“阴阳”的原因所在。
三、“阴阳辨证”的思维方式分析
很多人认为只有“因果”才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有力杠杆,而“阴阳”则只能导致迷信。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思维结构,无论“因果”还是“阴阳”,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它具有真理或科学的意义。阴阳辨证有着“重结构,轻元素”和“重功能,轻实体”的倾向。因果关系则正好相反。人体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开放系统,两种理论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对这个开放的系统进行各自的研究,将两种理论进行全面的分析,有助于对人体复杂的运动现象作出较全面的认识。
如果将西方的“因果”与中国的“阴阳”这两种类型的思维方式加以比较的话,至少可以发现以下三方面的不同特征:第一,在强调“因果”关系的西方人看来,“因”与“果”是两种彼此外在、相对独立的元素,“因”不依赖于“果”而存在,“果”一旦由“因”产生出来,也同样具有了独立自存的属性,前者对后者的制约和影响是外在的、历时的、单向的。而在注重“阴阳”关系的中国人看来,“阴”与“阳”构成并服从于统一的矛盾结构,“阴”不能离开“阳”而单独存在,“阳”离开了“阴”也同样失去了其自身的意义,二者之间的制约和影响是内在的、共时的,双向的。因此,他们有着重元素与重结构的差别。第二,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看,元素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本身是一种实体属性。可是从“阴阳”关系的角度来看,元素的属性并非是实体性质的,而只是功能性质的。它的功能性质不是由其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它所在的结构赋予的。这种重实体与重功能的差别,使得西方人容易产生“原子论”、“单子论”之类的思维成果,而中国人则容易形成“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之类的框架。第三,由上述特征所决定,西方人习惯于从元素的角度来探察结构,强调研究不同实体之间的机械联系,有着天然的“机械论”倾向。而中国人则习惯于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元素,注重研究整体构架中的功能联系,有着素朴的“系统论”
倾向。
四、传统太极拳与现代短跑训练认识和方法差异分析
无论“阴阳”还是“因果”,其最终都要担负着对实践的理论指导功能。在体育运动中,以“阴阳”为理论指导的太极拳和以“因果”为理论指导的短跑,在实践中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的短跑成绩一直以来都在低水平的层次循环,虽然刘翔在110米栏的地位显赫,但也仅仅是中国田坛的一支独秀。为了使我国的短跑成绩有所突破,体育科研人员长久以来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训练理论和方法。然而,近十几年来西方人却积极地关注我国传统太极拳运动,特别是研究它的放松、平衡和发力特点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西方人对太极拳的研究成果从质和量上已经胜过我们,面对这一状况,体育科研人员应深思其中的原因。
1.太极拳和短跑的主要技术差异
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和“快与慢”的特点,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现代短跑技术的主要特点则可概括为“松、快、大”三字。即高速跑中肌肉的协调放松,在快步频的基础上加大摆动幅度,取得更大步长,达到最快速度。从外观上看,放松、轻快、柔和,自然协调,步幅开阔,富有弹性,向前性好。在具体动作中,强调摆动腿前摆时积极送髋,着地时前脚掌积极鞭打,跑扒地面,后蹬时“屈蹬”角度要小,离地时折叠前摆高抬,双臂摆动幅度大。
从技术的表现形式上看,太极拳和短跑是反差巨大的两个项目,即前者慢,后者快。可能有人会将太极拳与老年人健身、气功,联系起来;而短跑则会联想起年轻人,会将“快”或“更高、更快、更强”联系在一起,且短跑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追求跑速的提高,其运用的训练方法应属现代科学范畴。
2.太极拳和短跑理论认识上的差异
中国古代辩证法用阴阳的概念来解释自然界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由此衍生了一系列对应概念:动静、攻防、刚柔、虚实、开合、进退、显藏、屈伸等。这一系列描述事物变化的原理,成为太极拳理论的哲学构架。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指出,太极是以“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变化为基础的。练习太极拳的关键在于领会阴阳、动静、开合等变化,阴阳开合,是尽拳术之妙。可以看出,太极拳理论中的概念具有成对(事物的对立统一)出现的特点,每一对概念体现了对事物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的要求,体现了矛盾之间内在的、共时的、双向的制约和影响的作用特点。这种动态性的审视,对全面认识运动人体这一巨系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却很难用现代常规科研方法进行量化研究。
短跑技术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如何将人体的跑动速度达到最大。受西方人习惯于从元素的角度来探察结构,以及强调研究不同实体之间的机械联系的“机械论”倾向影响,人们常会借助自然学科的某些研究方法将人体运动整体分成若干部分进行因素之间的因果分析。例如:利用高速摄影、图像分析、测力台等仪器或技术,对短跑项目某阶段(着地缓冲阶段、蹬伸阶段或腾空阶段等)的某一环节(摆动腿、摆动臂、或身体某一侧等)技术(摆动、支撑等)的运动学(或三维运动学、动力学等)进行研究。此类方法是自然科学领域经过验证而公认的研究方法,然而,这些研究成果更多时候并没有预期地应用到实践中,却反而成为貌似精确的“不结果实的智慧之花”。分析可知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1)数据处理的前提条件是要把人体看做无形变的“刚体”(物体受力时不产生变形),而人体是复杂的生命体,运动当中不可能无形变;(2)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的人为和仪器本身存在误差;数据处理所依赖的人体模型,特定研究对象与之必然存在差异。(3)研究中的静态分析与训练或比赛时人体的动态状况不相符。所以,看似精准数据实则并不准确,由此产生的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效果可想而知。
3.训练核心内容——“速度”和“力量”在太极拳和短跑训练中认识上的差异
“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术,必须有其攻防意义,在向对手进攻的时候要求充分地调动人体的潜能,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爆发出最大的力量,即速度与力量的结合。然而,太极拳的训练却偏偏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慢练”方面。同样要求速度与力量的太极拳,其强调的是“劲力”,它认为只有“劲”“力”合一,才可能达到在最佳的爆发用力。“劲力”中的“力”通常理解为今天广泛使用的“力量”概念。为了使“力”增大,太极拳的训练有类似短跑的力量和速度的练习方式,如负重练习,专项速度练习等。“劲”太极拳理认为它是我们从母体中与生俱来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我们每个人如果不经过后天的力量和速度训练也是具有的。但是,尽管身体的“劲”与生俱来,但真正将其发挥出来,难度却是非常大,它只有通过长期全身的“放松”训练而获得。现代研究认为,太极拳的“劲”的练习,实质是“放松用力”的训练。
短跑的训练内容直接指向“力量”与速度,为此,它需要有专项力量训练和专项速度训练。并且,还要细分为身体的各个部位的专门素质训练,如:快速摆腿、快速摆臂、高抬腿练习、后蹬跑练习、大小腿折叠练习,以及身体各部位的力量练习和各项基本素质(柔韧、灵敏、耐力等)练习等。此时体现了因果关系下的实体论思想,即把整体的要求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实体(身体各个环节),以便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但是如果把已经获得速度和力量等要求的各个环节,使其在同一时间内综合协调的对外做功却是不容易做到的。多数短跑运动员未必能在完整技术中充分表现各个环节所已经具有的运动能力,即运动成绩可能并不理想。
4.太极拳“阴阳”整体观与短跑“因果”局部观的差异
太极拳技术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圆裆、神聚气敛、身手放长等众多技术细节,但这些技术要在“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决和慢”等对立统一中去实现整体技术要求,最终实现整个身体参与运动,达到一动全动,节节贯穿,相连不断,一气呵成的运动效果。
短跑训练是把完整技术分解给身体的各个环节,而对训练或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还会做进一步分解,如发现速度素质不能奏效,就会衍生绝对速度、速度耐力素质等;力量素质训练不能奏效,就会衍生这种力量素质、那种力量素质等;灵敏素质不能奏效,于是又会衍生出力量性技术、速度性技术、耐力性技术等;身体训练不能奏效,又发展出健康训练、智力训练、心理能力训练等;智力训练衍生出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感觉能力、想像力等。科研人员相信,通过层层分析去查找原因,一定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因果”指导下的局部观,虽可看清某一局部,但可能导致运动人体整体要求的缺失。
5.太极拳和短跑由于训练理念的差异易导致的问题
太极拳的训练方法,其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了对人体运动的整体性要求,突出了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要求。但是由于受到阴阳辩证理论自身的限制,太极拳的训练亦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易受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之类的框架影响。太极拳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体内部的和谐统一。提出在运动中应“纯真自然、意守丹田、不用拙力”等,这样过分突出“身体内部”而易忽略“外部条件”对人体运动能力的促进作用。由于某些专门训练手段的缺失,会使得身体某些环节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等相对薄弱。另外,还有可能限制适合个体特征的专门技术发展。
短跑为了达到更大的爆发力和更快的速度,其训练基本是围绕在增大外部负荷情况下的速度练习,而且尤其以腿部练习为主。然而伴随这种训练的结果,却是很多短跑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常常出现腿部肌肉拉伤的问题。一般而言,普通人即便快速奔跑也不会发生肌肉拉伤(偶尔不小心发生关节部位的扭伤,或是因为乳酸堆积而产生的肌肉酸痛感,这些与专业运动员的肌肉损伤有本质区别),拉伤的几率更多发生在专业运动员身上,即越有力量越容易拉伤!对此,教练员和体育科研人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研究发现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训练使运动员腿部肌纤维收缩成分的收缩力大于某些对抗成分,以至于在肌肉做功时对抗成分无法对抗收缩成分的收缩力,从而使肌纤维的收缩成分发生损伤或断裂。其实,这种拉伤情况是以某肌群为单位的“局部与整体”的失衡所致。还有,通过我国优秀短跑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分析,得出我国短跑运动员的最高速度出现在六七十米左右,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最高速度出现在七八十米甚至更远的距离。于是得出结论,我国优秀运动员的速度耐力不足。但实践发现,大多数优秀运动员每天有训练3、4个小时以上的运动量,不存在耐力问题。继续研究表明,运动员在快速奔跑中由于不能有效的放松,破坏了技术结构,从而导致了后程速度下降。虽然短跑越来越强调“放松”的重要性,但很多年来并没有探索出一套科学的专门训练方法。
6.太极拳训练对短跑训练的启示
短跑运动员在达到较高运动水平之后意识到“放松”的重要性,而太极拳在训练的最开始则以“放松”为重点。现在越来越多的教练员、科研人员认为在快速完成动作的爆发用力中,“放松”是必备前提。对已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的短跑运动员来说,如果在训练的初期没有良好的放松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动员的肌群发力特点已经发生了适应性地变化,即已向不利方向发展。此时再改,难度可想而知。太极拳训练的起点就是“放松”,在有了一些运动基础后,开始加大放松的难度,即在放松之中练习发力和速度,最终体现“松”“快”“力”,的联动。所以,短跑运动员应该从青少年时候就应强调放松用力,而不应该过早进行力量、速度的专项训练。
太极拳的训练是把众多技术细节放在一起训练,而且每一个环节动作都要体现技术的整体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它强调的是人体运动环节“发动机”的功能。在练习太极拳时,身体有一个关键部位自始至终起着中枢指挥的角色——“腰脊”。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必须由腰脊作发动机,以腰脊为中心,这样才能练好节节贯串的功夫。腰脊的控制能力提高了,其他的环节所表现出来的技术才能够得到很好的表现。再议短跑技术,短跑经历了由重视后蹬技术到摆动技术,从重视摆腿技术到摆髋技术的发展过程。分析可知,两髋部的摆动轴心在腰脊,这里才是腰髋部动作的发力起点部位。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断言:在短跑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最终要过渡到重视腰脊部位的专门训练。
五、结语
“阴阳辨证”突出的是事物的整体性。跨栏名将刘翔的教练孙海平提出了“高效率的全面训练”概念。他认为,“我们以往的训练都是单一因素的,今天练这一块,明天抓那个部分,最后再花大量的时间将这些单一的东西进行组合和转化,在人力、物力、时间上造成极大的浪费,无形中就拉长了运动员成才的年限”;“我们现在的训练,是在一个练习中融合多种因素,这样就省去了重新组合转换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训练的效率”。他的这种全新训练特点是在每个训练环节、训练单元中同时体现出人体的多方面能力及素质的要求,这一理念是在有关“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运用“阴阳辨证”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