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课程教学的求“实”观

2009-12-23 03:39韩华山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行为小学教学思想

韩华山

摘 要:品德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学生的生活世界,用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表达情感体验,这就要求从“实”教学——教学案例展现生活的现实,教学互动吐露思想的真实,教学延伸重在行为的落实。只有实实在在,才能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教学;品德课程;生活;思想;行为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1-0050-03

小学品德教学必须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即必须从学生当前的生活世界出发,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生涯。我们要关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体验性、建构性、生成性。如果只是想用静止的、遥远的、外在的、完美的道德观念在学生头脑中演绎美好的精神、品德,而远离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那么,品德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要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实、务实、求实,必须将学生品德的提升落实为其行为的规范和优化。在品德教学中,社会生活是河,学生的行为是承载品德教学的船。

一、教学案例呈现生活的现实

鲁洁在谈到这次课改中的品德课程改革时指出:“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总方向,就是要在品德与生活、社会合并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课程回归到人自身,回到儿童的生活,重新赋予它以应有的魅力。”

品德寓于生活之中,离开了生活,品德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新课程下的品德教学主题是在生活中建构的,我们的品德课程中的任何内容都能从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让品德教学回归了生活,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世界中培养了优秀品德。

1.课堂反映生活小事。品德课堂要依照教学主题的需要在课堂中展现学生精彩的生活,使学生感觉品德课学习就是我们生活的需要,就在我们中间。生活是由点滴小事串成的。如《劳动成果要珍惜》是“劳动最光荣”单元中的一课,珍惜劳动成果也是学生应有的思想品德,我们平时就比较重视这方面的品德教育。但是,从学生的现实表现看,实际成效却不容乐观,校园里,浪费物品、鄙视劳动的现象随处可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尽管很多,但是反思品德课堂就会发现,由于渴望课堂教学的完美,我们多选择经典意义的教学案例,不是历史久远的故事,就是伟人事迹,这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生活没有更多的类比性,也就失去了指导性、教育性。这并不是说,品德教学要拒绝经典,而是说选择与学生当前生活有更多相似性的案例作为资源,教学的实效性会更强。例如,让用塑料袋把废纸屑积攒起来的同学谈自己为什么这样做的感受,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启发学生,至少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模仿,进而养成习惯。让学生觉得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品德课就是生活本身。

2.课堂化解生活难事。卢梭说:“美德是一种战争状态,我们生活于其中,就要常常与自己作斗争。”品德来自生活,来自对于生活的历练和体验,丰富的经历是人生的财富。学生在品德形成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烦事难事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处理烦事、难事是学生与自己斗争、与环境斗争的难得机遇和必要过程。学生的经历虽然不长,但是总会有一些烦事、难事,对其如何看待,获得怎样的认知体验,对于在成长过程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我们的品德课程就是要通过教学过程给学生以帮助指导,使他们得到必要的社会经验,初步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法律,我们的保护伞》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对相关自己的法律权利比较关心、了解,他们认为自己的很多权利在父母那里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感到困惑和痛苦。面对这种学习情态,教师则不仅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自我法律保护意识,而且必须对学生正确处理此类事情给予方法指导,要组织课堂讨论,并提出合理建议,启发、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设法去化解自己与家长的矛盾,消除内心的痛苦。

3.课堂揭示生活缺陷。生活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学生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加,对社会、学校、家庭的某些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不满,这就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社会总会有缺陷和不足,需要我们运用生活的智慧、毅力去解决。例如,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学习中,可让学校里有烟瘾的老教师谈自己吸烟及其戒烟的艰难经历和体会,使学生觉得不良习惯养成容易,要改掉却困难重重。

反映学生的生活,是我们品德课堂实现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遵循就近、就新、就实的原则,让品德课堂走近生活,让生活走进品德课堂。

二、教学互动吐露思想的真实

鲁洁指出:“新课程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

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能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

在品德课堂里传播人类美好的精神世界,要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点,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现实,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也不能打动学生,也不可能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只有真实才能唤起真情,只有真情,才能产生强大的教育力量,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得到感召,从而度过快乐和有积极意义的课堂生活。儿童本来就是单纯的、天真的,我们应该让品德课堂成为学生表达童真的场所。

1.课堂成为真情表达的天地。开启学生的认识,用真实的生活直面学生的认知需要,用生活说话,教学的信度当然无可非议,教学的价值也就昭然若揭。开放的品德教学应该使课堂呈现丰富的色彩,让学生的个性生活感悟和理解都与品德课堂学习融合、统一、协调。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唤醒学生的社会情感。例如,在《劳动需要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在阅读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软件巨子——比尔·盖茨》之后,让学生谈谈对“劳动需要知识”的认识与体会。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想。其中,有一位同学却冒出了“劳动不一定需要知识,而需要运气”的观点,他还举了例子,班里也有小部分同学流露出赞同的神情。显然,学生是把劳动等同于赚钱了,这是认识错误。但是,他的发言也反映了我国当前社会分配中的不合理因素。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首先要给予保护,肯定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其次,要精心点拨,恰当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2.教师成为真情传递的使者。在课堂上,品德学科教师应该是一个普通人,一个真实的人,绝非真理的化身,盛气凌人。教师要以普通人的身份参与学生活动,用真情演绎教学内容,客观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思想认识,而绝对不伪装自己,一味照本宣科。教师只有以诚换诚,才能对学生有更大触动。例如,在《民风民俗大观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风民俗,组织了一场“男生留小辫,学校该咋办”的教学讨论,教师参与学生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和处理的情况向学生作了介绍,并披露了“剪辫令”的失败。由于教师的坦诚,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距离近了,交流的思想也就真了。课后学生还向老师反映学校不太尊重学校属地风俗的问题,使学校工作得以改进,使学生真切感到恰当处理民风民俗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重大。

学生真实思想的流露是我们品德课教学提高针对性的前提。我们要让学生用他们的视角去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并把他们的感受真实地在课堂中表达出来,引导学习伙伴的沟通、碰撞和思考,促进他们的生活感悟和经验交流,促进他们的认识发展;而且,学生精神的满足也离不开真实情感的表达。品德课堂就需要构建这样的氛围。

三、教学延伸重在行为的落实

夸美纽斯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品德课堂上的道德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是教学成效的见证。教师要帮助儿童把品德认识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通过体验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形成行为习惯。品德作业要旨在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从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生活中找到实践“岗位”,进入角色,获得感受,明白道理,形成品质,成为本领。

1.课前阅读、调查为教学铺垫基础。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是我们教学的基础。为了弥补学生经历短、体验浅等问题,可引导他们通过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从前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中获得经验、认识和体会,为我们的教学作铺垫,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向“白色恶魔”说不》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课前阅读吸毒者的反思材料、毒品知识介绍等。

课前调查是品德教学常用的一种方式,因为调查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参与调查的过程既是向社会学习、也是向生活取经的过程。例如在进入《科技造福人类》的教学前,组织学生进行“环卫工作中的科技产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塑料制品”、“我们家里的电器”、“电视机的变迁与发展趋势”等调查。

可见,课前组织阅读、社会调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便于学生分析研究、概括总结。因此,课前的阅读布置要有前瞻性,课前调查要有可操作性,以使阅读、调查作为品德教学走向社会的有效途径,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2.课后作业、活动促进能力形成。品德作业要体现趣味性、多样性、实践性要求。例如《向“白色恶魔”说不》教学后布置的作业为:用你喜欢的方法做一次禁毒宣传。从随后的跟踪评价中发现,学生的宣传方式多种多样,有短信、手抄报、写信、讲故事等,实践状况很好。在这一实践性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当学生宣传教育他人的同时,其实也在教育着自己。

品德课教学要将教学要求融入班级德育活动中,让品德学习与参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六年级(上)根据品德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安排的班级德育活动,有“班级模拟法庭”、“夸家乡——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身边带个垃圾袋”、“我给村长(市长)提建议”等。

品德课学习评价要求低而细,品德活动好玩又有趣,这使我们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例如,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品德要求告知周边的人,动员周围的人,尤其是家长参与其品德评价,使品德教学形成一个整体,防止品德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强化,对学生的个性体验要尊重,对学生的行为偏离要及时引导矫正,从而形成学生品德评价的长效机制;还要引导学生在家庭中参加家务劳动,参与家庭议事,在班级中参与班级管理,对班级的活动要把握住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和机会。从而,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学生的心理体验,促进其良好品行习惯的形成。

总之,品德教学只有正视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真实思想,着眼学生的实际行为,实实在在,扎扎实实,才能获得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 韩立鹏】

猜你喜欢
行为小学教学思想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