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梅 李艳波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思想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他们不愿接受现成的真理,讨厌强制性的灌输,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现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性、平等性、开放性和渐进性的独特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隐性教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3.0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6—0224—02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21世纪伟业的生力军,青少年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青少年思想情况和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从传统的强制性灌输方式拓展到依靠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发展的一种趋势。更多地采用优化物质环境、制度环境、社会舆论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等“软性教育”方式,即隐性教育,能够较好地达到互动增殖的效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一、青少年思想及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界、理论界的“禁区”不断地被打破,思想的解放与开放激活了青少年独立自主思维的能力。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伴随而至政治、思想、文化的全球化发展,青少年生活在前所未有的开放环境之中。西方社会思潮、学术理论的大量引进,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一方面青少年的思想呈现出了创造性、能动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特点,这些特点相对于改革前思想的僵化、盲从、闭锁而言,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受到错误东西的影响,思想道德出现混乱,有的甚至走向犯罪。青少年思想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愿接受现成的真理,讨厌强制性灌输,喜欢通过自己的比较、分析思考来得出价值判断。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实行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是指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起到指导、解惑社会现实的作用,从而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价值、作用产生疑问,否认其在社会结构中应有地位的一种现象。
二、隐性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所谓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潜藏的教育因素间接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个性进行渗透塑造性影响活动的手段和方式[1]。隐性教育的以下独特的品性,恰恰适应了青少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隐性教育具有自然性,能够有效避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心理学实验证明,劝导性的教育如果太明显或强度太大,人们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于是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通过优化设置一定的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育者通过直观的思维、兴趣注意和情感体验等毫无强制性的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自然而然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接受教育信息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行为。这种教育主要以一种间接的和隐蔽的方式使教育意图逐渐不自觉地渗透到青少年思想中并影响他们的言行。由于其教育意图的隐蔽性,从而避免了叛反心理的产生,增强了教育的说服力。
2.隐性教育具有平等性,能够有效激发青少年积极性和主动性。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增强是他们的显著特点。心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不仅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也制约着其参与教育的热情,左右着教育的最终效果。[2]隐性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育者不再以先知先觉,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而是在尊重和理解教育对象的基础上以向导身份或是同行者的身份和学生在一起,二者之间平等相处、互相信任、理解和接纳。师生之间而非统治与被统治、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当青少年学生真正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时,教育才能取得成效。
3.隐性教育具有开放性,能够有效帮助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化。思想政治教育是要让青少年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而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是不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教”与“学”而“速成”的,必须在生活中内化涵养而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使命要求其实现形式具有开放性。隐性教育的开放性一是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定,具有“全天候”的特点,在学生乐于接受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体现在内容和形式。进行什么内容的隐性教育一般没有硬性规定,只要教育的意向与有关精神相一致,教育者就可以把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渗透到学习、生活、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形式当中,不断帮助学生完成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化。
4.隐性教育具有渐进性,能够有效地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行为的外化。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知、行、信、意、行“渐次发展”的过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而且“思想上的疙瘩比肉体上的疾病更难治”。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讲究“暴风骤雨”式的“立竿见影”,希望通过开一两次会、上几堂政治课便能解决实际问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树立了教育人、改变人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的观点,严格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落到细处,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追求“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的效应,由量变到质变地实现教育的目的,达到让人心悦诚服的教育效果。
三、加强青少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环境作为一种无声的命令,无言的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笔者认为,加强青少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物质环境。学校的建筑、设施、布局、绿化、文化布置、主题雕塑等资源应优化配置,不仅要符合美学、建筑学、卫生学的原理,还应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例如学校校址的选择要考虑周围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我国古代就有“远市而不喧,林深而宽阔”的说法。舒适幽静、空气清新的校园环境可以安定情绪、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教室内的设计也应从青少年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考虑,应当空气清晰、光线充足、环境幽雅美观;学校色彩的搭配也要遵循色彩学的原理。如果这些硬性环境搞好了会对人的文明素质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优化制度环境。良好的制度文化为青少年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学校通过道德规范引导师生辨别善恶美丑;通过行政规范维护正常教学生活秩序;通过纪律规范增强师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通过学生守则、学籍管理规定、日常行为准则、宿舍管理制度、环境管理办法等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建立健全、完善、合理、规范的制度文化,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青少年的行为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管理活动中,促使受教育者“自律、自警、自尊、自爱”,最终变“他律”为“自律”。
3.优化社会舆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离不开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大众传媒是信息的载体,其提供的信息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具有无形的牵引作用。大众传媒具有形象性、隐蔽性、权威性等特点,直接面向青少年,信息传播直接迅速,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应依靠大众传媒,“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通过塑造先进典型,倡导新的风尚,同时,也要有针对性的抓住一些反面典型,组织舆论批评,让丑陋的行径暴光,为人们所不齿。通过强化舆论监督,促使社会环境的净化,育人环境的优化。
4.优化文化环境。面对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学校应努力营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氛围,即用马列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全体师生;坚持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青少年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坚持严谨踏实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促使学生进取、合作,默默地把认知的、审美的、人际的、道德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及各种活动当中。例如通过绘画、演讲、辩论、舞蹈、演唱、体育比赛等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态度、情感、习惯、兴趣等能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5.优化人际环境。学校的人际环境有教职工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学生与领导的关系等,其中师生关系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尤为重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影响教学效果。而师生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不仅要与学生进行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而且应当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信服。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样能够温和的而又深刻地打在人们的心理”[4]。因此教师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在提高自身内在素质,张扬理论本质的理性魅力时,还要注意外在仪表形象、行为举止的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而形成“光环效应”。
随着多元意识形态的出现和人的自主性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青少年思想工作的重要教育方法,其与显性教育一起将共同成为一种趋势,不断地推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和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学兵.隐性教育及其内涵探悉[J].中山大学学报,2005,(5).
[2]杨能三.论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湖南社会科学,2006,(6).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01.
[4]洛克.人类理智论教育漫画——魅力:名人名言(第四卷)[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3:148.
(责任编辑/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