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言文翻译中,由于古代汉语句式、习惯表达法等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有时必须采取意译的方法,本文通过举例分析,论述了在什么情况下采取意译以及意译的一些技巧。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意译
古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雅:要语言规范,译文富有文采。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因此直译容易做到“信”。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比较难达到“达”“雅”。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必须运用意译的方法,才能把句子翻译通顺、明白。下面具体用例子来解说。
1解析的方法。就是对文中的词语做解析。主要是对于一些多义词的翻译。如: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常在险远(《游褒禅山记》)。“观”有观看和景物、景象等意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义项翻译。
有些词就不能把解析意义作为翻译。例如: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奄”解析为“覆盖、包住”而翻译应为“完全、全部”。
2合并同义部分(语义的压缩)。把那些繁杂的同义结构的句子合并为简单的句子来表达。例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方之心(《过秦论》)。可翻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3一些句子由于运用了修辞方式。在翻译时可以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
(1)借代:文言文中的借代手法,翻译时要按其原意译出本体意义。
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入墓碑记》)。
“缙绅”是借代用法,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应译为“做官的人”。
(2)比喻:文言文中的有些比喻不便直译,这就必须借助意译。
如: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如果直译为“曹操是豺狼猛虎”,与文意不合,应是“曹操像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
(3)拟人: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运用了拟人手法的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4)互文: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习惯分开说,如一般判断句、互文对偶句等,而在现代汉语中习惯合说,译时就要注意恰当地合并这类句子。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f《劝学》)。
“青,取之于蓝”是个判断句,译时要把主语、谓语合并成一句:“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
(5)用典:古人好用典,遇到典故,较熟的可以直译,生僻的就要充分合理地译出它的含义。
如: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与妻书》)。
“司马春衫”即“司马青衫”,典出《琵琶行》,司马是白居易,当时任江州司马,他同情琵琶女飘零的身世,感伤自己宦途潦倒,心情十分悲伤。
4古人常用委婉的言辞表示谦敬,译时要将它的原意揭示出来,这在翻译有关的外交辞令时,要特别注意。
如: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会猎”绝非是“会合打猎”,“比赛打猎”,而是“要和对方打一仗”的意思。翻译时一定要把它们的含义揭示出来。
5古代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或称“凝固结构”。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的翻译。
如: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例①中的“何……为”是文言文中表反问的惯用句式,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何辞为”翻译为“为什么(还要)辞别呢”。例②中的“不亦……乎”用来表示语气委婉的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吗”,“不亦惑乎”翻译为“不是(太)糊涂了吗”。
6数字的翻译
①古汉语中,倍数表达一般是在基数词后加“倍”字,如果是一倍则单用“倍”表示“一”省略。
如:“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敢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其中,“十”“五”后省“倍”字:“倍”,表示“一倍”。
②古汉语中,如果还有并举两数,那么就以其乘积表数了。
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志》)。”“三五”之积为十五,“三五之夜”指阴历每月十五的圆月之夜晚。
③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绝大多数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中,结合语境来概括,有如下几种类型:
a完型式。
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三分之一的分数形式,从古代延续至今,已保留下来了。
b简略式。
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c嵌入式
(1)分母+“分-+-之”+分子。如:“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即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2)分母+名词+“之”+分子。如:“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三国之一,即国都的三分之一。(3)分母+“之”+分子。如:“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治平篇》)。”“十之一二”,即“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从总体上把握原文大意,准确地解释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作者简介:唐三才。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