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丽虹
摘要 2009年,桂林工学院正式更名为桂林理工大学,在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的浪潮中,新专业申报的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酒店管理专业也即将成为其中的新成员,从原先的旅游管理专业脱离出来。如何实现专业方向朝学科专业的过渡,转变过程中如何体现新专业的特色并形成与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互动局面,这是专业团队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本文从学科设置、教学计划、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入手研究出具有桂林理工大学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为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改革做出“酒店人”的贡献。
关键词 桂林理工大学;酒店管理;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708(2009)08-0095-02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对它的理解范畴,可以从公共事业延伸到产业,因此,它也需要差异化经营才能走的更远,即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特色中寻找“特色”,酒店管理从旅游管理专业脱离出来自立门户的资本实际上就是教学体系的创新,当前专业硬件建设基本同质化,进步的空间很小,思维创新应该就是我们所谓的软实力竞争的杀手锏。
1 学科专业背景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前身为桂林冶金地质学院经济管理与旅游系,创建于1985年, 1999年更名为旅游学院,其旅游管理专业于2007年批准为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同时也是自治区优质专业、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
饭店管理专业是目前学校申报的广西高等院校新增专业之一,在此之前是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方向之一。由此可见,经过20多年的学科发展,无论从学科体系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实验基地建设等方面,饭店管理专业的产生应该说是瓜熟蒂落、顺理成章,依托于强大的旅游管理专业,整个办学条件起点很高。
2 教学计划改革方案
饭店是旅游产业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即数学概念里的全集与子集的关系,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似乎很难冲破原先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体系框架,因此,改革的重点一定要体现“术业有专攻”。
2.1 课程设置与教材改革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侧重于细节管理,但要把握细节的度,否则将会混淆本科与高职的层次。
专业基础课大体保持相同,毕竟都是一级学科管理学的范畴,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模块要保留,但是诸如旅游统计学、旅游美学、礼仪礼节等课程要置换为饭店统计学、饭店艺术设计与酒店服务礼仪,这绝不是简单的更换名称,而要理解为与之配套的教材改革。目前,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材少之甚少,因为是新增专业教材建设的投入还需要时间。
譬如,饭店统计学课程与饭店管理课程是一脉相连的,其统计对象应该针对饭店的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物质采购部、业务部门等,教学案例应涵盖饭店投资回报评估、经营情况分析、物质设备管理等,这与旅游统计学的针对全行业的标准化模式化的案例教学完全不同,使学生对酒店管理更有认知感。而此类课程的教学计划之前全部是理论课时,实际上应设20学时上机实践课时,SPSS统计学软件的强大统计功能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主流,如果现代教学还不实现信息化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不具备竞争力。
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美学鉴赏能力更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饭店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就显得更为恰当。无论是饭店选址、风格设计、功能布局以及形象策划等知识模块都是美学与酒店完美的结合。同时,这也为学生今后的酒店生产实践的学习总结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审美基础。
至于专业课的设置除了保留原有的必修课譬如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外,在能力拓展模块里关于食品酒水、营养学、烹饪学等方面的技能课比例不宜太大,应适当增加制图设计、信息系统设计以及酒店运营等相关课程的比例,成功的酒店职业经理人除了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外,对于酒店管理的前期筹建工作应该有更多的参与性,这就包括酒店如何选址、如何定位、酒店资源如何分配等复杂的工作,这些都需要更多的能力拓展才能实现。
2.2 实践环节改革
按照以往教学计划的安排,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学4年的实践教学部分一般经历认识实习、服务操作模拟、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这4个主要环节,酒店管理专业继续沿用此模式会产生资源浪费的现象,实际上认识实习和服务操作模拟在专业课的实践课计划里就已经实现,这两个环节均属于感性认知阶段,如何强化认知的程度,关键在于在进行生产实习环节前设置缓冲带。
从旅游管理专业历届学生的生产实习效果来看,生产实习被广泛认为是高负荷机械重复的服务操作过程,产生这种认知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对生产实习的目的并不明确。而心理承受能力较低除了与现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以及个人意志品质有关外,从学校课堂突然走上社会岗位而两者之间并无调整期,这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至于学生普遍反映的收获不大,实习目的不明确,实质上反映出学生在此之前所接受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不合理,无法引导学生学会从各种角度去分析工作中发生的问题,使之单纯地认为某个问题仅是突发事件,最终导致问题接踵而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设计要突出“经验值积累”的特色,在课程实践环节后安排“钟点工”社会实践环节,这种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去酒店进行社会实践的形式存在已久,但多属于学校勤工俭学性质或者个人行为范畴,实际上短暂的酒店工作有助于学生提早适应酒店行业,而且由于形式灵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岗位,对于酒店的系统运作能够理解得更深刻。因而,将其纳入正规的教学实践环节,通过酒店管理的专业平台,可以让学生与社会企业进行良好的互动。接下来就要进行设计环节,针对自己实习部门的情况提出策划方案,具体到诸如设计或改良某个接待子系统之类的应用型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启发学生寻找问题和面对问题的能力。以上两个阶段称为热身运动,接下来再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由于衔接自然,效果会明显提升。
3 教学团队的建设方向——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专业团队需成立酒店咨询管理中心,教师队伍按照个人能力和特点分成培训组、项目组和教学研发组,培训组教师应定期在国内高星级酒店进行挂职交流,项目组教师主要负责承接各类酒店筹建运营的策划,教学研发组负责日常教学、教材编写、多媒体课件开发等相关工作,使教师资源优化配置。
4 开创“商业化+学术化”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商业化模式,就是学生的培养完全按照社会商品经济来运作,根据社会需求量下人才订单,依照酒店行业新标准进行人才加工打磨至成品,然后输送到各个酒店进行验收,关键环节在于售后服务,即就业信息反馈,根据跟踪数据重新修改制定培养方案。
所谓学术化模式,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对学术研究有一定造诣的学生群体,将其输送至科研机构、政府决策部门,使之与商业化群体形成强大的产业链。
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正在筹建中,对新专业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其教学体系创新研究仍旧不成熟,希望能为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改革做出“酒店人”的贡献。
百名专家齐聚广州研讨办活中小型科普场馆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中小型科技场馆建设、运营和管理?如何将科普场馆与素质教育有效衔接,办出中小科普场馆的影响力?日前,全国中小型科普场馆发展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我国40多家省级、市级、区级科普场馆的120多名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互相交流办馆心得,为新形势下中小科普场馆寻找更加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以及实践经验。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徐善衍,广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方旋出席会议并讲话。
徐善衍在讲话中指出,目前我国科技类场馆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绝大多数的省、直辖市都完成了省一级科技馆的建设,其他省也正在建设中或已立项。省级以上科技类场馆的建设整体布局到今年年底将基本完成。发挥现有场馆功能作用和建设地市级(包括县级科技类场馆)将是下一步我国科技类场馆工作的两个重点。我国各类科技场馆超过300个,其中大部分是占地面积为15 000m3以下中小型场馆。因此这次全国中小型科普场馆发展研讨会通过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针对不同科普场馆的功能定位如何划分、各类场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各类科普场馆在体制机制上如何建设等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十分有必要,对科技馆发展事业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方旋代表广州市委、市政府欢迎前来前来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代表,他向参会代表介绍了广州的基本情况以及广州市在科普场馆建设方面的工作,他重点介绍了广州把建设科普场馆当作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工程来做,把“基本实现区(县级市)有三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或博物馆)”,列入市委市政府颁布的“惠民66条”的具体做法。他提到,这几年来,广州既建成有广东科学中心这样的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大馆,也建有广州青少年科技馆这样的专门面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小馆,部分区(县级市)和一些大型企业也利用所属资源建成或正计划建设科技馆,这些科普场馆对提高市民科学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方旋强调,今后广州市委市政府还将继续把科普场馆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加快建设;同时继续拓展和完善现有各类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努力整合各种资源,建立健全科普共享体系和网络平台,使广州的科普场馆能够更好成为提升市民科学素质和服务广州建设的有效载体。他希望能够分享和学习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代表在科普工作和科普场馆建设上丰富经验和先进做法,促进广州科普场馆的建设和发展。
会后,代表们赴港澳地区参观考察了香港科学馆、澳门通讯博物馆。代表们认为,港澳地区的科普场馆在布展创意和展教理念等方面都让人耳目一新,值得借鉴,受益匪浅。
(广州市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