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涌明,李欣,资薇,陈小平
●成果报告Original Articles
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特征探索及其对训练的启示
黎涌明1,李欣2,资薇1,陈小平1
通过对文献资料查阅和训练负荷分析,结合比赛成绩、生理测试结果和国内外教练员的问卷调查,从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3个角度探索皮划艇激流回旋的项目特征,搭建皮划艇激流回旋的专项能力结构,并挖掘各专项特征对训练的启示。研究结论表明:皮划艇激流回旋是一个集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于一体的复杂项目;体能训练应以有氧耐力、力量多样性和核心力量为主,技术训练应以提高有效性和稳定性为目标,心理训练应得到应有的重视。
皮划艇激流回旋;体能;技能;心理
皮划艇激流回旋起源于1921年7月德国的Isar河,但正式被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是在1972年德国慕尼黑夏季奥运会上,之后由于历史原因被取消,直至1992年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被再次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目前世界上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主要在欧洲,如德国、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等。我国皮划艇激流回旋在对项目规律的积极探索过程中,于近几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
对于竞技运动训练来说,准确掌握项目的运动特征和训练规律是进行运动训练的前提条件,对项目特征的认知程度是快速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关键环节,对专项训练规律的了解和掌握水平是提高训练效率、长时间保持高质量训练的基础条件[1-2]。新一轮的奥运备战刚刚拉开帷幕,如何从上一周期的训练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更进一步地抓住项目特征和规律,以更加针对性地安排多年的备战训练,是新一届国家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全面分析上一备战周期国家队44周的训练,旨在进一步探索皮划艇激流回旋的项目特征,并揭示项目特征对训练的启示,为国家皮划艇激流回旋队备战伦敦奥运会的训练提供参考和建议。
运用跟踪记录法对国家队10名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进行长达44周的跟踪,记录内容包括不同训练内容的训练负荷量和强度;运用测试法对专项划和各训练内容的生理指标进行测试;运用文献查阅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国际划联网站公布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内外教练员进行调查。
100 s左右的全力划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力量耐力和糖酵解能力,一天连续两轮比赛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有氧能力以保持两轮比赛间恢复的快速性,高酸性环境(血乳酸13.03± 2.65mmol/L[1]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耐酸能力以保证疲劳条件下技术发挥的稳定性,湍急水流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核心力量以保证非稳定条件下技术发挥的有效性,复杂线路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技术自动化以保证复杂环境下反应的及时性,分数判罚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能力以保证高压力下的技术发挥的稳定性。因此,可以看出皮划艇激流回旋是一个集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于一体的复杂项目,三者互为基础,缺一不可,体能是基础,技能是载体,心理能力是保证(见图1)。
2.1.1 皮划艇激流回旋的比赛成绩和形态学特征皮划艇激流回旋要求运动员在100 s左右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划完设有18~25个水门(包括6~7个逆水门)、流速为13~18m/s,长度为250~400m的赛道[2]。根据国际划联规则,赛道设计需使男子皮艇(4个艇种中速度最快)划完全程的时间在100 s左右(不得少于90 s)。由于船艇大小、重量和运动员性别的不同,不同艇种完成比赛所需的时间不一,其中男子皮艇最快,女子皮艇最慢。如果以男子皮艇的成绩为100%的话,各艇种完成相同线路的比赛所需时间比例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由于艇种和性别的不同,男子双人划艇和女子单人皮艇的完成难度最大。不同艇种的成绩百分比在训练和比赛中可以作为比较同一划行线路下不同艇种成绩的一个参照。
表1 皮划艇激流回旋各艇种成绩的比较(以男子皮艇的成绩为100%)
船艇在水中所受的阻力受运动员的体重影响,因此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应具备适宜的体重;船艇前进的内部动力(外部动力是水流)是运动员下肢、躯干和上肢(桨相当于上肢的延长部分)所产生的力,因此合理利用躯干发力,以及适宜的躯干和上肢长度可在保证发力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延长划桨发力的距离,进而更快地提高艇速。表2是世界优秀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的基本指标,可作为优秀运动员选材和选择桨的参照。
表2 世界优秀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基本指标[3]
2.1.2 耐力特征与耐力训练(1)复杂技术下的耐力皮划艇激流回旋比赛包括预赛(2轮)和决赛(2轮),预赛和决赛分两天进行,每轮比赛时间根据赛道、水门设计和艇种的不同约为90~ 120 s,轮间间隔参赛艇数不同为60min左右。如果单独将一轮比赛和其他运动时间相近的项目比较(都为100 s左右),可以发现皮划艇激流回旋单轮赛后的血乳酸值最低(9.8±1.7mmol/L),而与其运动形式最为接近的静水皮划艇(14mmol/L)则明显高于皮划艇激流回旋(见表3)。从项目运动时间上来看,此5个项目都为典型的无氧乳酸供能项目(45~120 s)4,但各个项目比赛的环境各不相同,随着环境的非稳定性(或复杂性)增加(地面、静水、激流),赛后血乳酸值依次降低,这种运动环境非稳定性的增加对运动员的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运动员对所处的运动环境拥有更好的驾驭能力,要求运动员在复杂的比赛环境下更加灵活地运动技术[5]。因此,更高的技能要求是造成相同运动时间下皮划艇激流回旋赛后血乳酸低于其他项目的主要原因,这从另一角度也说明相比于其他相同供能特点的运动项目,皮划艇激流回旋对技能的要求更高。
表3 供能时间相近的各项目赛后血乳酸值
(2)有氧耐力是基础。皮划艇激流回旋在一天中需要进行两轮比赛,并且两轮比赛成绩的总和才能决定是否进入决赛(2009年开始半决赛和决赛取单轮成绩),因此每一轮比赛中运动员都需要尽全力划。9.8±1.7mmol/L的血乳酸在约60min的时间内需要尽可能多地被身体清除,这种乳酸的清除是通过机体的有氧代谢来实现的。研究表明,运动中产生的乳酸在24 h才会被完全清除,并且运动中产生的乳酸约70%被氧化,20%被转变为葡萄糖,10%被转变为氨基酸[7],皮划艇激流回旋两轮比赛后的血乳酸为13.03±2.65 mmol/L,说明第二轮比赛开始时体内的乳酸水平还未恢复到安静值,以至两轮比赛的血乳酸产生了累积,而有氧能力好的运动员在第二轮比赛前的血乳酸值能更接近安静值,从而在第二轮比赛时能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水平。
(3)低强度耐力训练为主体。比赛间的恢复需要有氧能力,而在长年累月的训练期间更需要有氧能力。图2为国家皮划艇队2007—2008年冬训的负荷安排,从中可以看出静水耐力训练在冬训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34.3%)。这相当比例的有氧训练既是运动员维持健康的基本保障,更是保证运动员激流专项训练和力量训练可持续进行的必要条件。这部分静水耐力训练的方法主要是低强度的长划和一些结合基本技术的静水过门划,各耐力训练方法对应的心率和血乳酸(见表4)。从中可以看出,耐力长划和不计时的静水过门划对应的血乳酸都在2 mmol/L左右。这种血乳酸在2mmol/L左右的慢速长划可以提高心脏的每分输出量、慢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的密度、线粒体的数量和慢肌纤维中有氧酶的活性[8]。因此这种低强度的有氧耐力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试验设4个处理,采取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1m×50m=50m2,播种量为15 g/m2。4个处理播种期:T1:4月 10 日,T2:5月 10 日,T3:6 月9日,T4:8月9日。选用120 cm宽的黑地膜,对试验地进行一致处理,微起垄,垄高10 cm,垄面100 cm,垄间距20 cm。地膜覆好后,2 m一个土腰带(宽10 cm),在膜面上用点播器打穴眼,穴眼深0.5 cm,穴距9 cm,行距3 cm,打眼器直径为9 cm,播种行数为8行,全部铺设喷灌在干旱时及时补水,种植密度40 穴 /m2。
图2 国家皮划艇激流回旋队2007—2008年冬训练负荷
表4 皮划艇激流回旋各训练内容的生理反应*
(4)不同时期的有氧耐力训练。尽管如此,有氧耐力只是皮划艇激流回旋专项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氧耐力的发展需要考虑甚至兼顾其他能力的发展。表5给出了皮划艇激流回旋有氧耐力训练的3种类型,这3种类型是根据不同训练阶段的训练目标而设计的,同样是90min的持续划,野水长划适合于基础准备阶段的脂肪消耗和机体恢复性有氧能力的提高,而静水水门的loop划则适合于专项准备阶段基础有氧能力的提高和基本划船技术的培养,而静水节奏变化划则适合于重大比赛前专项有氧能力和无氧非乳酸能力的提高。需要强调的是,静水节奏变化划可以有效避免长时间低强度耐力划对快肌纤维发展的抑制,而这种快肌纤维又是激流划快速反应和有效划桨的前提。
表5 不同类型的有氧耐力训练
2.1.3 力量特征和力量训练(1)力量训练的多样性。德国皮划艇激流回旋的科研人员Sperlich通过在皮艇的桨叶上安装力学传感器,测得桨叶在水中运动时所受到的力,结果发现世界顶尖女子皮艇运动员在匀速划时产生的力高达300 N,在激流划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如出逆水门)甚至可以达到600 N。200 N的桨力达不到跻身前三的要求,除非选择了完美的线路,并且对手出现严重失误[9]。这种300~600 N的发力与陆上力量训练的重量有着明显不同,100~120次的划桨发力都是非对称性的发力[10],并且都是在极端不稳定的激流中完成的。
非稳定环境(激流)要求运动员下肢、躯干和上肢(桨可以看作上肢的延长)在维持人和艇的稳定的前提下协调发力,多次加速和减速,并适时地拉桨、推桨、压桨和播桨;肌肉发力形式既包括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也包括等长收缩;肌肉发力速度既有快速又有慢速(等长收缩即速度为0),还包括快速和慢速的结合。力量训练的一个主要原则是专项特异性,即力量训练时动作选取,肌肉收缩形式(向心、离心或等长)和收缩速度应尽可能符合专项特征(见表6),只有结合专项发力方式(非对称)、专项收缩类型(向心、离心和等长)、专项收缩速度和专项运动环境(非稳定)的力量训练才能有利于专项力量的提高。力量训练产生的适应具有针对性,如慢速的训练刺激会使神经肌肉发力向慢速方向产生适应,快速的训练刺激会使神经肌肉向快速方向产生适应[11],如果经常以一种速度进行力量训练,神经肌肉在其他速度下的力量将会受到影响。皮划艇激流回旋过程中,运动员需要根据不同外部环境进行不同速度的发力,因此训练中应安排不同速度的力量训练,以防止神经肌肉对一种收缩速度的过度适应。
表6 皮划艇激流回旋力量特征和训练设计
(2)核心力量训练提高非稳定发力的有效性。非稳定环境(激流)要求运动员不仅具备良好的大肌群划桨力量,更需要拥有大小肌群协调稳定的核心力量。在激流这样一个非稳定的环境中,大肌群划桨力量的有效发挥离不开核心区域(主要为腰腹和髋部)肌群的核心力量,Behm和Anderson等人的研究表明,非稳定(瑞士球)条件下的最大等长卧推[12]、伸膝[13]和深蹲[14]力都下降,力量的下降主要用于稳定关节。而核心力量可以为大肌群的发力提供支点,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提供传递的“桥梁”,同时核心区域的肌肉本身就是一个发力的来源。核心力量是指人体核心部位(腰椎—骨盆—髋关节)的肌肉,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主要受神经支配能力、核心部位肌肉的支撑力量和呼吸与运动之间的配合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力量能力[13]。这种力量能力介于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之间,这种核心力量训练既是对传统力量训练的一个有效补充,也能促进一般力量(如稳定发力)向专项力量(非稳定发力)的转换。图3是2007—2008年国家皮划艇激流回旋队核心力量训练负荷量与总负荷量的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要,核心力量训练贯穿于整个训练周期,并且在冬训期分两阶段(41~43周和1~4周,平均每周4.0 h)集中进行了训练,其余时间则以周总负荷量5%~10%的量(平均每周1.2 h)进行保持,这种负荷比例的保持有效地保证了运动员非稳定水流环境下发力的有效性。
如上所述,皮划艇激流回旋赛后的血乳酸却明显低于相同供能类型的500m静水皮划艇、200m游泳和800m跑,这是因为运动员需要对复杂多变的激流环境及时作出反应,在维持身体稳定(艇和桨可视为身体的一部分)的前提下,不断加速、减速和转向。技术权重的增加,是造成血乳酸偏低的主要原因,这同时也突出了皮划艇激流回旋技术训练的重要性,以及技能在专项能力的构成中所占的比重。正因为如此,青少年运动员和“高龄”运动员可以凭借良好的技术战胜体能处于颠峰阶段的运动员。另外,划艇对运动员技能的要求要高于皮艇,这也使得划艇运动员更有可能在低龄阶段就在世界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如表2中所示,划艇运动员达到世界前3名的年龄(16岁和19岁)要明显早于皮艇运动员(24岁和25岁)。
图3 国家皮划艇队2007—2008年核心力量训练负荷量
在运动训练的实践中,良好的技术水平不应该仅仅反映在运动的外在形式上,而且更为重要的体现在内在的感觉(运动感)上,正确的运动外形只能表明运动技术外在的合理性,而在很多情况下内在的“力度”才是决定运动技术水平优劣的关键因素。而且,标准化和个体化是运动技能的两个共存特点,标准的运动技术反映了专项运动的一般力学特点和规律,是达到优异运动水平的基础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规格需要完全绝对的一致,而应当允许运动员拥有个体特点的技术动作。运动员不同的形态和机能条件是运动技能个体化的主要原因,具有不同身体条件的运动员,在同一个运动项目的比赛中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同时注意克服劣势,在不违背标准技术的前提下形成扬长避短的个人技术风格[16]。在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中,青少年运动员技能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是观看世界优秀选手的技术录像,并在实践中进行模仿。这种技能获得的方式对于得不到教练员示范和讲解的青少年运动员是惟一可选的方式,但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2.2.1 录像中外在形式与实际划内在力度的一致性例如,桨入水点适当靠前拉前弧(以在拉桨的起始阶段获得一个向上的分力,使船体稍微上抬,从而达到减小水流的阻力)和拉桨时保持桨杆垂直(以提高桨叶有效做功的距离,并防止船体在行进过程中左右旋转)这两个技术要点虽然从外在形式上容易掌握,但拉前弧时向下的分力和垂直拉桨时桨的有效做功是需要通过在理解动作外在形式背后原理的基础上在水中反复体现才能熟练掌握。
2.2.2 录像中个体化技术与自身形态和机能特点的匹配性例如,皮划艇激流回旋历史上获得世界冠军头最多的运动员(5次世锦赛个人冠军,7次团体冠军)Lugbill(美国)的技术特点是高桨频划桨,而以Tony(法国)和Martikan(斯洛伐克)为代表的目前世界优秀运动员则倾向于强度低桨频和划桨效果。这种变化一方面与人们对桨频和划距关系的认识有关,但另一方面Lugbill能够运用自身技术特点连续多次获得世界冠军也可能与他的神经肌肉类型和身体形态有关。另外,世界优秀选手所运用的技术是建立在相当好的“水感”和体能基础上的,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能和“水感”不可能达到世界优秀选手的水平,如果未加选择地模仿世界优秀选手的技术,就很可能因成功率过低而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自信心,或者造成运动损伤。
激流专项划的另一个争议在于“快”与“不碰门”发展的先问题,是先保证划行的速度再慢慢提高过门的干净性,还是先保证不碰门再慢慢提高划行速度?关于这个问题,对第29届北京奥运会各参赛国教练员的问卷调查表明,10名调查对象中有6名教练员(法国、斯洛伐克、捷克、德国、瑞士、加拿大)选择前者,4名教练员(西班牙、意大利、荷兰、中国)选择后者。其中占2000—2008年世界锦标赛/奥运会奖牌总数75%的法国、斯洛伐克、捷克和德国都选择了先保证划行的速度再慢慢提高过门的干净性。由此可以说明“先快再干净原则”的优势在这4个国家的运动员身上得到了体现,国际划联网站上推广的《Slalom E-book》(William T.Endicott)书中也提到,大部分世界顶尖选手都选择“先快再干净”。“先快再干净”原则合理性的解释之一是,快速划的技术不同于慢速划的技术。如果先慢速划行以保证不碰门,那么运动员在学习快速划之前不得不先抹去慢速划所形成的技术痕迹[9]。
在比赛场上怎样发挥出平时的训练水平是所有运动员面临的问题。训练水平的提高需要经过多年的积累,然而良好的训练水平并不代表出色的比赛成绩。皮划艇激流回旋作为一个计时—评判类项目,需要以尽可能少的罚分尽快地完成规定的比赛距离,成绩最好的运动员往往是犯错最少的运动员。从表7可以看出,这些取得“偶然”结果的艇数(7条)占比赛总艇数(70条)的10%之多,其间意外失败的运动员的世界排名都处于前三(TONY 3,PETER 2,STEPANKA 1,JENNEFER 1),但由于在比赛场上出现严重失误(翻船、漏门或断桨)而未能进入决赛;意外取胜的运动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犯错较少,另一方面也与“种子”选手意外失败有关。当然,偶然结果的出现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心理,高达10%的“偶然”率也突显心理因素在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中的重要性。
表7 第29届奥运会皮划艇激流回旋意外失败和意外取胜运动员(附有中国艇)
培养一位成功的激流回旋运动员的心理学关键在于帮助运动员树立自信心,形成对训练和比赛的平和态度,并教导运动员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这些目标的实现又可进一步分为自我定位、目标设置、注意类型、注意集中和焦虑应对等方面的问题[15]。积极向上的自我定位可以确保运动员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训练;具体(Specific)、可测量(Measurable)、任务指向(action-oriented)、符合实际(Realistic),以及有时间期限(Timely)的目标设置可以有助于目标的实现[16];确定自己所属的注意类型(外部广阔型、外部狭窄型、内部广阔型、内部狭窄型)并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对所属注意类型进行扬长补短,有利于注意的集中;有效应对焦虑可以确保注意的集中和技术的发挥。
心理训练在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中所受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其在专项能力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如国际划联网站上推广的《Slalom E-book》(William T.Endicott著)一书所述,皮划艇激流回旋中级运动员(15~16岁,参加世界青年锦标赛的运动员)就应该开始接受心理专家的辅导和训练。许多著名运动员在其运动生涯中也曾多年求助于心理专家的辅导,如法国著名单划运动员Patrice(1996年奥运会铜牌获得者)和Tony(2000和2004奥运会金牌获得者)两兄弟就有着4~5年的心理训练史,其心理训练的内容涉及训练的动机、压力应对和放松等内容。
(1)皮划艇激流回旋是一个集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于一体的复杂项目;三种能力互为基础,缺一不可,在训练中应都应给予相应的重视。
(2)皮划艇激流回旋的体能特征包括有氧耐力、力量多样性和核心力量;各子能力的提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有氧耐力训练在不同训练阶段可分为恢复性有氧能力、培养技术感觉的基础有氧能力和兼顾无氧非乳酸能力的专项有氧能力;力量多样性的训练要求各种收缩形式和收缩速度的非对称的力量;核心力量训练要求在保持身体稳定的基础上核心部位控制力量、传递力量和主动发力。
(3)皮划艇激流回旋技术特征是技术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并在技术训练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技术外在形式和内在力度的关系,确保划行速度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划行的“干净性”。
(4)皮划艇激流回旋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自信心、注意力和焦虑应对,心理训练应得到应有的重视。
(5)同一划行线路下男子单人划艇、男子双人划艇和女子皮艇对应的成绩分别为男子单人皮艇的109.74%、115.94%和119.16%,这一标准可用于训练中不同艇种的比较。
[1]吴贻刚.近30年来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论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4):17-20.
[2]熊焰,邱江涛,孔祥宁.运动训练理论中几个基本问题甄别[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09-111.
[3]S JBaker.Post-competition lactic levels in canoe slalomists[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1982,16:112-113.
[4]International Canoe Federation.Slalom racing competition rules[EB/OL].
[5]William TEndicott.Slalom E-book[EB/OL].http://www.canoeicf.com.
[6]PeterG JM Janssen.Ausdauertraining[M].2003.24.
[7]陈小平.论运动技术和技术训练—我国训练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科研,2006,27(5):35-45.
[8]Zentl,Eisenhut.Ausdauer-Grundlagen[M].Human kinetics.2003.419.
[9]Scott KPowers,Edward THowley.运动生理学—体适能与运动表现的理论与应用[M].林正常,译.台北:艺轩图书出版社,2002.50.
[10]ErnestW Maglischo.Swimming fastest[M].Human Kinetics.2003:P419.
[11]W illiam TEndicott.Slalom E-book[EO/OL].http://www.canoeicf.com.
[12]李欣.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109-111.
[13]Hiroaki Kanehisa,Mitsumasa Miyashita.Specificity of velocity in strength training[J].Eur.J.Appl.Physiol,1983,52:104-106.
[14]Kenneth GAnderson,David GBehm.Maintenance of EMG activity and loss of force outputwith instability[J].J.Strength Cond.Res,2004,18(3):637-640.
[15]David GBehm,Kenneth Anderson,Robert S.Curnew.Muscle force and activation under stable and unstable conditions[J].J.Strength.Cond.Res,2002,16(3):416-422.
[16]Kenneth G Anderson,David G Behm.Trunk muscle activity increases with unstablesquatmovements.[J].Can.J.Appl.Physiol,2005,30(1):33-45.
[17]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19-29.
[18]陈小平.竞技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理论思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62.
[19]W illiam TEndicott.Theultimate run[EO/OL].www.daveyhearn.com.
[20]理查德·考克斯.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张力为,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4.
Specificity of Canoe-slalom and Guideline to Training
LIYongming1,LIXin2,ZIWei1,CHEN Xiaoping1
(1.Dept.of PE,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School of PE,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0,China)
By consulting the literature,analyzing the training load,combining the competition results and physiological tests,and investigating coaches,the specificity of canoe-slalom was studied from physical ability,skill and mental ability.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structure of canoe-slalom was established, which can be used as the guideline to canoe-slalom training.Canoe-slalom is a complicated event that demands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ability,skill and psychological ability,which the physical training should be improved in aerobic endurance,strength variety and core stability,the skill training should enhance the efficiency and stable,and themental training should be concentrated.
canoe-slalom;physical ability;skill;mental ability
G 861.9
A
1005-0000(2010)02-0134-05
2009-12-16;
2010-01-29;录用日期:2010-02-0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6BAK12B02)
黎涌明(1985-),男,湖南岳阳人,清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1.清华大学体育部,北京100084;2.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开封475000。
图1 皮划艇激流回旋专项能力结构
皮划艇激流回旋又与其他以体能、技能或心理能力其中一种或两种为主的项目有着不同之处,相比同样是100 s左右的500 m静水皮划艇、200m游泳和800m跑,同样需要技能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的体操,以及同样需要压力应对和抗干扰能力的射击射箭,皮划艇激流回旋的比赛环境是复杂多变的,需要根据赛道、线路和水流的不同随时做出反应和调整。这种根据外界环境做出反应和调整的特点又不同于对抗性项目,皮划艇激流回旋是一个计时性项目,需要在快速反应和调整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划至终点。因此,皮划艇激流回旋是一个高难度的复杂项目,下面就其体能、技能和心理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揭示这些项目特征对训练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