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妮佳,陈德明
(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糖尿病和(或)糖耐量异常、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同一个体聚集的状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应激状态增多,不健康生活方式(尤其是久坐的生活习惯)使MS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MS的人群患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1]。研究表明,MS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几乎是非MS患者的2倍[2],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比正常人群增加了约5倍[3]。所以MS最直接的后果是使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发病率大大增加,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研究其干预方法刻不容缓。本文对运动治疗MS运动学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制定科学、实用的预防和治疗MS的运动处方提供依据。
自1999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WHO)[4]、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ATPⅢ)[5]、欧洲胰岛素抵抗研究组(EGIR)[6]及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7]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以MS或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RS)命名的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8]也根据中国人特点提出了诊断标准。多年来不同的诊断标准对构成MS组分的界定有所不同,使国际上不同研究间的比较发生困难,阻碍了对MS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为此,2005年4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9]颁布了国际学术界第一个代谢综合征的全球统一定义。统一的MS定义将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此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各诊断标准的具体内容见表1。
比较以上几个诊断标准,虽然各自对MS诊断的指标存在差异,但是肥胖、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高血压这四个基本指标是得到公认的。因此以上四个指标是组成MS的重要成分,治疗MS也首先应从治疗这些组分入手。
许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MS患者有较高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血脂,却有较低的运动强度。排除遗传、年龄、疾病、药物、激素分泌等不可控因素,不健康生活方式(尤其是久坐的生活习惯)是造成MS发病率增长的主要原因。
因此,MS的预防和治疗也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NCEP-ATPⅢ、IDF、CDS均将改变生活方式作为MS的首要防治措施。如果已经存在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者存在中度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则建议用药物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科学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调整等。
美国疾病控制和初级预防工作中心[10]提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在未来3年或4年里可在高危人群中减少40%~60%的MS发病率。这些研究说明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MS的发病率。对目前运动治疗与药物治疗MS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总结(见表2)。
表2 运动治疗与药物治疗MS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药物治疗需要对MS各个组分逐一用药,而MS患者具有多种代谢异常,同时用药复杂且副作用大,而运动治疗对MS各个组分都有效。对众多MS的治疗方式进行比较,运动干预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的饮食控制,而且避免了药物治疗的诸多副作用,因此运动干预对于MS的早期预防及延缓其病理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治疗MS的基本原理主要与运动能够改善和减少MS的组分有关:(1)运动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及葡萄糖的转运速度来促进骨骼肌利用葡萄糖的水平从而降低血糖;(2)运动可减轻体重、减少内脏脂肪堆积进而改善腹部肥胖,通过促进非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利用,降低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浓度,纠正脂肪代谢紊乱;(3)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压。另外运动还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及肌纤维蛋白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从而阻止或延缓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
国内外对于运动治疗MS的研究时间不长,多数实验研究集中在证明运动干预对MS各危险因素改善的有效性上,而具体区分运动学因素进行比较的研究很少。大多数实验都采取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MS患者进行运动干预。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低强度运动没有明显降低MS的发生。Carroll等[11]的横断面研究及Laaksonen等[12]的随访研究均得出上述结果。我国姚崇华等[13]的调查研究表明虽然运动时间少于300min/周和超过420min/周时没有明显降低MS的患病率,但300~420min/周的低强度运动可以减少MS的发病率约30%,说明低强度运动达到一定的时间同样可减少MS的发生。
多数研究表明中等强度运动能明显降低MS的发生。运动时间小于180min/周者与静坐相比MS的危险没有明显降低,Miyatake[14]、Rennie[15]、Laaksonen[12]和 Irwin[16]等研究都得出以上结论。Carroll[11]、Laaksonen[12]、Irwin[16]等 研 究表明运动时间超过180min/周与静坐相比能减少40%~86%MS的发生。姚崇华等[13]的研究表明超过300min/周的中等强度运动MS的危险反而升高。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小于180min/周的中等强度运动对于降低MS的患病率没有明显效果;180~300min/周的中等强度运动对于降低MS的发病率最有效;超过300min/周的中等强度运动反而增加MS的患病风险。
多数研究证明高强度运动可以降低MS的患病风险。Rennie等[15]研究发现,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与没有高强度运动者相比运动时间小于60min/周可减少34%MS的发生,60~90min/周可减少27%MS的发生,90~150min/周可减少50%MS的发生。Laaksonen等[12]的研究结果显示运动时间超过60min/周与不足10min者相比MS减少63%,但运动时间在10~60min/周MS发生危险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姚崇华等[13]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强度运动每周150min以上有助于降低MS 24%的发生危险。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在高强度运动时间小于60min/周时,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可能是各研究中控制的实验条件不同导致的;而运动时间60~150min/周,可减少27% ~63%的MS患病率;当大于150min/周时,MS的发生可减少24%,对更长的运动时间对MS患病率的影响则还没有研究。
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如表3。
表3 不同运动强度、时间对MS患病率的影响效果
实际对MS患者进行运动干预时,运动强度过大或运动时间过长对MS患者的影响却并不好。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运动强度较大或是运动时间过长时,由于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影响,不仅血糖值会进一步升高,肝的酮体合成也出现亢进,促使糖尿病病情更加恶化[17],而且高强度的运动也会造成血压的升高。因此对于MS患者不建议采取高强度的运动,而对健康或MS高危人群可以适当采取高强度的运动对MS进行预防。
结合以上总结的研究成果以及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18]的治疗MS的运动处方,初步总结出以下结论:对MS患者进行运动治疗,运动强度应保持在40%~75%V02max,低强度运动时间为300~420min/周,中等强度运动时间为180~300min/周,每周宜运动5~7次,每次45~60min,习惯于久坐的人、肥胖者以及具有其他MS危险因素的人应当渐进性地达到这个目标,运动强度低的项目可以适当延长时间和增加运动频率。
目前国内外对于不同运动方式对MS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还未见报道。多数的研究都是对MS患者进行有氧训练。具体采用匀速平路步行 、健步走、健身气功·八段锦等运动方式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都表明这些运动方式可以减少MS危险因素。对于不同的运动方式对MS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如表4。
表4 不同运动方式对MS的治疗效果
对MS患者进行运动干预时,运动方式应根据病人的喜好以及现有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如表4所示,建议选择有氧运动,辅以适当的力量练习,因力量练习有助于维持瘦体重,可促进瘦体重的增加。对于有糖尿病合并症的患者,运动类型的选择受到一定的限制。有严重外周神经疾病者,可以选择游泳,避免冲击力较大的运动如慢跑;有增生性视网膜病者应避免可能导致的眼部外伤或引起眼内压波动的运动,如深水潜水,中、高强度的举重等[19]。
(1)运动可以通过改善和减少MS的组分来预防和治疗MS,进而降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起到辅助药物治疗的作用。
(2)对MS患者进行运动治疗,运动强度应保持在40%~75%V02max,低强度运动时间为300~420min/周,中等强度运动时间为180~300min/周,每周宜运动5~7次,每次45~60min,运动强度低的项目可以适当延长时间和增加运动频率。
(3)对MS患者进行运动干预时,运动方式应根据病人的喜好以及现有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辅以力量训练维持瘦体重。
(4)目前,国内外对于运动治疗MS各运动学因素的比较研究很少。而且不同研究之间实验条件界定不同,得到的研究结果不能一致。因此,特定而有针对性的运动方案以及运动多因素之间对MS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将成为今后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1]张丹英.膳食结构与MS的相关性分析[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4).
[2]Grundy SM, Cleeman JI, Daniels SR, et a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Scientific Statement[J]. Circulation, 2005, 112 (17) : 2735-2752.
[3]Grundy SM.metabolic Syndrome Pandemic[J].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8, 28 (4) : 629-636.
[4]WHO/NCD/NCS/99. 2. 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5]NECP.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Adult Treatment Panel Ⅲ)[J]. JAMA, 2001, 285 (19) : 2486-2497.
[6]European Group for The Study Of Insulin Resistance (EGIR), Balkau B, Charlesm A, et al.Frequency of the WHO metabolic syndrome in European cohorts, and an alternative definition of an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J].Diabetesmetab, 2002, 28 (5) : 364-376.
[7]Alexander CM, Landsman PB, Teutsch SM, et al. NCEP-Defined metabolic Syndrome, and Preval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NHANES Ⅲ Participants Age 50Years and Older[J]. Diabetes, 2003, 52 (5) : 1210-1214.
[8]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4, 12 (3) :156-161.
[9]宋秀霞,纪立农.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全球共识定义[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5, 13 (3) :178-180.
[10]戚云虹.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5, 19 (4) : 663-666.
[11]Carroll S, Cooke CB, Butterly, et al.metabolic cluster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nonsmoking,middle-agedmen[J].medicine Science in Sports Exercise, 2000, 32 (12) : 2079-2086.
[12]Laaksonen DE, Lakka HM, Salonen JT, et al.Low levels of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Predict Development of themetabolic Syndrome[J]. Diabetes Care,2002, 25 (9) : 1612-1618.
[13]姚崇华,左惠娟,孔灵芝等.不同强度体力活动与代谢综合征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 (30) : 2099-2104.
[14]Miyatake N, Saito T, Wada J, et al. Linkage between Oxygen Uptakeat Ventilatory Threshold and muscle Strength in Subjects with and without metabolic Syndrome[J].Actamedica Okayama, 2007,61 (5) : 255-259.
[15]Rennie KL,mcCarthy N, Yazdgerdi S, et al.Association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with both vigorous and moderate physical activ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3, 32(4) : 600-606.
[16]IrwinmL, Ainsworsth BE,mayer-Davis EJ.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a Triethnic Sample of Women[J]. Obesity Research, 2002, 10(10) : 1030-1037.
[17]押田芳治.代谢综合征的运动疗法[J].日本医学介绍, 2006, 27 (11) : 522-524.
[18]Fletcher GF.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3rd edition edited by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medicine Lea & Febiger,Philadelphia[J].Clinical Cardiology,1986,9 (7) : 359.
[19]江钟立.代谢综合征与运动疗法[J].中古康复医学杂志, 2004, 19 (4) : 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