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想象力作为人类的理智认知活动之一,不仅在创新思维的激变中有关键作用,同时在这种思维品质的构建上,以及非理性智力活动中都有重要作用,其背后有复杂的非理智性因素的参与。本文从想象力的情感性因素出发,对其非理智性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探析,既为我们对想象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又在其培养上做出了新的尝试与摸索。
【关键词】想象力 思维 能力 培养
在人类历史进程的长河中,许多理论成果上的重大发现与创新、新技术的发明与革变、艺术作品生动新颖的艺术形象的创造等往往都同思维在瞬间的激变和灵感契机的闪现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这种思维上的嬗变并非是一种神秘莫测、不可捉摸的,而是想象者经过长期的观察,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组合、抽象、推理等一系列思考的结果,是思维运动量变在某种诱因的激发下的爆发式飞跃。那么,刺激这种思维飞跃的内在动因是什么?我认为在这一激变的过程中,想象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想象力不仅在创新思维的激变中有关键作用,同时在这种思维品质的构建上,以及非理性智力活动中都有重要作用。因此,认识想象力在语文这门基础课中的培养,增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目前亟需注意和探索的问题,也只有认识到想象力的本质特征及其巨大作用,才能引起教育者的关注与重视,并努力在教学中摸索出一条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来。
一、想象的本质及其情感特征
关于想象,前人做过不同的阐释和界定。如“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过程创造的新形象就是想象表象,想象表象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普通心理学(修订版)》P258)“想象是:①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②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P1376)
以上关于想象内涵的界定,都从不同程度对人类这一心理活动内容及其过程的本质给以了合理的揭示,而且,这些界定都是从思维的认知角度即理性因素来概括的。然而,问题恰恰就在于此。我们都知道,知、情、意构成了人类思维运动的三维度向,它们是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着的。既然认识作为人类思维层次的维度之一,必然与其它方面有不可分割的关联。也就是说,想象思维认知具有特定的情感因素,或者说,必然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与组合。本文正是要从想象的情感特征来揭示其特有的奥秘,以形成一种新的认知视角。
既然想象是人脑对知觉材料进行加工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那么,这一新形象的加工组合过程及新形象中必然打上了想象者的主观烙印,或者说,渗透着想象者的主观情绪或情感。这里的情感是指凝聚在新形象中创造者的主体态度(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欢乐与痛苦等)。这种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荣格说:“我们以不再是个人,而是全体,整个人类的声音在我们心中回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P101)同时,这种情感已不只是单纯的情感而是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在这里问题就更进一步了,即这种想象者的主观情感是如何介入到想象过程中去的呢?这就要从想象思维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去寻找。
想象的原始材料是记忆表象,那么这种记忆表象最初的积累与记忆者的情感有没有关系?显然,只有那些能引起记忆者情感激荡或刺激的客观事物才最有可能成为记忆的表象,而且这种刺激越强烈记忆也就更为持久,才能成为想象思维运动的第一手材料。我们都有这样一个体会,生活中有些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并未引起我们注意时,如果你闭上眼睛却很难记起,或者只有大致的轮廓;而有些事物虽然看到的机会不多甚至一生只有一次,却能深深地印在脑海。尽管每个人的“当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客观存在而又看不到时也能识别的能力”不尽相同,当然这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但另一个重要因素却与记忆者的记忆情绪有很大关系。如果这一事物对人的情感刺激反应越大,那么记忆的表象就越深刻。
同样,在想象过程及结果中,即各种记忆表象的形象组合过程及新形象中,也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情感。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事实也是如此。这是因为,人们在想象的时候,总是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社会背景、教育程度、人生态度、思想倾向、情感境界等来进行的。所以在想象的过程及新创造的形象中,想象者的主观情感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调控和制约作用。
在想象的过程中,由于情感因素的介入对想象过程起到重大作用,那么这种非理智性因素与认知过程的关系又为何呢?在想象运动中,情感是表象的、显性的,理智认识是内在的、隐性的,显性的情感因素的深层往往隐伏着内在的理智认识。
二、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
想象力在启发思维和提高智力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良好的思维品质结构的建立和受教育者智力的开发与提高远比仅获取知识本身更有意义与价值。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才能达到提高或优化教育的目的,才能符合当前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质量规格的设想与要求。
想象的显性特征是形象化,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教学中都有同样的感受:形象化、生活化的东西更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而想象力在从概括到具体、抽象到形象的转变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增进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例如,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分不同的角色来扮演朗读课文中的对话,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理解北京人性格特征和文化心理的大环境。在学生惟妙惟肖的朗读之后,再稍加点拨,学生很快就深刻体会到北京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和作者流露的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想象力的培养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人格是对人的性格、气质和道德品质等特征的总称。独立、健全的人格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标准。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决不能忽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学》P330)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参与情与景的创设,使其在特定的环境与氛围中感受到伦理的教育、知识的教化、道德力量的感召、情境的潜移默化。总之,想象不仅在启发学生智力进行创造性思维教育和使学生更生动地掌握运用知识方面有重要作用,同时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德育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它已成为目前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虽然情感领域的类别与认知上不完全相同,但两者都与教学内容有关,而且也与学生所在群体产生的价值和态度有关。因此,情感领域不应被看作是与认知活动完全无关的。在认识到想象力的情感特征之后,进而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来探讨有关想象力培养的问题:如何培养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呢?
方法之一:情感激励法。它是指在想象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一定的手段去刺激、唤起学生适度的情绪兴奋,或对学生的想象情感给予肯定赞许的态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想象的教学手段。研究表明适度的情感兴奋会使人的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增进学习和工作效率。而且我们也都知道,情绪和情感对记忆和思维活动也有很大的影响,喜好影响人的学习效率与效果,人们容易记住喜欢的事物;乐观积极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人思维的进程和方向,使思维处于一种相对流畅和兴奋的状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情绪影响思维的写照吧!在想象过程中,主动采用情感激励的方法去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方法之二:情景设置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设备来构建营造特定的环境或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促使完成想象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为想象力的激发提供了一个发生的场景。正是在这种情景场中想象思维才得以顺利展开。这就像物理学上的电磁运动,在电磁场中,如果有电流通过就会产生运动。在这里情景场的作用好比电磁场,想象者的记忆表象好比电流。在情景场的作用与诱发下,想象者运用自己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组合或将已有的生活原象重现于特定的情景场中,或提取诸形象的特征以配合成新形象,或将已有的记忆表象加以创造性改造,这样想象思维才得以发生进行。
综上所述,想象力作为人类的理智认知活动之一,其背后有复杂的非理智性因素的参与。本文从想象力的情感性因素出发,对其非理智性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探析,既为我们对想象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又在其培养上做出了新的尝试与摸索。
作者简介:王学胜,河南省濮阳县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