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鹏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
城乡道路沿线乡村地区规划管理模式探索
——以《成都郫县沙西线、IT大道沿线区域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编制为例
陈 鹏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
随着城乡统筹的深入,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目标的提出,成都乡村地区作为规划管理的薄弱环节,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以成都郫县沙西线、IT大道沿线区域乡村地区的规划管理为例,从城乡道路入手,试图探索其沿线乡村地区规划管理的模式,构建乡村地区规划管理体系,希望对成都广大乡村地区的规划管理有一定借鉴和推广意义。
城乡统筹; 乡村地区; 规划管理; 模式
2003年,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并提出“以规划为基础和龙头,深化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拉开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序幕。实行城乡统筹七年以来,成都经历了初步探索(三个集中①)、根本转变(六个一体化②和四大基础工程③)和全面提升(世界现代田园城市④)三个发展阶段,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是一个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的过程(图1)。
特别是随着灾后重建的深入,以及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一历史定位与长远目标的提出,对乡村地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乡村地区作为规划的薄弱环节,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故应探索乡村地区规划、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
城乡道路作为乡村地区的重要展示平台,应改变以往夹道建设,发展马路经济的现状,率先纳入规划、管理,本文以《郫县沙西线、IT大道(乡村段)沿线区域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编制为例,从道路入手,对其沿线乡村地区的规划管理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郫县沙西线、IT大道位于成都市西北面,是向西连接都江堰的两条过境快速路;是郫县连接中心城的两条主干道;是郫县县域内各镇的主要连接纽带。沿线通过的区域是成都平原精华灌区,河流、林盘、农田等自然资源丰富,展现出朴素、自然、原生态的川西田园风光。
虽然川西田园风光自然、优美,然而,沿线零星建筑、工业建筑、新型社区等建设种类众多,而且建筑风格各异,沿线乡村地区总体呈现出现状建设杂乱,管理无序的问题,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造成上述现状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2.2.1 规划的缺失
广大乡村地区是规划编制的真空地带,在新的《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前,规划往往是针对城市地区的,规划存在先天的不足。
四川省城乡统筹 7年以来,针对乡村地区,郫县在规划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如《郫县县域总体规划(中间成果)》、《郫县川西农居风貌保护性建设规划》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针对广大乡村地区内零星建设、现代农业项目等的规划建设未提出明确要求,尚未实现规划满覆盖,存在规划的缺失。
2.2.2 管理的多元与缺位
从现状来看,郫县规划部门管理的范畴是详细规划覆盖的区域,针对乡村地区主要包括镇区、新型社区、聚居点等,而农房、农业产业化项目分别由国土部门、建设部门和农业部门管理,存在管理主体多元,而规划管理缺位的现象。
2009年底,成都市委提出建设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对于郫县而言,应优化发展,体现城在田中,成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沙西线、IT大道是作为乡村地区的重要展示平台,率先选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示范线。示范线总体控制要求提出了总体定位、总体布局、产业布局和分段风貌引导等内容,明确了示范线大的方向性问题。但是,仅凭总体控制要求难以实现示范线的有效规划管理,因此,有必要结合总体控制要求及相关规划,制定沙西线、IT大道(乡村段)沿线区域规划管理规定,为沿线科学管理、规划以及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进而成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笔者以城市特别地区的规划管理实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如何构建乡村地区的规划管理体系的方法论。
4.1.1 美国波特兰地区规划设计导则
美国波特兰地区规划设计导则从该地区的控制重点入手,划分城市特色和空间框架、交通系统与步行空间、建筑与环境、活动和景观等方面,分要素进行引导控制,然后进一步对要素梳理得出分项控制内容,最终引导形成了该地区的空间形态及景观形象。
4.1.2 香港“规划设计指引”研究
香港于 1998年初开展“规划设计指引”研究,侧重推广香港的世界级都市形象,以及从局部和整体的层次,提升本港建设环境的功能和美感。根据引导重点,该研究在纵向上进行了分层面设计指引(如表 2),从广义、狭义、微观三个层次上进行分类分项控制,分类分项同样抓住引导重点,划分为发展高度轮廓、滨海发展、城市景观、行人环境、舒缓道路交通噪音和空气污染的措施、保存眺望下的山脊线、优美海旁设计八类,以达到提升素质,提供弹性和提倡活力的目的。
4.1.3 经验小结
从上述城市特别地区的规划管理实例可以看出,控制要素的提出应抓住管理引导的重点,确定一定的分类的标准,从而提出详细的控制引导内容。
4.1.4 构建管理体系,搭建管理平台
沙西线、IT大道作为城乡联系道路,不仅包含沿线乡村地区,还需进行沿线支撑系统的控制引导,因此,从用地和支撑系统两方面出发,提出分区控制,分类管理,分段引导,道路、市政及其他系统引导的规划管理体系,进而细分各管理要素,对各要素提出了刚性和弹性要求(图 2)。
图 2 管理体系构建示意图
图3 乡村景观舒适度分析示意
为实现沿线区域科学规划、有序管理、合理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引入城市地区对建设用地的控制指标系统,着重针对乡村地区的零星建设斑块,对其布局模式、用地规模、用地性质、建设容量、建筑高度等对形态进行引导控制,同时形成行之有效的控制指标系统,指导规划管理。
4.2.1 形态分区
引入芦原义信的理想视距理论,以人的眼睛大约 60°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分析乡村景观舒适视距(D)(如图3),根据单个林盘聚落的直径W为 50~150m不等,欣赏一个林盘聚落所需要的距离d≈0.8W,同时,考虑到实际欣赏时构成协调的画面比例,需观看比被观察区域更宽一些才能构成协调的画面,因此对视距d做一个修正,当舒适视距(D)与被观察区域宽度(W)之比D/W=1时,被观察区域在视域范围内比较舒适。
由此,确定郫县地区乡村景观舒适视距为 150m,150m至300m范围主要展示成都平原林盘聚落若隐若现的景观特色。
另外,考虑到沿线镇区周边形成建设强度由高到低逐步递减的景观效果,将镇区外边缘 500m范围划定为控制范围,500米范围内可适当提高建设强度。
综上,根据乡村地区景观舒适性视距分析,同时,结合建设斑块距离镇区的远近关系和现状水体(如河流、塘、堰等)、林盘聚集区、相交道路等资源以及产业发展需要,将沿线区域划分为四级分区(如图 4)。按照四级分区,确定不同的控制指标,形成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空间形态。
图4 强度分区示意图
第Ⅰ区,为高强度区,为距离镇区边缘 500m以内的区域,可建设体量较大的建筑,建筑高度亦可适当提高,但应进行绿化遮挡消除不良影响。
第Ⅱ区,为中强度区,结合现状水体(如河流、塘、堰等)、林盘聚集区、相交道路等资源较好区域以及产业发展需要划定,可适当提高建设强度,但应进行绿化遮挡,呈现出若隐若现的乡村景观。
第Ⅲ区,为低强度区,结合距离镇区、沙西线、IT大道的远近以及自然地物的分割如河流、道路划定,可进行适量建设,范围内主要展示成都平原林盘聚落的景观特色,以低层建筑为主。
第Ⅳ区,为禁建区,为距离沙西线、IT大道两侧 50m以内区域、主要河流两侧 200m范围区域及水源保护区,除现状需要保留的建筑外,以绿化为主,包括树丛、农田等。
4.2.2 布局模式
按照建设斑块与镇区边缘的距离大小进行布局,距离镇区越近,布局越密;同时,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禀赋以及现状建设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布局模式,分别是岛式布局,避免建设斑块连片发展;集中布局,建设斑块在一定范围内相对集中分布;非均衡布局,沿线建设斑块为非均质化分布;错落布局,建设斑块之间不宜并排行列式布局。
图 5 建设斑块布局方式示意图
4.2.3 建设斑块分类
根据沿线现代农业(种植、观光、营销)、乡村旅游业、娱乐休闲产业、农业总部办公,乡村居住等的业态选择,将沿线建设斑块划分为四种,分别为乡村旅游接待类、农业总部办公类、乡村居住社区类和农副产品流通市场类如表 3。
4.2.4 建设斑块用地控制
(1)用地性质。用地性质的确定借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同时遵循功能复合性原则,弹性控制不同用地类型的用地性质,分别确定禁建的用地性质和可复合利用的用地性质,如表 4。
(2)用地规模控制。以单个林盘聚落最大的直径约为150m测算建设斑块用地面积,约为 2 hm2;另外,结合《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规模较大的农村新型社区宜聚落布局,聚落规模不宜过大,以不超过 50户为宜,以人均 60m2,占地约 2hm2;再结合建设斑块的用地类型确定最大用地规模如表 5。
4.2.5 建设斑块容量控制
根据形态分区,分别控制各类建设斑块的建设容量如表 6。
除此之外,笔者还以营造最美乡村道路为目标,在整体风貌、临路界面、林盘、树林、水体、分段特色、道路断面等方面进行引导控制;同时提出了市政设施、综合防灾、环境保护的建设标准,实现沿线区域配套标准化。最终,实现沿线突出整体、注重形态、塑造景观、配套完善的规划目标(图6)。
图6 规划目标示意图
随着城乡统筹的深入,乡村地区作为规划管理的薄弱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关注,本文以《郫县沙西线、IT大道(乡村段)沿线区域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编制为例,从城乡道路入手,探索郫县沙西线、IT大道沿线乡村地区规划管理的模式,目前,这种管理模式正在郫县沙西线、IT大道沿线进行试行,希望通过管理实践,对成都广大乡村地区的规划管理有一定借鉴和推广意义。
注释:
① 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② 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
③ 四大基础工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④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是成都市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其内涵是体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核心思想,包含世界级、现代化、超大型、田园城市四个基本要素,具有田园式的城市形态,国际性的城市功能,形成市域现代产业体系,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基础设施现代化、智能化六个具体特征;
⑤ 建设斑块:用于项目开发所需设施的建设用地,如:建筑、道路、场地铺装、停车场地等。
[1]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郫县沙西线、IT大道沿线区域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阶段成果)[R].2010
[2]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
[3] 何旻,唐鹏.全面深化城乡统筹,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J].成都规划,2010(1)
TU984.17
A
2010-05-31
陈鹏(1982~),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