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生成的语文教师能力构建

2009-12-24 10:49李思衡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0期
关键词:动态生成教学能力预设

【摘 要】课堂生成要求教师除了具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理念外,更要具有驾驭和推进动态的课堂教学的教学能力。动态生成性更为显著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所要构建起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弹性教案的设计能力、学情预设能力、开放性问题的预设能力、识别并评价生成信息的能力、即时捕捉利用动态资源能力、即时调控应变能力。

【关键词】动态生成 预设 课堂教学 教学能力

课堂生成,主张“课堂在师生作用下是变动不居的”。课堂生成,强调把课堂看作是“师生积极交往的场所”,而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的场所”,更不是“模式化地执行教案的场所”。所有这些,要求教师除了具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理念外,更要具有驾驭和推进动态的课堂教学的教学能力。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究一下动态生成性更为显著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要构建起的教学能力。

一、弹性教案的设计能力

传统教案的设计,过分强调教师的预设,往往要求教师从教学目标的设置、重难点的确定,到教学步骤以及板书设计的安排;从课堂中的提问、答案,到教师要讲的每一句话乃至每个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都必须丝丝入扣,一着不漏。这种预设过细过密毫无弹性的教案无法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更谈不上动态生成。课堂教学要呈现动态生成性,就必须要求教师具有弹性化的教学方案设计能力。我们所讲的“弹性化教学方案”,是相对于上文所述的传统教案而言的,要求设计时把弹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引入到了教学过程,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实践留出了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可能。

基于弹性化教学方案的特点,设计这种教学方案的能力最基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需要教师学会弹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设计教案时,既要根据教师解读文本的经验设定教学预期目标;同时还要设定出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目标的设定要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以及可能的期望发展等方面,当然,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二是需要教师学会弹性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时,重点策划好课堂的主要环节的时间、推进的方式等方面的大致框架,同时,还要策划好教学行进中师生对话、师生间互动方式、时间以及活动结果的预测等。

二、学情预设能力

课堂教学既要追求不可预约的精彩生成,更应讲求预设下的生成,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为了使对生成的把握更具有方向性、有效性,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对学情的预设能力。这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要预设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文本的解读水平以及可能生成的疑问等。第二,要预设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情感态度的可能状况:对学习内容有无兴趣,对文本可能产生的情感点在哪里等。第三,要预设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或产生的问题:学生可能有哪些方面的发挥?可能会产生哪些分歧?这样教师在学情预设的过程中,站在学生的角度尽可能地想学生所想,充分地预设学情,就可以用高质量的预设促进课堂的创造性生成的产生。

三、开放性问题的预设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由预设而产生的有效生成还可以是由教师预设的开放性问题所引发。开放性的预设问题容易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出学生探究的欲望,擦出思想的火花。这就需要教师建构起开放性问题的预设能力。第一要把握设问方式的开放性,要避免“是不是”“对不对”式的简单发问或设置对学生的思维限制性太强的问题。如讲授《项链》,如果向学生提问:玛蒂尔德是可怜的还是可恶的?值不值得同情?这种提问方式只提供了两种选择,就会抑制学生多元思维,限制学生的思路,课堂上学生很难有即时性生成。第二要把握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应多利用文本的空白点、生情点,在学生思维的疏漏处、易分歧处设置问题,这样就会使问题的答案丰富、精彩,课堂教学生成就会大于预设。

四、识别并评价生成信息的能力

生成性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出人意料的回答或问题,面对这些生成信息,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对”“错”式简单评价、不置可否式评价和断然否定式三种评价失当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面对课堂上的生成信息缺乏必要的识别,以致造成动态生成课堂上的评价缺席,使课堂失去了新的生长点,从而影响课堂更精彩内容的生成。因此,面对生成的信息,教师必须构建起相应的识别评价能力,即应及时识别这些生成信息是否是围绕文本的生成,是否是紧扣教学目标的生成,是否是紧扣“语文”的生成;生成的问题能否驱动多数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及时判断出哪些能对课堂教学和文本探究有促进作用;哪些会有阻碍作用。识别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信息作出及时的明确的评价。评价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即时性评价,即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或问题,迅速识别判断后,立即进行客观的有积极导向的明确的评价。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异见不排斥,对创见要鼓励欣赏,对错误要宽容,对亮点要及时肯定。二是延时性评价。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在互动中生成预设外的信息,教师并不直接予以评价,而是或以追问的方式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或把问题再抛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讨论分析,教师的评价倾向随着学生的思考讨论不言自明。如上海于漪老师教《宇宙里有些什么》,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好灰溜溜地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个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于老师没有立即直接对学生的问题作出评价,而是进行追问,这实际上是作了一个延时性评价,这种追问式的延时性评价不仅激起了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回答,对文本语言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

五、即时捕捉利用动态资源能力

动态的课堂教学往往会出现教师难以设想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但这些动态资源往往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即时捕捉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即时捕捉利用动态资源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即时捕捉利用学生的分歧点。分歧点往往是课堂探究生成的契机,教师要善于捕捉利用有价值的分歧点,顺势引导,让学生围绕分歧展开探究讨论,即时生成动态教学。第二,即时捕捉利用学生的错误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往往是蕴藏教学价值的“富矿”,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和发挥好“错误”这一教学资源所带来的契机,化错误为神奇,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第三,即时捕捉利用学生生成的问题。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来自他们对文本的叩问,来自对教师解读的怀疑,来自师生对话引起的思维撞击。教师要学会即时捕捉利用那些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动因的有价值的问题,顺应学生的问题或质疑,调整原定的教学流程,采用讨论、对话、讲解等方法解决问题。

六、即时调控应变能力

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随机生成的内容对预设的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方面及时进行调整(如增减等),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即时调控应变的能力。面对生成的信息,教师要做到对有效的生成要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课堂精彩纷呈;对无效的生成要及时调控,让它迅速回归正题,同时又要力求不浇灭学生积极思维的激情。如有教师教授《蒹葭》一课时,让学生“试着以一二词语或句子表达初读后的感受”。有一位学生说:“抒情主人公在苦苦的追求伊人。”教师意识到学生的回答点出了本诗情感所在,引出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于是就临时调整了预设的流程,顺着学生的思维走,以这个点作为突破口,追问了一句:“同学们同意他的说法吗?诗中哪儿体现了抒情主人公在苦苦地追求伊?”将课堂引向了深入。从这个教例中可以看出执教教师面对生成的资源有着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抓住学生的回答,大胆摈弃预设,借助学生的认识,因势利导,即时追问,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兴趣,将课堂探究引向了深入。

作者简介:李思衡,山东省青岛市城阳三中教师。

猜你喜欢
动态生成教学能力预设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探微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