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代的师德建设

2009-12-29 08:47范应梅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9期
关键词:师德道德

范应梅

【摘要】从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出发,指出了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阐明了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解决当前教育事业中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键一环。

【关键词】师德;道德;教师劳动

1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1师德建设在道德建设的基础。教师的主要劳动对象是青少年,青少年这一特殊年龄段的人群情绪不稳定,个性品质易变,人生观,道德观等还未形成,正处于确立阶段。而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师的道德思想对学生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教师的崇高的道德信念对学生有很大的支持作用,能坚定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教师的积极的道德情感对学生有强烈的熏陶作用,能影响学生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教师坚毅的道德意志对学生有巨大的激励作用,能鼓舞学生锻炼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教师的高尚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有直接的示范作用,能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可以说,教师的道德常常是学生的道德的先导。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受到怎样的教师道德的教育和影响,直接关系到他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教育实践一再证明,教师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

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也决定了师德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教师的道德水平决定了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要想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必先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状况决定着青少年的道德状况,也通过青少年而影响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状况。教师的道德建设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也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1.2师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关键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严格的典范性和鲜明的表率性。教师劳动的介质不是机械工具或者其它实物,而是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思想,道德。教师思想的好坏,道德的高低,知识的多少,能力的强弱,以及情感和意志的状况,直接反映了教师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的质量与效果。教师本身对学生就起着一种巨大的教育作用,教师劳动具有其他职业劳动所没有的直观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为人师表对做好教书育人任务起重要的保证作用,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德行为树立了教师良好的道德形象,其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的道德品行。可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核心是教师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以人来促进人的发展。教师的道德对学生的渗透性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只有提高了教师的道德素质才能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也只有通过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才能实现。教师的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亿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成长,也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因而决定了师德建设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关键,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道德建设的关键。

1.3加强师德建设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从教师的劳动成果和意义来看,教师劳动是一种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密切相关的脑力劳动,教师劳动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人类社会的延绵继续和进步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教育。教师既是人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宝贵遗产的继承者和传授者,又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树者和传授者。教师劳动是一种精神生产,是通过继承和传授、建树和传播,培养教育出社会有用之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绝不只存在于在校期间,而是存在和作用于他们走上社会从事工作,甚至于他们的一生。这就是说,教师劳动的效果和作用要存在并作用相当长的时间。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道德在影响上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更广、更远。所谓深,就是说教师道德会影响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培养其道德,塑造其心灵;所谓广,就是说教师道德的影响广泛作用于每位青少年,通过青少年,作用于整个社会;所谓远,就是说教师道德将持久地存在并延续到青少年的今后,从而影响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师德建设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师在培养完善人才的道德人格时,当然需要也必然会注意自身道德形象的完善。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整体道德素质高于其他职业。青少年生活在社会中,会受到社会中各种消极道德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家庭道德的熏陶。教师为了培养人才,巩固青少年在学校接受的积极道德教育,会千方百计地改变社会道德环境。师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意识形态,会影响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教师努力影响消极道德,创设积极道德。教师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人才功在社会,而教师自己却默默无问。教师以自己的道德促进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和发展。

2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教育管理中的价值偏颇导致了教师的角色模糊。本来是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管理,却忽视了对育人精神的塑造。在教育管理中,创收渐成压倒一切的硬任务,一些教育管理者误将教师职称晋升、工资调整、发放奖金作为管理人的第一要素,结果使许多教师只看到市场经济功利性一面,而忽视了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奉献的一面,把自己纯粹置于一个社会经济人的位置,而忘记自己首先是一名人民教师,再加上社会不健康风气的影响,少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有所缺损。

2.2教师的“主体性”问题。经济繁荣与教师“主体性”的矛盾导致了教师人生理想的淡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在这个变革阶段,教师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教师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却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虽然1985年我国为教师专门设定了“教师节”,号召全社会都来尊重教师、关心教师,但从整个社会来看,教师在生活中较难找到自己的轨迹,难以确定自己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比如教师的社会地位还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与某些科研人员、个体老板、金融企业和垄断行业的员工相比,差距较大,教师的住房问题、子女就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此少数教师认为自己为这个社会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牺牲了一定的个人利益而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于是产生了消极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丢弃了敬业、兢业和钻业精神,淡漠了人生理想,也淡化了事业心、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心。

2.3缺少师德建设的责任心。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建设中只注重了学科建设、教学研究和学科带头

人的培养,而忽视了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在指导思想上,往往注重通过学生工作实现教育目标,而忽视教师的德育功能和教师的道德规范;突出了教研成果、著书立说在学校中的主导性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素质建设的灵魂地位。在处理“德与智”、“红与专”的关系中,只强调“智与专”的重要性而轻视“德与红”的能动性,导致了教学科研工作一手比较硬,思想道德建设比较软的状况。缺乏构建大德育体系的紧迫感。

3师德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3.1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要热爱本职工作,关爱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树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观念,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追求宏伟的人生目标,启发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那种认为“听话、顺从”就是好学生的陈腐理念应破除。教师要以十倍的忠诚,炽热的爱去铸造锐意进取,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严谨治学,探求创新”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应具备的业务素质。一方面,严谨的治学精神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杜绝学生中的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进而为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打下坚实的基石。另一方面,要不断求知,为学生做好榜样。在科学和技术发展迅速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那么原有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需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核技术的发展步伐,不断创新。

要诚实守信,身正为范诚实守信是教师之本。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诚信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教师要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加强学术自律,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坚守、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忠于真理,力戒浮躁学风,避免急功近利;要严格遵守教学纪律,恪守职责,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是要教师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权益;要尊重科学规律,发扬优良学风和团队合作精神。

3.2创造一个良好的师德环境。要提高对师德教育的认识。学校领导,教育行政单位、教育工会以及社会各方面,都要提高对师德教育的认识,抓好师德教育。通过开展表彰、总结和推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先进活动,使教师明确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是每个教师的天职。同时学校还应制定和完善各种奖惩制度和责任目标,开展教育评估工作,多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克服重智轻德现象。

要解决教师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针对目前学校教师生活上存在的许多实际问题,我们应加强学校管理工作。努力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使教师能安心于自己的职业,忠于职守,以他们的高尚人格和楷模行为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而努力奋斗。

3.3建立对教师的监督机制。教师也是人,他也有自己的个性和正常的情绪表现。但教师职业毕竟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我们必须要求教师要严格履行教师职责,要为塑造青少年健康的心灵负责。所以,教师师德行为要受到自我的约束和社会的监督。家校合作应是家长与学校、教师工作的合作、配合,同时家长委员会也要接受家长的反映,监督教师的教学行为,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这样家长对教师不履行职责的行为才会有投诉之门。学校管理上真正对教师成长负责,接纳家长的意见,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不良表现,家长与教师应做到常沟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师德道德
致良知与师德
跟踪导练(五)(2)
闾彬:师德建设应实现“四化”
为何不吃梨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道德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道德一论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