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成军
【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和学生从观念到课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作者近几年的教学经历,针对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谈几点对策,以便同仁们在教学中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
一、如何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
高中数学教师应深入学习和研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准确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掌握课程设计思路,熟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标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我们应当加以创造性地贯彻。
如何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合理地确定教学要求,是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之一。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应把握以下三点:
1.对于课标中已经删去的内容,教学中一般不要再涉及。如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解法、两条直线的夹角、线段的定比分点、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三角方程和反三角函数、极限等。
2.对于有不同处理方式的内容,一般应按照课标建议的处理方式进行教学。如“函数概念的引入”,可以先讲函数,后讲映射;也可以先讲映射,后讲函数。人教A版教材采用了前一种方式,这是课标建议采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与初中知识衔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对于新增的内容,备课时,多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有助于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水平和效率。如“必修3”中的算法,不同版本教材的表达方式和所选用的例题、习题不完全一样。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必修课教学阶段、选修系列1、教学阶段和总复习阶段。一般说来,前一阶段的教学是后一阶段教学的基础。前一阶段的知识会在后一阶段的教学中得到巩固、应用、拓展和延伸。例如:函数的有关知识会在导数中得到应用;直线与圆的方程会在圆锥曲线方程中得到应用;立体几何初步的有关知识会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得到应用。在总复习阶段又会对前两个阶段的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是在这种多次接触、反复体会、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切忌在必修课的教学中就按照总复习教学的要求一步到位。
二、如何处理课时紧问题
新课标中规定每周四课时,非常紧张。分析原因,一是要求掌握的内容多。比如,模块一,除去新增的幂函数、函数的应用举例,与原教材相同的部分,原来共用103课时,现在规定80课时,远远不够,何况还有新增内容。二是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到位,课标要求降低难度的地方降不下来。比如,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问题,课标将“一元二次不等式”放在《数学5》去学,就是为了突出强调“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主要讲函数的背景、性质、应用,也就是避免在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方面出现过于繁琐的技巧训练,况且,结合实际问题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将“一元二次不等式”后置。但我们在教学中或多或少都涉及了一元二次不等式,也有为了弥补学生不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这一不足而加课时补讲的,这使本来就紧张的课时变得更加紧张。三是辅助练习册不配套。与《课程标准》配套的教材有六套,但与之配套的教辅很少,多是在原来基础上稍加改编的,出现了许多超《课程标准》的习题。但既然给学生订了,删减太多也不好,只好硬着头皮讲,白天讲不完,晚上利用自习时间继续讲。结果是挤占了学生自习时间,产生恶性循环。面对新情况,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我们采取的对策是,首先,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领会,力争把握好标准,不超标,不做无用功,不花不必要的时间。其次,老师把好习题关,备课组教师形成合力,自配习题,以确保习题的质量。难度适中,广度达标,做到难度服从进度。
三、如何处理初高中衔接问题
教学中我们发现,初高中衔接问题比较明显有以下几点:一是“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是初中的重要内容,但要求偏低,特别是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跨度大,适应不了高中学习的要求。二是“因式分解”。学生只学习了提取公因式法,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法(未见过立方和、立方差公式)。三是“韦达定理”。初中只在“观察与猜想”栏目中探求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也就是韦达定理的内容,但没有给出“韦达定理”这一名词,更没有相应的应用训练。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所讲内容,我们的对策是,控制难度和进度,给学生多点时间思考,以便学生跟上思路。同时,找时间给学生补讲补练。特别是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求线段的长度时常常要用到,因此,有必要进行补讲。在杂志上也有文章提到“相信会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稿中得到体现”。我们也相信课改会日趋合理和完善的。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我们要及时总结,善于发现问题,不断调整思路,制定相应对策,切实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让学生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到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去,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彻底变革,尽快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课程教学的成功之路。“只要大家都成功了,数学课程改革也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