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教育功能

2009-12-23 03:39
学理论·下 2009年10期
关键词:教育功能

周 燕

摘要:人类应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人类学认为人的本质是未特定化的。因此,人具有可塑性和可教育性,为教育发挥其功能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人的未特定化;人的可塑性;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40-05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6—0125—02

一、教育人类学对人的本质的看法

人类学对人的本质研究主要是从人和动物的本能区别为出发点。同动物相比,人是不完善的,人生下来后就需要父母亲属的悉心照顾。相比之下动物就不同了,动物刚一生下来就都有特定的器官,它们能独自觅食,独自生活。动物生而既有高度的专门化和完成型的特点。由此,和动物相比人在本能方面是缺乏的。自然并没有规定人应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而动物的各种器官大都适应于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各种物种的需要,就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人与动物在生命意义上的重要不同就在于人是“未特定化”的存在。

(一)人的未特定化

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指出,“自然没有把人制造完整便把人放在世界上了。自然没有最终决定人,而是让人在一定的程度上尚未决定。”在生物学意义上强调了人的“未特定性”。大自然对人什么都没安排,人是最软弱的动物,但是现在人竟然最完美。这就是:人类要借助于本来的生命生存,并不断地为自己创造生存的机会,为自己创造未来。在精神和心理方面,人同样体现出这一特点。美国哲学家赫舍尔指出,“使人与动物分离开来的内心世界的无限而不可预料的发展能力,人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存在的可能性超过它的存在的现实性。”人的“未特定化”意味着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使人能适应环境,使人不受特定生活环境的限制。但是动物却不同,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动物由于其特定化的结构,就会面临被灭绝的危险。人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可能性,自然事物对人来说不再是一种本能的意义,人能运用某一事物为多种目的服务。因为人的器官没有被狭隘的规定在少数的生命功能上,它们有多重功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二)人的可塑性

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弗李特纳说:“可塑性是每一个人在每一个阶段生活本质的改变,至少是行为受外界的影响,尤其是按计划的目的,发生的有规则的改变。”可塑性是人生活本质的改变,他包括从心理到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一种主体的塑造。人能否具有可塑性,是人能否成为社会人的关键。谁的可塑性大,谁就更能适应现代生活,更能从本质到改变一些东西。有的人变的优秀卓越,有的变得无药可救,这就是“可塑性”的作用的体现。然而,人的“未特定化”构成了人向社会的开放性,赋予人的可塑性就更强。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可教育性的前提。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还因为人的身心拥有巨大的潜能。

二、人的未特定化与人对教育的需要性

人的未特定化的本质,使得人类向各种机会敞开,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由于开放越大,就越使人难做出选择。人的本能缺乏,自我塑造能力就自然低下,那么就更需要教育为之做出引导和帮助。

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一开篇就强调人对教育的需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作为人类中的个体,之所以有对教育的需要性,就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由于人类的婴儿生存本能的匮乏,要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依赖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儿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本质的事业。人是“未特定化”的动物,也就是说,个体的儿童期是未成熟的时期,教育能帮助儿童达到成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个人获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社会认可的人,更需要教育。教育使一个生而轻弱无助的个体逐渐成长为自立、自强的个体。因此,为任何社会中健全的个体所需。人具有十分丰富的潜能,开发人的潜能也离不开教育。现代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个神经细胞都有一个生长、发展过程,而促进其生长、发展的动力是外部刺激,主要是系统的学习训练。实践表明,通过科学的教育与训练能大大地发掘人的智慧潜力。

三、人的可塑性与人的可教育性

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就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就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正因为人的器官没有被狭隘的规定在某个范围内,它具有多重作用,所以人才有极大的可塑性。可见,人的可塑性是进行教育的基础,为教育提供了可能。在一个人的生长成熟过程中教育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起着关键作用。“自然人”或者“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这就是教育对人类的塑造。

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还因为人的心身拥有巨大的潜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我毫不怀疑绝大多数人不论在生理上、精神上还是道德上,都只是很有限地利用了他们的潜力,一个所谓‘典型商人,即一个健康的腓力斯人,只是一个人所能实现的全部潜力的一小部分。我们所拥有的生命宝库是我们连做梦也想不到的。”詹姆斯不但相信普通人只运用了百分之十的潜力,而且相信这尚未用上的潜力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和技术开发出来,人能通过改变其思想来改变其生活。

四、人的未特定化、人的可塑性与教育的功能

人的未特定化给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优越性,使人具有无限发展前景,是具有可教育性的前提。它使人永远处在奔向人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意味着人的各种素质需要不断地通过人自己的生活实践及教育来塑造、形成和发展。而人的可塑性,却使人可以根据外界的要求和自身的需要,自我确定同化信息和作用于客体,使人具备了同化信息,自我编制行为程序和自我确定生存方式的可能性,即赋予人以后天塑造的巨大潜力。所以,人的未特定化、可塑性对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依据。那么,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中必然要承担独特的功能。

(一)教育促进人社会化的功能

杜威认为个体发展和种族延续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教育应为这两种需要服务。在人的个体发展方面来说,由于人的未特定化以及本能的缺乏,那么要使人达到成熟或“成人”的阶段,就需要教育这种外因素。所谓社会化,其含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的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它是人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这个过程将持续不断。虽然人的生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育成熟,但其他方面却需要教育的指导,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促进人思想的社会化。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是支配个体行为的内在力量。它的形成总是要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通过教育,人就能建立起必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乃是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看,正是个体内化社会观念的过程,也是个体的观念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了对文化的选择性。人根据个体的需要而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内容。教育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代表着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其所要教授的内容也是经过严格的筛选,和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是一致的。接受教育的人,就易于受教育的影响,形成与社会主流文化一致的思想。

2.教育促进人行为的社会化。人自身有了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那么,人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化和人的行为的社会化是紧密联系的。社会规范总是规定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由于人的未特定化,人就会接受并遵从社会规范。教育首先要使人建立起一套这样的社会规范。然后,人的行为才会符合其所属群体或社会规范。在人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就起着传递这样的社会规范,使人了解社会规范的意思和内容,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体系。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防止自己的行为偏离社会的正常轨道。教育也给人一种生活方面的指导。

3.教育促进人角色的社会化。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最终是要获得相应的社会角色,如认同某种社会职业、知识成就、财富、技术等手艺等。教育以巨大的文化为背景、为依托塑造出各种相应的角色。人的社会角色或身份的获得与人自身的素养是分不开的,任何社会角色或身份都不同程度地蕴涵着对教育的需求。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对促进个体角色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任何社会角色得到社会的认可或赞同,那也是因为该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二)教育促进人独特性的功能

人的可塑性是多样化的,放映了人与他人之间先天需要的不同。各自用自己先天结构和先天的经验来构建自己,但必须服从做一个人的发展道路。因此每个人的发展道路是不同的。同样是婴儿,有的可能被塑造成为部落之民、有的可能成为乡村农民,还有一些成为城市居民,这就是教育的独特功能。

人从最初的柔弱的生物体转变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要获得相应的文化,并以自己的存在的活动使这个文化完善,成为它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作用于对象世界,达到改革对象世界的目的。人的身心发展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的心理上,诸如兴趣、理想、世界观以及能力等方面的特征。人的遗传素质中也蕴涵着个体的差异性,但是人的个体差异性的发展,个体特征的形成,更多的取决于后天的因素,其中突出的是教育的作用。由于个体后天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使是相同的遗传素质,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教育要应着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个体充分开发其内在的潜力,形成个体的独特性。

人与动物相比,有许多优势,但在本能方面,人又有许多方面是欠缺的,人的“未特定化”就决定了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如果没有教育, 个体发展和种族延续就根本无法进行,人就会像很多动物一样灭绝。

参考文献:

[1]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周大鸣.人类学导论[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3]崔东升.浅谈人的可教育性[J].中山大学学报,2004,(3).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教育功能
“坡芽歌书”传承的教育功能探析
幼儿园区角游戏的教育功能分析
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作用探讨
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实施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对我国亲子旅游产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及其教育功能
高中数学教学中强化数学教育功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