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季羡林

2009-12-23 04:44周来祥
读书 2009年12期
关键词:通史季老中华文化

七月十一日十二点多,突然接到儿子从北京打来电话,说孙子刚在网上看到季羡林逝世的消息;刚放下电话不久,又接到女儿从南外环校区打来的电话,说外孙女在网上见到季先生逝世的报道。对这两个信息,起初我不太相信,因为两个多月前,我曾到医院看望过他。他腰板挺得很直,说话有力,精神很好,仍不时闪烁出过去的神采,最近又没说生什么大病,突然逝去,令人可疑。于是,我打通了季老的儿子季承的手机,证实了季老是一早突发心脏病。顿然,哀痛涌上心头,陷入百感交集之中。往事从眼前闪过,历历在目,特别是两个多月前我到三○一医院看望他的情景,一下又展现在眼前。

今年四月十八日是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百年华诞,我来京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北京举行的隆重庆典。到了北京,我的另一个心愿,就是去看望季先生。所以开完会次日上午,匆匆赶往五棵松三○一医院。

从一九九二年我第一次冒昧地把《中西比较美学大纲》寄给季先生开始,就不断地得到他的鼓励,在《糖史》中他称赞:“写得很精彩”。一九九八年《周来祥文选》出版,他在《光明日报》撰文过誉地说:“周来祥教授独树和谐美学的大旗,为中国美学界增光添彩。”在一九九九年七月三十一日当年北京最炎热的一天,他还冒着酷暑,一大早从北大朗润园寓所,赶到北海齐鲁饭店,参加《周来祥美学文选》学术讨论会,并第一个做了发言。令到会的八十多位专家学者深受感动。这次《中华审美文化通史》(六卷本),刚于二○○八年六月出齐,我托当时即将去京的蔡德贵教授,先捎一套请季先生过目,但还未来得及听取他的意见。

我赶到医院的时间是九时三十分,几经周折,直到近十二点才进了季老的病房。推开房门,一眼就看到季先生身板挺直端正地坐在那里,一位四十岁左右的护工走上前来说:“季老听说你来,早就坐好等着了。”这时季先生两手伏案身向前倾,我急忙大步走向前去握住他的手,不让他动。季先生说腿不行啦,站不好,不能走路,话中带着歉意。我端详了一下季先生,感到他的两眼深处,仍闪耀着灵动的目光,炯炯有神,面带笑容。我说看到你精神很好,身体硬朗,感到特别高兴。季先生沉吟了一下说:“不如从前了,这也是自然规律,无可奈何。我现在耳朵背,声音小了,就听不清;眼也不好了,视力下降,不能长时间看书;睡眠也不好,每晚都要吃安眠药,有时吃了药,也睡不深,睡不长。可庆幸的是,吃饭还可以。一日三餐,吃得下。再就是我还能想能写,我天天不断地思考问题,想好了,就说出来,由别的同志代写。又说到他现在正口述历史,由蔡德贵同志记录整理,争取尽快完成。”

说到这里我就转了话题,征求他对《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的意见。季先生说:“谢谢你又送给我新书。撰写这么大部头的审美文化通史,很不容易,值得称赞。但,部头太大,我的眼睛不好,具体内容看不了啦。”既然季先生不能亲自看,我把《通史》的主要思想向他作了一简要介绍。我告诉他,写这部《通史》主要目的是:“向国人和全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与和谐传统,以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以及和谐世界的发展。”具体的有这样几个观点:一是我国和谐意识与观念的起源是最早的,《淮南子》中已说道“伏羲含德怀和”;二是我国的和谐思想是最丰富最成熟的,有完备的形态和体系;三是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是从古贯到今的,是连续不断的;四是体现并贯穿于中华文化的所有形态,大到治国安邦,哲学、伦理、美学、艺术,小到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无不体现一个“和”的;五是和谐传统与和谐价值追求,是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色,是对人类文化的最大贡献。这大不同于西方,西方从古希腊,特别是近代笛卡儿以来,一直侧重的是分裂、对立、斗争。

季先生一听我讲中华文化,特别是和谐精神,精神特兴奋,聚精会神,一言不发地听我叙述,并不时点点头,表示同意。当我讲到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时,他突然打断我的话说:中华文化讲“和”,这是主要精神。西方讲“物竞天择”,强调相互竞争,相互斗争,“优胜劣败”,和我们大异其趣。我们应该弘扬自己的,就是要讲“和”,我们就是要弘扬和谐精神。这是世界需要的,人类需要的。季先生的话使我感到,我与他的心是相通的,我与他的思想是相近的。内心深处不期然地涌动着一股暖流,感到一种莫大的鼓励和支持。同时我觉到季先生感受敏捷,思维灵活,说话清晰,善于在恰当的时机表达自己的意见,显示了他的高明和睿智。

季先生说完,侧头望着我,兴致勃勃地等我继续讲。这时那位护工下了逐客令。不敢再多说了,抓紧时间与季先生留个纪念。我这个头一开,护士、战士也要求和老先生合影。大家先后拍了四张合影。延搁不少时间,我看季先生有点累了,但他仍强打着精神,高兴地坚持和大家一起照,觉得他是那样体贴他人,照顾他人,更让人感到他比一个普通人还普通,更看到他的朴实、自然、纯真、平易,更见到他最不普通的一面,更体会他胸怀的博大和修养的高尚。这才是一个大师的风度,泰斗的本色,国宝的灵魂,这才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呀!

下午一点多了,我依依不舍地同季先生握手道别,他亲切地凝视着我目送出门,在门口我最后向他挥了挥手,然后转身跟随着小战士,顺着来时的路,走出了三○一医院西院的大门,握手向小战士道别、致谢。

在返回的车上,为了免于遗忘,我匆忙地记下了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也整理了一下未谈完的问题,想在季老过百岁大寿时再来看望和请教。但哪知道这却成为最后的诀别,现在再没有向他请教的机会了,埋怨、后悔、怀念、哀伤,轮番地袭来,使我陷入百感交集之中……

猜你喜欢
通史季老中华文化
有机构成、人的发展与党的策略问题
蔡美彪心语
高三历史后期通史复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又见季老
二十一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高标
看望季羡林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