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与《大学语文》教学

2009-12-30 09:52吕红霞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关怀

[摘 要]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高度注意许多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在今天仍具有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人文关怀作用。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摒弃功利主义的思想,从而历史地、理性地看待世界,为人类也为自己的生存建构一个温馨美好的人文环境;其次应该把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视为一种创造和寄托活动,让古代作家作品与接受者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最后应该尽量用现代的观念、方法激活古代作品的真谛,以实现“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

[关键词] 《大学语文》;古典文学作品;人文关怀;

德育工作是引人向善的,其目的是通过道德教化促使人性向至善之境迈进。道德教化存在于学校的每项工作之中,即所谓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达到育人的目的。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要挖掘中国几千年丰富的文化典籍中的有用成分,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大学语文》中选入了一部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但学生在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引发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一是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受到冲击;二是教师的教学受到怀疑。1999年10月8日《中国青年报》登载了一篇名为《有多少人在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文章,其中提到一个48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班只有8人在读古典文学作品。这一“惨不忍睹”的现状出现并非偶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功利本性表现得较为明显,所以作为人文科学的古代文学便遭到了人们的冷遇。这就要求古代文学也要与时俱进。如果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仍按传统模式进行,就会使这一学科与现实越走越远,造成教学与时代的脱节,进而使受教育者疏离古代文学。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思考如何激活古代文学作品,使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凸现出来。通过教化促使学生的品性向至善之境迈进。

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两个基本的方面,而古代文学作品属于人文科学,它承担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是我国古代人民思想、智能、情感和美的结晶。通过对它的讲授和学习,可以使受教育者得到精神的滋养、人格的塑造、情感上的熏陶、性情的陶冶、智能的启迪、审美的愉悦,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和真善美的心性。所以周远清指出:“我们认为,从培养人,塑造人的任务出发,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接受的教育。”[1]因此,不仅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古代文学,而且其它专业的大学生也应该认真地学习古代文学。在《大学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学名篇就应该深入学习。

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精神和文化现象的科学。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一个意义和价值的体系。它通过人类精神现象和文明成果的研究,总结其对人类有着滋养的成分,使人类社会更加美好健康地发展。发达国家是十分重视人文科学教育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文明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的胸怀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作为几千年文明的中国,历史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典籍,而这笔优秀的文化遗产如果不挖掘其精髓,以之来教育我们国人,那是危险的。所以闻一多先生说:“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在政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虑。文化征服甚于其它方面的征服千百倍之。”我们并不固步自封,而应该是实事求是,应该结合民族的特点,容纳先进的科学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古代文学在人文科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显得重要。在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中,古代文学学科教育将大有作为。

在我们的教学或学习之中,我们应该怎样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寻找于我们有用的东西?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培养学生那些方面的能力?要回答这些问题,那么应该重视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既是指文学的一种历史传统,也是指文学的现代主题。文学作为人学,自古以来作家诗人们便以他们博大的仁爱情怀关心人的生存处境,提倡尊重人、关怀人,以人为中心构筑他们的艺术世界,表达人性的呼声和要求。

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让学生摒弃功利主义的思想,带领学生尽情享用人类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塑造完美坚定的心性和健康活泼的心灵,从而历史地、理性地、审美地看待世界,为人类也为自己的生存建构一个温馨美好的人文环境和高雅和谐、生机盎然的精神世界。这就是说对古代文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古代文言词语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应该在一个个单独的文字符号的基础上,系统地考释古人的精神境界,从而在较高层次上领悟这一优秀文化的特点。《易传》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所谓“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这就是说据天象之道而指文明之道,强调人的精神世界的想象力,就是侧重人的人性修养。因此,我们强调古代文学学习最重要的是在人格塑造、人的素质方面起作用,是教给学生一种做人的态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精神上的境界,一种创新思维的培养。

其次在《大学语文》的学习和教学中,应该把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视为一种创造活动,一种寄托,一种表现。让古代作家作品与接受者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所以,在学习和教学中不仅要阐明作品的原貌,更应阐明文本及其各种文学现象的当代意义,使之与现实世界发生联系。进而激活作品,让学生不自觉地跳出书本,创造性地思考,从中获取滋养。爱因斯坦说过:“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具备会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能,而不是照搬书本。”可见,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是在学生掌握书本的前提下最终跳出书本,进行创造。温伯格教授(1979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说过:“不要安于接受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下一步,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的标准。”古代文学的学习和教学如果不走这条路,那将会把古人读死了,将绚丽多彩的古代文学作品读得黯然无光。难怪今天的高等学校学生会表露出对古代文学作品学习的厌倦之感。

古典文学作品的学习离不开感悟和想象,进而才是一种创造。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里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2]”这种“入情”的境界即是感悟的境界。进入感悟之后便是主体对客体认识的联想了。如在对《诗经•芣苡》一诗的学习时,每个人联想就不一样。清人方玉润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不知其情之何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以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3],”但现代诗人闻一多读了这些诗后却说:“现在请你再把诗读一遍,抓紧那节奏,然后合上眼睛,揣摩那是一个夏天,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苡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这边人群中有一个新嫁的少妇,正捻那希望的肌珠出神,羞涩忽然潮上她的靥辅,一个巧笑,怱忙的把它揣在怀里了,然后她的手只是机械似的替她摘,替她往怀里装,她的喉咙只随着大家的歌声——一片不知名的欣慰,没遮拦的狂欢不过,那边山坳里,你瞧,还有一个伛偻的背影。她许是一个中年的硗确的女性。她在寻求一粒真实的新生的种子,一个祯祥,她在给她的命运寻求救星,因为她急于要取得母亲的资格以稳定她的妻的地位。在那一掇一捋之间,她用尽了全副的腕力和精诚,她的歌声也便在“掇”“捋”两个字上,用力的响应着两个顿挫,仿佛这样便可以帮助她摘来一颗真正灵验的种子。但是疑虑马上又警告她那都是枉然的。她不是又记起已往连年失望的经验了吗?悲哀和恐怖又回来了——失望的悲哀和失依的恐怖。动作、声音,一齐都凝住了。泪珠在她眼里。[4]”

这样的解读,从诗的文本已上升为一种既生动又深刻的文化阐释。所以清末的词论家谭献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正道出读者的创造性。

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传统的解释是说这首词表达了苏轼的思想苦闷,反映了他出世和入世的人生矛盾。“词中抒幻想而留恋人世,伤离别而处以达观,反映了作者由超脱尘世的思想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的过程[5]。”这样的观点并不错。教师的教学,读者的解读是一个创造性过程,一个审美的过程。所以在读这首词时就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这首词至少有两点打动读者:一是它揭示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哲理——人生和世界并非完美无缺,尤其在人生的旅途之中,缺陷是绝对的,我们只能在绝对的缺陷中寻求相对的完满。苏轼在词中告诫人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的不完满是一种自然的、绝对的现象,不要因为遭遇不幸或稍有不如意之时就失去了对生活的勇气和热情,应该达观地对待人生。这样的剖析之后,每位接受者都会受到感动和启迪,增强其对人生的理解和达观的看法。

大学生受到这样的教育之后,对他们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塑造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无不裨益。在今后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当遇到不幸或不如意时,便会坦然一些,从容一些。

最后在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应该尽量用现代的观念、方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评析古代文学作品,激活古代作品的真谛,让现实生活与古代作品对话,以实现“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主任斯蒂芬•欧文教授在谈他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时说,就是中国文学中“那种对人的关怀和尊重”深深地吸引了他。我想,只要我们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都去做了,人文关怀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注释]

[1] 周运清.深化文科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1996(9).

[2] 范文澜.文心雕龙[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715.

[3] 诗经原始卷一[M].上海泰东书局石部本,民国13年.转引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Z].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匡斋尺牍.载《闻一多全集》[M].开明书店,民国37年.349-350.

[5] 朱东润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Z].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

吕红霞(1968-)女,贵州大方人,任职于毕节学院中文系,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关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关于高校大学语文学科定位及课程建设的思考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浅谈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