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缀花下新绿叶 不经意处见匠心

2009-12-15 09:10田小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于勒菲利普船长

田小华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推行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已是语文教学的必然之举,并已经成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一道旖旎的风景。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为师生提供了共舞的恢恢空间!

但笔者在长期的语文一线教学中,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很多阅读课堂的多元化个性解读,绝大部分依旧停留在对文本主要对象的解读上,文本解读的视野还不够宽广,改革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依旧在“戴着镣铐跳舞”!没有纵深的文本解读,就没有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全面形成的土壤。笔者拟以《我的叔叔于勒》中船长的形象塑造为例,呼吁大家多关注语文课堂文本解读的非主流角度,以拓宽语文阅读的视域。

一、文本解读的现实:万绿丛中只见红

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个性化,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是,如果解读目标单一化、狭隘化,万绿丛中只见红,只关注文本中的“红花”,而对衬花的“绿叶”不屑一顾,实际上“闲置”了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造成教师因重复教学而审美疲劳、思维僵化,造成学生因阅读对象的限制而逐渐形成“障目”心理,不利于其质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药》中的华老栓,《祝福》中的祥林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我与地坛》中的史铁生,《扼住命运的咽喉》中的贝多芬,《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还有进贾府的林黛玉,进城的陈奂生……,这些人物形象,哪一个我们不熟悉得如同自己的双手?因信息的多元化传播和十余年的耳濡目染,学生对他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若老是解读这些“红花”,课堂究竟有多大的延伸空间?与此类似,散文就一定是品评语言?小说就一定是分析人物?在树立了大语文教学观后,我们会发现,文本解读的“教点”众多,语文课堂教学与文本解读也应该有更多的选择!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都是作者心血的凝结,作为语言艺术,文本中的“不确定性”与“艺术空白”是多向性阅读的可能性元素,是可以发酵的酵母。虽然现在的语文课堂已逐步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阅读,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所引导的走向,依旧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在鉴赏《我的叔叔于勒》时,一上课教师就把切入点指向于勒,学生的思维也就集聚在于勒身上,对其他的对象就可能忽略,哪怕这些解读点有可能激发更多的收获!

《项链》中的路瓦栽先生,《药》中的红眼睛阿义,《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孔乙己》中的小伙计……,这些文本中的“绿叶”,都值得我们探究。

二、红花下的绿叶:不经意处见匠心

实际上,文学作品由于语言的内涵与外延引起的诸多不确定性,以及文本的多元素组成,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解读向度!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文本的“教点”很多,单就人物层面而言,就有于勒、菲利普夫妇、我、船长等等,而于勒和菲利普夫妇,形象特征都较直观,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个性的解读,空间不是很大。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把目光转向那位船长,我们就能寻得另一片天地,可以触摸到大师莫泊桑不同凡响的匠心技巧!

“巧合”是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它浓缩了时空,让人物突然相聚,让气氛陡然变化,让矛盾变得激烈,让波澜层层荡漾。我们发现,让这样的“巧遇”绽放出艺术力量,让这篇小说绽放光彩,离不开“特快号”上的那位“船长”!

“船长”预伏了小说的铺垫。小说的整体构思就是在“船”字上做文章。开始,“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于是,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就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最后,《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巧遇就发生在去哲尔赛岛旅行之前的“特快号”上,并演绎了矛盾而激烈的故事。

“船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说巧妙地让于勒作为“水手”形象出现,是船长收留了他,没有这位“船长”的出现,故事难以走向高潮。正是由于“船长”非常明确地证明了菲利普眼前这个衣服褴褛的水手就是于勒,才有了菲利普夫妇紧张、恐惧、愤怒、憎恨、诅咒等一系列毫无人情味的反常表现。可以说,此时的“船长”处在故事的一个“关节”之上,只有他能够最简捷地让“关节”运动起来。在此之后,菲利普夫妇一切美好的幻觉全部破灭,心头的恐惧与怒火同时爆发,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戏剧性的高潮。

“船长”形成了情节的迂回与跌宕。菲利普突然发现卖牡蛎的人很像“于勒”并惊恐地告诉了妻子,小说的气氛顿显紧张。但作者没有让悬念立即结束,而是把气氛舒缓一下,让菲利普与船长周旋一番,然后再证实这个卖牡蛎的人就是于勒。这就是所谓的“顿挫”技巧,“船长”的出现,给故事增添了波澜。

“船长”填补了故事的空白。“他叫于勒……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他简单的话语中说出了于勒落魄的大致经历,这就与故事前面所写的“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形成了照应,使小说对于勒的经历叙述完整化,补全了于勒的生命轨迹。

“船长”完成了主旨传达。文章后面船长的话语:“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简单的话,大大增进了小说的思想深度,小说所表现的,不是家庭或亲人之间的琐事,而是当时人生与社会的苍凉本质。

可以说,船长形象的塑造,看似不经意,实际上是大师的匠心运用,对他的解读,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船长”解读的教学意义:创建多角度的解读文风

我们在文本阅读课堂上,关注“船长”这样的非主流对象,不是标新立异走旁门,不是挥舞宝剑走偏锋,更不是不去研读经典传统对象和文本主核,而是要在当今已显狭隘的阅读课堂背景下,建立大语文教学观,如庄子《庖丁解牛》所言:“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关注文本整体,创建多角度的文本解读文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语文文本阅读课堂更灵动,形成“红花绿叶各占春”的阅读课堂!

歌德说:“巨匠在限制中表现自己”,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笔者认为,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师,语文文本阅读的主导权在教师。要拓宽文本的阅读空间,寻找个性阅读的思维发散点,教师应该在课前钻透教材,高屋建瓴,课堂上以有深度的问题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以有启发的点拨促进学生的阅读发散,引导学生去发现、体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他们于无疑处质疑,对文本进行“另解”、“异解”和“批解”,多关注“红花”下的“绿叶”,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样,我们的文本解读才能更高效,更有生命活力,更有拓展空间。

[作者通联:广东开平市开侨中学]

猜你喜欢
于勒菲利普船长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出发吧,船长
自己的歌
当船长
船长,我的船长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大笨熊巴纳比